现代版迷失:人在野外可生存多久?70年代,六人野外生存11年

人类的力量和意志力到底有多强大?在自然界中,人类真的那么渺小吗?曾经有科学家做过统计,有在海上失联后的得救的人,曾经在海上漂泊了几个月之久,那么在渺无人烟的原始森林中呢?

人类可以坚持多少时间?今天就来说说几十年前,隐居在森林中过着原始生活的一家人,他们足足坚持了十几年,他们都遇到了哪些磨难?

时间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尙金堂和刘惠兰夫妇于1972年由于某种特殊原因被迫带着4个孩子,历经千辛万苦,翻山越岭,涉水穿林,进入到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深处,来逃避世间凡尘。

东北渺无人烟的浩瀚森林,狼奔虎吼,林深草密。这一家毫无野外生活经验的城市人,就在这与世隔绝的原始森林中,依靠嚼野菜,披兽皮,度过了将近11年的非人野居生活。

那是在70年代初的一个夏天,在人烟罕至的小山坳里冒出了缕缕炊烟,尙金堂一家6口人,两个大人和四个孩子的脚步声,惊破了森林的万籁俱寂,丈夫小心翼翼的从肩上卸下挑子,这是他们所有的全部家当,一口矮矮的小衣柜,几只小方凳,一把刀,一口锅,和一些零星杂物。

丈夫和妻子默默的对视着,心中充满了悲戚和忧虑,尘世间的一切痛苦,虽然已被摒弃到森林之外,但在这无边无垠变化莫测的丛林世界,他们一家能生存下去吗?大人们忧虑重重,4个孩子却没有想的那么多,哥哥风维和风春,此刻正带着妹妹风丹和弟弟风平,兴高采烈的奔向小河,痛快地洗了个澡。

这儿遍地是折断的树枝,他们一家人用坚实的白桦树枝,架起简陋的屋顶,再堆上厚厚的一层草皮,搭建成一个窝棚,就这样他们开始了野居生活。两天后带进森林的那点儿玉米面很快吃完了,饥饿立即像一张可怕的魔网,紧紧的笼罩着这一家人。

除了饥饿,远处还传来野兽的吼叫声。也使人不寒而栗,起初,为了安全起见,孩子们全部留在家中,大人外出寻食,可森林中食物并不好找,只能采回一堆堆的灰菜,撒上几颗盐粒煮着吃,那滋味有点像菠菜,虽然涩口难咽,但总比饿肚子强多了。

从此以后,遍地的灰菜成了他们的主食,吃的时间一久他们有了经验,用河水洗去叶上的白茸毛,能减轻不少涩味,妻子刘惠兰以前学过一点中医知识,在这儿他便成了辨别野菜的专家,遇上从没吃过的野菜,先由大人们来尝,如果到时候头不昏胸不闷,才让孩子们吃。

日复一日,他们不仅学会了吃苋菜,四叶菜等野菜,有时还干脆把贝母、大黄芪,龙胆草,柴胡等药材当粮食吃,每逢大雨之后木耳和蘑菇,就像一把小伞似的顶出地层,成了他们难得一饱口福的珍馐美味。

转眼间几个月过去了,他们熟悉了周围那起伏的山峦,成片的树林,涓涓的溪河,孩子们在挖野菜的途中经常遇见机灵的野兔,强壮的狍子和出外散步的獾子,它们一见人掉头就跑,孩子们最初也感到心里害怕,后来渐渐习惯了,甚至还想方设法的抓来改善伙食。

天天吃野菜,时间久了一家人都觉得头昏眼花,四肢乏力,胃里又涩又酸,吐出来的都是碧绿的酸水,连拉出的粪便也变成了绿色,人也浮肿了。在夏末秋初的一天,不幸的灾难终于降临,过度的饥饿再加上连续几天的痢疾,除了小风丹以外,全家人都瘫倒了,他们躺在用石块垒成高低不平的床上,浑身无力动弹不得,静静的等待着死神的降临。

尽管在此种情况下,爸爸妈妈还是担心的是小风丹,今天一早她就出门挖野菜,到现在还没有回来,一个8岁的小姑娘在这野兽出没的森林,随时都有可能遇上可怕的危险,想到这儿,家人们的心被紧紧的揪住了,两眼死死地盯着那扇破柴门。

一分钟又一分钟,夜幕降临了,外面的天空就像泼满墨汁似的漆黑一片,然而破柴门始终纹丝不动,也没有令人振奋的脚步声传来,说真的,要死也得一家人死在一块,此刻不管大人小孩,大家都沉默不语,谁也不愿用语言来表达这种煎熬与不安。

第3天,正当大家已经绝望时,门砰的一声被撞开了,小风丹跌跌撞撞的冲进窝棚!那是一副多么可怕的模样,衣服全都没了,赤裸裸的身体上被树枝划出了无数道血痕,小小的脸蛋上沾满了泥浆和泪水,光着的双脚满是被尖石划开的口子,怀里却紧紧揣着个小布包。

小风丹一进门,顾不上喘气,兴奋的嚷道,有棒子面了!她用颤抖的小手打开布包,一小捧棒子面,露出诱人的金黄色呈现在大家眼前,顿时窝棚内悲观绝望的气氛一扫而空。这天晚上全家人都吃了顿玉米糊糊,也正是这顿玉米面儿,把他们从死亡的边缘上拉了回来,救命的棒子面儿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原来机灵的小风丹看家里人一个个倒下,便不顾一切朝森林外闯出去,翻越了两座大山,整整跑了一天一夜,终于找到一户山里人,她含着眼泪向他们哭诉,山里的老妈妈被感动了,一边拿出棒子面儿一边问她准备怎么拿?风丹身上唯一的褂子一路上被树枝勾挂,除了背上一小部分完整外,其余全被撕成了碎条,她二话不说脱下破褂子仔细地把面包上。

老妈妈心酸可怜的孩子,吃完这些棒子面你们咋办呢?是啊,今后的生活该怎么样呢?小风丹也没空考虑那么多,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快把面拿给爸爸妈妈,幸亏森林的脚印不会被掩盖。她顺着自己的来路深一脚浅一脚的终于回到了窝棚。

生活是那样严峻,连孩子们也体会到仅靠大自然恩赐的那点野菜,要长期的生活下去实在是太困难了,饥饿的煎熬就像一把软刀子,逼迫着他们走向绝路,尙金堂一家6口人的胃,犹如一个填不满的深渊,每天都需要食物充实,在这样的生活逼迫下寻找食物,从此成为了他们主要的工作内容。

人类毕竟是最聪明的生物,当孩子们站在河边,看见水中悠闲游动的鱼儿,不禁垂涎欲滴,当然想要抓住那些滑溜溜的鱼,但是谈何容易呢?可孩子们却还是想出了办法,风维跟爸爸在南方时学会了编竹手艺,他用枝条编了个细脖大肚子的竹篓放在河中。

鱼儿顺水游进了陷阱,成了瓮中之鳖,在大肚子竹篓里再也转不出来了,那鲜美的鱼肉可真是一家子人难得的佳肴,风维还利用一条条的杨树枝,编成一个密密的篱笆。把它倾斜的放在河面上,有时候,被急流带下的鱼就会滞留在上面,隔上两三天,就可以收获不少大鱼小鱼。

在这个大森林里有无数不知名的鸟,整天吱吱渣渣的叫个不停,饥肠辘辘的风维早就盯上了它们,他编了个大竹匾,平搁在支架上,在一头放上鱼肚鳞片。不知天高地厚的小鸟看见后,争先恐后的飞来啄食,只听扑通一声,载满鸟儿的竹匾一头变成重,反扣在地上,罩住了那些拼命挣扎的鸟。

有时候在竹匾边上支一根树枝,放些碎小鱼,缺乏经验的鸟也会上当,撞翻那根小树枝把自己关在里面。

秋天的森林一片荒凉萧条,西北风已开始显示它的威风,把枯枝落叶卷得团团旋转,但更可喜的是,累累的橡子,榛子却成熟了,虽然这些野果又苦又涩,也没有多少养分,但他们还是耐心的咀嚼着,希望借此来减慢胃蠕动的速度,达到充饥的效果。不仅如此,他们还将大量的橡子晒干,小心的储藏起来,充当漫长冬季里的主要粮食。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猎取食物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希望能补充一些较大的动物,他们首先选中的目标是野兔,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发现之后,树林里那些慌慌张张的野兔,每天总要在特定的老路上往返几次,这使他们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在以前出外摘收野果时,孩子们从捡到一根锈迹斑斑的废铁丝,在今天可派上大用场了。

尚金堂把它弯成巴掌大的铁圆圈,安放在野兔路过的两棵树中间,第2天傍晚一只野兔果然钻进铁圈,被铁圈卡住了腰,它想倒退回来,可那对竖起的长耳朵就无法倒退出来,结果进退两难的野兔疯狂蹦跳,最终精疲力尽的倒在地上,成了他们的一顿可口美味。

猎获野兔的成功使他们增强了不少信心,现在他们又把目标对准了狍子,狍子身长有一米多,比狗还大,但行踪不定,往往十天半个月才露面一次。为捕捉狍子他们确实费尽了心机,他们选好一排间隔较密的白桦树,用树桩堵住树与树之间的空隙,就留下一个空档,放上一个桦树枝弯成的活套。

几天过去了,连个狍子的影子都没有见到,一个星期以后,尙金堂和孩子们几乎对此丧失了信心,想不到就在此时,一只狍子中计钻进了活套,它马上意识到上了当,嘴里发出尖利的嚎叫,拼命全力,想要挣脱身上的枷锁,但活套的木质十分柔韧,越挣扎套得越紧,最终它被勒的喘不过气,乖乖的束手就擒。

从白天到黑夜,从大人到小孩,都在时刻不停的在为食物忙碌着,饥饿仿佛一团驱不散的魔网,始终追随着这一家人,他们在为食物的奋斗中已经精疲力尽,但强烈的求生欲望与自然斗争的本能,却使他们顽强的生活下来。

北国的冬天,寒风夹杂着冰雹和雪花,怒号着呼啸着卷进了森林。60多厘米厚的积雪覆盖的茫茫雪原,冻裂的大地到处都开着口子,作为一家之主的尚金堂,意识到在把家孤零零地安放在河边是危险的,于是他选定了一个小山丘的南坡,重建过冬的窝棚,他们用捡到的一点铁锹残片在斜坡上开出一米高的直角,用石头垒起两边竖墙。

手中唯一的那把刀成了最重要的工具,既可以用来削砍,就可以充当锯子,不过用起来特别别扭,一根桦树枝往往要锯上半天,新建的窝棚不但背风,而且能晒到太阳,然而大兴安岭的冬天实在可怕,衣着单薄的一家人只能蜷缩在火堆旁,妈妈用一本残缺不全的识字本教孩子们读书,没有纸和笔,孩子们用树枝,在一层层的薄沙上学习。

一场大雪之后被风雪折断的残枝,木柴满地狼藉,往日的沼泽沟塘都冻成了坚硬光滑的冰层,为了烤火取暖,全家人冒着严寒,用黑桦树做成爬犁,轮流去拉回烤火的木柴。在零下40度的雪里行走,眼睫毛上都冻上了一层浓密的白霜,遇上谁外出,一家人就把所有的兽皮披在他的身上,整个冬季要拨开厚厚的积雪才能找到一点枯萎的野菜。

遇到天晴尚金堂不得不冒险带孩子们去抓鱼,这时候河面上的冰足有两三厘米厚,用石块砸冰,有时候要花十几个小时才能成功,抓鱼是十分危险的,在滑溜溜的冰层上,一不留神就会滑入冰窟窿,葬身鱼腹,每当冰窟窿打开,闷在冰下的鱼,一遇到空气流动立即蜂拥而至,争先恐后的跃出河面,成了他们的美餐。

天寒地冻,遇上好运气还会看见瑟瑟发抖的野鸡,一头埋进草堆中取暖,漂亮的大尾巴暴露在外,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在冬末初春之际,残雪上留下野兽出来觅食的脚印。一天下午风丹和弟弟在树林里寻找吃的,猛然一抬头看见不远处一头大黑熊,就默默的瞪眼看着他俩,孩子们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庞然大物,吓得跌跌撞撞的转身就跑,幸好黑熊没有追来。

遭遇黑熊的事件之后,为了防备这些野兽的袭击,他们在屋外挖了一道深壕沟,除了进出口,壕沟还用草皮和细枝掩盖上,想不到这个安全措施还给他们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一天清晨,一阵嗷嗷的嚎叫声把全家人从睡梦中惊醒,他们奔出窝棚,原来是一只大野猪正在嚎嚎沟里面狂叫。

冬去春来,新的野菜还没有长出,一家人又常常挨饿,这一年尙金堂拿出了去年从几十里外拾来的麦种和玉米粒,开了一片小小的荒地,经过一年的精心耕作。这块农田有了小小的收获,虽然数量很少,却为一家人今后的生存带来了希望,苦难的岁月在慢慢流逝。

尚金堂一家迎来了第9个寒冬,北国莽莽的原始林海弥漫着彻骨的严寒,随着黑幕的降临,一阵狼嚎由远及近,四散包围着窝棚的周围,窝棚中人的气息使狼垂涎欲滴,透过密密的枝条,篝火跳跃的闪闪红光,狼群疯狂的对着窝棚咆哮,但那噼里啪啦的火花,却使狼群望而生畏,嚎叫渐渐由示威变成了哀叹。

火堆旁边围坐着6个披着兽皮的野人,正凝视的火花,默默的取暖,显然他们对这毛骨悚然的狼群早已司空见惯,黑夜中那一双双燃烧的绿眼睛,甚至不能使最小的那个满脸稚气的“小野人”不安,在这儿就是他们的家,他们已度过无数个这样的森林之夜,虽然他们已被人们遗忘,但在这个罕无人迹的森林中,他们能征服一切。

第十一年这六个“现代野人”终于又被外界发现,重新回到了文明社会的怀抱,尚金堂一家人的经历,形象的告诉我们,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上,现代人毕竟比原始人优越的多,又一次启示我们,人类必定可以征服自然。

(0)

相关推荐

  • 白杨桥:吃在西邱 |散文

    寒亚:四三年的红鲤鱼|小说 文/白杨桥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西邱,济南市历城区高而的一个小村子,能有什么好吃的? 好吃的多了.请君与我侧耳听: 七月的时光,正是桃子成熟的季节.有人可能会问,桃子不 ...

  • 签约作者 | 玉井花:父亲的酒杯

    图:堆糖 文 / 玉井花 我的父亲嗜酒,喝了一辈子,随着年龄的增加,酒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是越喝越能喝.父亲一生喝的酒并不杂,平时就爱喝"草原白",且是高度"草原白&qu ...

  • 童年的四季

    童年的四季 文 / 马士红 小时候,我最盼望的是冬天.虽然冬天很冷,村里的人们家家户户都舍不得点炉子,手冻了,脚冻了,有的小孩子连脸蛋都冻坏了,但我还是很喜欢冬天. 我喜欢冬天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冬天里 ...

  • 俗语: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是什么意思?涨知识了

    要谈到我国的俗语称呼,总会有各自的一番理解和感悟,比如俗话说的"五人三姓某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其实也是说明了世俗界的人对于数理和姓氏的判断,古代的一些说法也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在现 ...

  • 俗语: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说的是什么?有道理吗?

    导语:俗语: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说的是什么?有道理吗? 古人是如何将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传承下来的?文人学士用笔墨纸砚,将自己的学识书写下来,流传于世,而农村百姓,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写不出传 ...

  • 夏至是入伏日吗?70年代农村人夏天是怎么避暑的,比现在舒服

    今天是农历五月十二,阴历6月21日,夏至节令.太原城里闷热难当,人坐在空调房里有时能感觉到肩膀一阵的生疼,就是在郊区的田里,也会感觉到一股股的热流涌过来,脸上被太阳烧烤得热辣辣的. 夏至的农村下午,钻 ...

  • 珍贵照片,致敬70年代的人

    ▲点击关注老连环画 70年代末,那时候,父母还都是这样的年轻人,处在未来人生选择的路口. 有人当兵,有人转业,有人考大学,父母一辈的人生的轨迹从此不同. 就像你我一样,父母一辈值得留念的,还是年轻朋友 ...

  • 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

    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三个同姓,两个别姓不同心,三心两意易出事,三十六协音生死路不吉利故古人大禁. 五人三姓同行一定会出事吗,我也无法对证,但是我也找不到什么理论依据,来推翻反驳这种风俗,为 ...

  • 70年代的人都听过这首经典歌曲!

    70年代的人都听过这首经典歌曲!

  • 70年代的人 都听过这首

    <经典歌曲> 红歌军歌 今天

  • 60、70年代的人,是这样结婚的!

    结婚,每一个年代都有专属的记忆.回首20世纪60.70年代人的婚姻,简单而美好. 60年代初期 结婚就是早知道名字,而未谋面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当时,婚姻大事听组织安排,结婚要打申请,领证需单位证明和 ...

  • 20世纪60、70年代的人,是这样结婚的!

    结婚,每一个年代都有专属的记忆.回首20世纪60.70年代人的婚姻,简单而美好. 60年代 ▼ 60年代初期 结婚就是早知道名字,而未谋面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当时,婚姻大事听组织安排,结婚要打申请,领 ...

  • 古人说“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为啥,有特殊含义?

    古人说“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为啥,有特殊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