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岩闲草|老土灶,在这里遇见

不久前,和几位友人去了一趟薛家岗文化遗址。在这里见到了不少很特别的文物,如多孔石刀,如镂空陶球等等,看得人不住地感慨。这个离我们很近又很古的人类遗址,给出的兴奋点很多。那深藏于地下的灶台遗迹,忽然让我想起了枞阳老土灶。
在一处方坑前,大家指指点点,说着宋代古井,议着灰色的汉砖,辨着不同时期的文化层。坑底那方弯曲的鞋底般的痕迹也引发不少探究的声音,看了资料才知道,那是薛家岗先民留下的灶台遗迹。考古工作者给出了正式的名称:瓢形灶台。红烧土依然存在,确实是用过火的地方,准确地说是长期用火的地方。
火,是远古人类最早的陪伴者之一。猛兽识趣地远离了,肉味越发地香了,无边的黑暗里可以撑开一个明亮的空间了,火星子和人的兴奋一起在飞迸。偶然遇到雷火,起初还是恐惧,还是不知所措,但肉香、温暖与光明又立即让先民们费尽心思地想得到它。雷火,千年等一回。石与石碰撞的火花与先民渴望燃烧的希望一样,一闪即逝。也不知哪一天来了个燧人氏,难得的智者,他居然教人钻木取火,火便常用起来,一把干叶,几束枯枝老木,火就可以熊熊燃烧起来了。
火,带来的快乐无法言说。但麻烦也来了,人走了,火灭了;要么星火燎原,一大片或几座山,巨大的红扫帚裹着一张看不见的大嘴,吞噬一切的动物和植物,除了那些石头。火,带给先民的是惊恐莫名,接着是如何对付的思考。用一些大石围起来,或是挖一个土坑,这就是后来说的“火塘”。火,就可以温顺地服务于那些先民了。这薛家岗人也用过了火塘,住进了简陋的屋子,还隔出了一个个的厨房。
人,不能总匍匐着,注定要站起来。吃,是神圣的,它是天地的精华,它是生命的支撑,不把它摆到应有的高度那就是不敬。于是,薛家岗先民和那个时期的古人一样,垒起了葫芦型的灶台,原始而又简单,石块和泥巴,环绕着垒一个土台,不容易倒下,现代孩子们的游戏里就是这么建“土灶”的。嵌上陶釜,烧水、煮饭或者做菜(其实也是煮菜),不只是有了操作的方便,更有了一种人性的提升。但不安分的薛家岗先民,有一天争论起来,于是出现了新方案:瓠子形或是鞋底形更好!这就有了今天看到的考古方坑中的瓢形灶台。这个拉长压窄的变化还真是一大进步,改变了“单锅”现象,可以用上多口陶釜了,而且各有分工,明显是适应了家庭成员增多的需要,也意味着生活方式和质量的改观。《白虎通》说,熟食显著地减少了“疾病毒伤之害”;《汉五行志》说:“灶者,生养之本。”有了养生的意识,土灶,在人与人以外的动物之间,划出了一层界限。
至于古时有钟鸣鼎食之家,列鼎而食,则是另一番富贵景象了。而薛家岗的瓢形灶台,一直到今天都是民间灶台的主调。方正形灶台,是北方的特征,影视剧里经常看到。而长江中下游安庆、铜陵一带的灶台明显具备了薛家岗灶台的特点。
在枞阳,传统的土灶基本上都是“瓢形灶台”的改进版。老匠人说,灶台要砌成“鳌鱼形”,长约两米多一点,尾端紧抵一墙,鱼首、鱼尾部分各嵌一口铁锅,连接处收窄,称“颈”,安以生铁铸成的罐,叫“颈罐”,热水之用,有效利用能源。之所以设计成这样,与民间一种说法紧密相关。民间的说法里,大地为巨大无比的鳌鱼所支撑,地震现象被说成了“鳌鱼眨眼地翻身”。为保平安,这鳌鱼形灶台就是让鳌鱼永远舒适地睡着。
灶台背面的弧形空间,不仅便于纳柴,还很有人性化的考量,靠墙坐一小矮凳,可以舒服地伸腿曲腿。灶背面膛处砌一堵一米多高的牌坊,以阻绝烟火扑向灶台;中空,配以烟通,以作排烟之通道。牌坊是有讲究的,不可全白,民间认为这是风水学的“白虎”,不吉利,必须四周画以墨线,中部画上鱼、莲花、莲叶、莲藕等等,酝酿出年年有余、和气顺畅等诸多美意来。牌坊中部下方,还用两片小灰瓦,一端叠合,架成“人”字形,活脱的一个小屋顶。下面空间有的还要加上隔层,叫“锅灶庙”,这是灶神安身的地方,但不少人要向灶神借一点地方,存放盐钵酱罐。灶台前方正面,有的还别出心裁地设计一个“炕鞋洞”,就不怕下雨天顽皮的孩子弄湿鞋子了。
一方土灶,就意味着一个“家”,也意味着温馨。深山荒野,看见一缕炊烟冉冉而起,游子的心头就有莫名的温暖。
现在只看到薛家岗古灶的基址了,无法了解全貌。潜山、枞阳本就山水相连,从枞阳灶台又可以反观薛家岗先民的土灶了,个中关联,依稀万缕千丝。老土灶,从形制的传承,到思想的一次次赋予,倒成了一位不修边幅内涵深刻的智者了。
一方老土灶,如果从薛家岗算来,竟有活过了五千多岁,虽然很土气,但温暖过多少人,谁也说不清了。有人很依恋,给它换上了华丽的外衣;也有人在他的环境里不得不与它告别,每天伴着气电灶具的奢华身影。纵如是,柴火土灶依然让人怀念。

来源:文乡枞阳

(0)

相关推荐

  • 农村家里做土灶,贴上瓷砖装修一番像现代化灶台,有些细节懂了吗

    农村家里做土灶,贴上瓷砖装修一番像现代化灶台,有些细节懂了吗

  • 老屋和土灶台

    老屋和土灶台算起来家里新房子已经盖了有些年了,但常常在午夜梦回所梦见的都小时候住过的老屋.那里承载了我儿时的全部时光,不管是无忧快乐还是自卑贫穷. 那是土坯所砌的三间老屋,是爸爸在我我出生那年修建好的 ...

  • 【乡情记忆】王宇奇|故乡的土灶

    你我的平台,大家的舞台 麻城文学微刊 主办单位 麻城市诗词学会 麻城市作家协会 智慧搜索 麻城文学微刊 <从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将星>卷一|老屋湾大赛全部作品|大赛评奖|颁奖盛典|获奖作品电 ...

  • 尤溪风物·柴火灶

    吃灶饭,拜灶公.过年灶火烧得旺旺的,福旺.财旺.事事旺. 尤溪风情第59篇原创推文. 烧火做饭 尤溪风情 我们用来烧火做饭的柴火灶历史悠久. <说文解字>中说:灶,炊穴也.早在远古时代,我 ...

  • 如生:正在消失了的土灶台,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正在消失了的土灶台,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 作者 |  ...

  • 云岩闲草|大泊,曾经热闹的地方

    大泊,曾经热闹的地方  作者|陈明华 大泊,在我们这里读着近似"大白"的音.一般指称田野间溪涧旁所存留的面积不太大水也不太深的水域,比潭要大些,远不能和"梁山水泊&quo ...

  • 云岩闲草|一座且亭,任你且坐且思

    在白云岩抱龙洞正前方山坳,有一座不大的亭子,显得有些粗朴,灰白的亭身,顶层立有一方黑色石碑,刻文曰:且亭.亭边有绿竹数丛,竹叶摇风如窃窃侃谈:有苍松数株,可悬白云巢居幽鸟:有芭蕉几束,卷心任习习山风轻 ...

  • 云岩闲草|年味:冬米留香

    冬  米  留  香 作者:陈明华 老家有一句很有意思的俗语:"这娃长得像冬米泡似的."很显然,这是在夸赞娃子长得胖乎又白净,像炒发了的冬米,可以说是两美相映了.与"人比 ...

  • 云岩闲草|两往莲屏,觅得西池一篇文

    先和大家读一篇短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是山名曰莲屏,因乎山也,莲屏名庵:因乎仙也,是以仙得庵而益韶,山得庵而益显.历代以来,即为诸菩萨之所次依,诸檀越之所卜吉凶,君子往来之所憩 ...

  • 云岩闲草|陈钟查鼓,尽是急公好义声

    金乔觉上白云间,一寺洞开万仞山. 借问悬崖青鸟使,陈钟查鼓几时还? 这是原白云区区长查明文先生的一首诗作.浩劫初定,查老不免又怀念起当年白云岩寺内那洪钟巨鼓了.当当晨钟,咚咚暮鼓,春夏秋冬里,日日由庙 ...

  • 云岩闲草|简约质朴,云岩二塔别有风

    塔,寺庙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大凡有寺院处几乎都有佛塔高耸,塔基镇地,塔刹凌空,彰显着肃穆,昭示着神圣.佛塔样式繁多,用途多是奉佛,或是收藏佛骨.佛像.佛经等.白云岩古寺,算起来也有千年历史,也曾有高僧卓 ...

  • 云岩闲草|烽烟弥漫,高和尚避难

    高和尚,芜湖人,生年不详,卒于一九六四年,曾一度被称为"末代和尚".年轻时随父亲在芜湖开有一家染坊,有一技在身,有业可做,本也安静.可是,就是这样一种简单的生活也被日军侵华的炮火击 ...

  • 云岩闲草|古寺遭劫,侉和尚夺庙

    白云岩有寺以来,数百年风雨,数百载日月,薪火相传,筚路蓝缕.虽说是香火不绝,但也有佛灯晦暗之时.大约是清朝末年,外患屡屡,内乱频仍,国祚不昌,山河破碎,法度全无,生灵涂炭. 一日,从北方来了一粗汉,人 ...

  • 云岩闲草|是焉非焉,樵云曾卖古寺

    樵云和尚,资料不甚明晰.山间墓碑有这样的内容:正中竖列"明  圆寂  师祖性佾(疑为'脩')樵云",另列"先师海清禅师 合墓":右首竖排"天启六年丙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