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越“乖”的孩子,长大后可能就“越坏越叛逆”,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常常发现,身边那些被定义为“乖孩子”“听话”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变得问题多多,甚至像《伤仲永》里一样“泯然众人矣”。

有调查报告表明,全国约有三分之一的中小学生被认为患有各种精神疾病,而多达四分之一的大学生,也存在心理疾病的症状。

更有统计表明,母亲是老师,孩子成学霸的比例,远超其它职业的妈妈。

但与此同时,另一份自杀危机学生父母职业分布图里,老师、医护和公务员位列前三。

将这些信息放在一起来看,真的就从数据层面告诉我们:

那些乖巧的,努力着的“学霸”和“乖孩子”们,往往也是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

这与我们在生活中的感受,形成了一致的结果。

正如北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所说:这些孩子都患上了“空心病”。

因为他们的优秀是为别人而活,自己的内心却是空空荡荡的,并且有强烈的孤独感。

“他们有强烈的孤独感,不知道人为什么要活着,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需要成为一个好孩子、好学生。但这一切似乎都为别人做的,因此做得非常辛苦,疲惫不堪……”

患上“空心病”的孩子,往往会生活在一个压抑的家庭里。

而他们,往往是从“乖孩子”开始的。

乖的背后,是没有自我和独立,是不为人知的痛苦

在《隐秘的角落》里,朱朝阳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他的父母离异,他虽然跟着妈妈,却常常需要自己做饭,自己学习,自己照顾自己。

这个孩子,学习都是第一,家长会上,面对别的家长请教怎么把孩子培养得如此优秀的。周春红很骄傲,我平时就没怎么管他,这孩子他就是独立性强,不用怎么教育,自己就知道学。

这么懂事,不愧是“别人家的孩子”。

妈妈不在身边,爸爸组建了新家庭,这个懂事的孩子,被人欺负,碰到问题,永远都没有人可以述说,在父母的眼里,这个孩子懂事得,就像空气一样透明。

妈妈只关心成绩,根本不关心自己的儿子,所以她不想和儿子聊学校里的烦恼,对儿子的种种情绪完全视而不见。

而他的父亲,关心的焦点早就转移到了新家,转移到了后来出生的女儿身上,朱朝阳这个儿子,早就被边缘化了。

妈妈的控制与漠视,爸爸角色的缺失与迷糊,让朱朝阳的懂事,反衬出这对夫妻的不懂事。

反过来,妈妈需要用婚姻失败,被丈夫伤害的人设,来逼儿子听话主懂事。在这个氛围之中,让人来可怜自己,也强迫儿子为自己争口气,要活成她的骄傲。

所以,她只看成绩,儿子早就成了“工具人”。

这一切,都被懂事的朱朝阳看透了,当他向自己的母亲吼出那句话时,妈妈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是你逼着爸爸离婚签字的,你不要以为我什么都不记得,我什么都记得。你们只在乎你们自己。”

这样的乖巧与懂事,绝不是好事。

就像我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里面,既有对孩子的褒奖,也有对孩子的心酸和遗憾。

乖的背后,是迎合父母,压抑自己

有位网友分享自己在长途火车上的一段经历,他对一个邻铺的小女孩印象特别深。

这是趟要坐20多小时的长途火车,一位40左右的妈妈,带着一个12岁左右的女孩,还有两个弟弟,1个7岁左右,另一个刚会走路。

妈妈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一个大箱两个大背包,这么远怎么不坐飞机?网友问,结果孩子妈妈说,飞机贵行李还要托运,我家老大懂事会帮我照顾的。

网络配图

果然老大很懂事,小女孩全程帮妈妈拿行李,照顾弟弟,最小的弟弟坐不住,总是满车厢跑,都是她牵着走来走去。她妈妈剥石榴喂七八岁的弟弟,她抱着一岁多的弟弟在一边看着。良久,才小心翼翼地问,妈妈我也想吃。结果她妈妈把剩下的半个丢给她自己去剥。

晚上要睡觉了,她妈妈累了要休息,交待小女孩照顾弟弟,就和七八岁的弟弟分别睡在上铺和中铺。

网络配图

而那个小姑娘就那样抱着小弟弟坐在下铺,一直没睡,直到半夜一点多小弟弟哭声吵到别人,妈妈才在列车员的呼叫下爬起来,这时候小女孩才能爬上中铺去休息。

全程,妈妈都说自己的女儿很懂事,但在网友看来,与其说是懂事,不如说是可怜。

或者,懂事的背后,意味着要压抑自己,更要承担责任。

如果我们童年时是家里的长子长女,或许这样的感受会更深。

乖的背后,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很多家长总是说,为什么自己的孩子总是“窝里横”,在家里敢哭敢闹,出去外面却乖得像只小绵羊。

有妈妈说,自己家的娃,在家里那是像个小霸王一样,出去外面却被别的小朋友欺负,把她气得半死。

再想想看,孩子是敢在父母面前发脾气,还是在老师面前发脾气。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孩子知道,他跟你发脾气,他很安全,你的反应他知道。但对老师发脾气,他没把握自己能不受惩罚。

如果孩子不敢表达自己,显得“乖”的背后,往往是安全感的缺失。

想想看,说起乖巧、懂事的孩子,我们的头脑里,会闪现出什么样的形象来呢?

是不是一个行事小心翼翼,说话细声细气的样子?

是不是总是盯着你的脸,害怕你脸上露出任何不悦表情?

是不是小小身躯,却承担着与年龄不相称的责任与压力?

是不是做起事来,需要为别人着想,唯独没有为自己想过?

从小,父母应该这样与孩子相处

同样是父母,我并不希望自己女儿太懂事,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如果女儿乖巧到过份,那一定是“事出反常必有妖”。

1、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我希望听到她跟我求助,爸爸,我需要你的帮助,这是我想听到的。这与培养独立性无关,但与陪伴和安全感有关。

如果,我们总是以培养独立性为由,冷漠地要求她凡事自己想办法。也许我们培养出孩子独立的同时,也让她知道,父母给不了爱,一切都只能靠自己,未来长大,这个孩子会怎么对待当年冷漠对待自己的父母呢?

2、孩子可以懂事,也可以有情绪时放心向我倾述

懂事不意味着要看人眼色,我希望我的孩子,有情绪了有心事了,会先想起我和妈妈,她能信任的将自己的情绪和不安,都告诉我们,而我们要做的,是接纳她的感受,而不是站在“判官”的角色上,对她的做法进行批评和指责。

与指责孩子“你怎么当时不这样?”还不如安抚他,碰到什么问题了,跟爸爸妈妈聊一聊,说说孩子的心事,这种述说,会让负面情绪得到释放,犹如水的流动一样,不会堵塞,也就不会腐败。

3、孩子总有孩子的一刻,长大后我们再没机会看到孩子调皮的一面,为什么从小就要压抑这一切呢?

当然,这必然也有原则与红线,只要不越界,让孩子在这个空间里,反而更加容易获得安全感。

安全感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而我们在孩子早年时的陪伴,无不是在增强孩子的安全感。这是心理健康的堤坝,幼儿时期构筑得越强大,未来孩子在面对学习与压力时,就会有更强的抗压能力。

所以,如果我们的孩子表现得很听话,希望这是孩子发自内心、充满喜悦的表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