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资的'道'与'术'14(13篇总结) 好股票,一个理由就够  金...

《投资的王道》起,关于巴菲特的投资之道与术已写了13篇。按原来设想,4到5篇就能写完。但写作过程不断有读者通过邮件、QQ提出各种问题,使我觉得有必要对某些问题说详尽一些,某些不在计划中的问题也应包含进去,有些则需做进一步阐释,以至越写越长,终于让一位读者提出了强烈抗议:整天拿一外国老不死的说来说去,算啥本事?估计他是烦了。

现在我们就来归纳过去13篇的要点。

首先是“道”。像购买整家企业一样对待股票投资,这是巴菲特最核心的投资理念,也是他和他的老师格兰厄姆的最大区别,是真正可以称之为“道”、可以标上巴菲特符号的理念。至于其他理念,都是投资界普遍通用的理念,不属巴菲特专有。

其次是“术”。术和道是紧密相连的,一旦把握了巴菲特的核心理念,关于公司选择、公司评估、价值定位,包括别人贪婪时自己是否要恐惧,别人恐惧时自己是否要贪婪,以及如何分配自己的恐惧和贪婪,就变得非常清晰、简单明了。

当然,从道到术,涉及一系列技术问题,这也是读者询问最多的问题。正是从他们的询问中,我深切感受到巴菲特研究中存在的重道轻术、重理念轻方法所带来的问题,它使许多有心学习巴菲特的读者无从下口,找不到抓手。本系列2到6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对相关咨询,我都通过邮件和QQ,做了尽可能详细的解答。

与术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最佳击球区问题。这原本是不在计划中的,因为它很容易引起争论和非议,毕竟几十年来,通过无人可以撼动的业绩、地位和超一流的公关术,以及从他当国会议员的父亲那里继承来的政治智慧,巴菲特已成功创立了一个新的宗教——巴菲特教,并让巴学成为一种不能质疑的神学。是一些投资人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使我觉得有必要冒一次天下大不韪,将它写出来。本系列7到13,讲的就是巴菲特最佳击球区问题。它的核心思想就是:巴菲特式的好股票必须和好价格、选时策略中的好时机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最佳投资效果,包括机会收益和投资收益叠加带来的超额利润。通过一些经典案例的分析、比对,我们基本上可以说,这是一种有效的投资解决方案,巴菲特的“单一投资风格无法取得超人业绩”,很大程度上就包含了这个意思。

至于他建议普通投资人应该去买指数型基金,则又包含了一层意思:如果你没有我这样的全方位能力(包括巴菲特说的“投资技巧”),仅仅靠学我的理念来投资,很可能会把长期价值投资变成长期价值亏损。说巴菲特投资很简单,恐怕是低估了巴菲特。也低估了1美元资产卖5美元条件下价值投资的难度。理念是无法打天下的,否则,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了。价值、成长、选时,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才能让我们的价值投资之路走得更长更远。

凡是科学都是可以证伪的,不能证伪的只有神学。这是索罗斯的老师——当代无与伦比的哲学大师卡尔·波普的名言,它揭示了一切科学本质,也将科学和神学彻底区分了开来。索罗斯的成功本质上就是证伪主义的成功,他总是发现不能成立的“伪点”、“谬点”,加以攻击。波普没能培养出像他这样的顶级哲学大师,却培养了一个顶级金融大鳄,与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有一拼。

通过证伪,我们形成了巴菲特投资理念的解决方案。但是,这一方案只代表了巴菲特的主流投资,不代表他的全部股票投资。本系列所讲的巴菲特投资都是专指通过二级市场买进,又不是以收购为目的的投资,因为我们小股民暂时还只能做这类投资,所以,解析巴菲特如何做这类投资,才对我们有真正的实用意义。从这个角度说,巴菲特的股票投资至少可分为2个层面。

一个是子公司化投资:虽然只能占有少部分股权,却把它们当作自己的控股子公司,从买进前就打算一生持有,如可口可乐等。这些股票他所花的功夫极大,且都经过了N多年观察、研究,对投资标准的执行也很严格。所有巴菲特明确告诉我们的理念,都是围绕这一层面展开的,本系列1到6篇谈的公司选择、公司评估也是这类投资。

一个是策略化投资。这些股票也许会从长期角度去考虑,但那只是一种视角(以后讲约翰·聂夫时我们会详细介绍这方面的方法),其真正追求的是利用某些策略性机会赚一把。这类投资不是巴菲特的主流,却占据了他所投资过股票的绝大部分,也是巴菲特这位超一流选手非常精彩的一部分。漏掉这一部分,我们的价值投资的用武之地将被大大压缩,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只能天天背诵巴菲特语录,却找不到可买的股票。

还是讲案例吧。2005年,巴菲特以近18倍的市盈率和超过14倍的市净率买进了百威啤酒。按主流的巴菲特标准衡量,它显然不是一家好公司:年均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率仅4%左右,而且看不到任何证明公司利润将有大幅度提高的迹象。但是巴菲特却义无反顾地买了。当时可见的理由显然有2个。

1.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很高,连续几年在60%以上,2004年甚至达到了不可思议的84%!

2.公司自由现金流充沛,且因业务增长空间有限,赚来的钱没有合理投向,扣除营运所需后,都用在了红利发放和股票回购上。这种做法非常符合巴菲特对管理层的基本要求:能实事求是;能专心致志做自己的主业,不赶时髦,不像许多公司钱多了就烧包,看到别人投什么也跟着投什么;能合理配置资产,当钱多了无处去时就用来回购股票。

但事后看,也许还有第3个考虑:这是一家极易被收购的公司。因为就在巴菲特买入当年,公司业绩大幅下降,让他套了3年。其后,比利时英博公司收购百威,股价大幅飙升,巴菲特胜利大逃亡,赚了50%。

再讲一例:通用汽车。像通用、福特等这种公司在巴菲特眼里绝对属糟糕的公司,但2012年,他却买了通用汽车。原因就在汽车更新速度上,原来美国人平均8到10年换一辆车,但最近几年因经济不景气、失业、还贷压力等原因,美国人的汽车更新速度已明显放缓,平均车龄已接近12年。如果收入情况稍有好转,美国将有一轮汽车更新浪潮,即使其汽车的平均保有年龄从12年下降到11年以下,短期内释放的汽车需求量也会非常庞大,汽车生产厂商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将因此而大幅增长。

通过上述2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巴菲特投资的另一面:说好听是策略性投资,说难听其实就是投机。当然,对这类投资巴菲特总是有自己的说辞,实在说不过去,就叹苦经:我规模大了呀,没有那么多满足我需求的股票了呀等等——别忘了,巴菲特除了是个伟大的投资家,也是个伟大的政客。他一生真正爱好的是两样东西:财富和政治。如果上帝没有安排他当伯克希尔董事长,一定会安排他当美国总统的。

巴菲特不像孔孟礼教的圣人——非礼勿视、非礼勿行(所谓孔孟礼教其实不是孔孟创立的,其创立者是南宋那个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朱熹)。他希望有十全十美的佳人,也不拒绝可以过日子的、有几分姿色的可人儿。尤其对非子公司化的策略投资,从不求全责备,只要有一两个充足理由、一两个非常出彩的指标、一两个策略性考虑,就足以成为他买入某一只股票的动因。然后看情况,或一两年,或两三年,赚一笔钱跑路。所谓“文章有法,而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说的大概就是这道理了。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市场。它并不会迎合我们,也不会知道我们在想某一只股票,像它等情人跳进我们的怀抱那样跳进我们理想的伏击圈。我们从股票投资中所赚的钱也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份来自公司盈利,一份来自市场给予。所谓只赚公司钱,不赚市场钱,那是鬼话。如果这种话你也信;如果我们只听巴菲特说什么,不去看他做什么;如果我们的巴菲特研究只集中在少数几个能代表其主流思想的股票上,而不去研究大量的策略性投资股票,那就是作茧自缚、画地为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

对巴菲特理念的把握需要有一个度,否则就有点二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