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明清亲王生活很枯燥
电视剧中的王爷,看着特潇潇洒洒,实际上,历史中的王爷是这样吗?
先搞清什么是王爷,皇帝的直系亲属可以封王,一个字儿的是亲王,果亲王,礼亲王,怡亲王。两个字儿的叫郡王,比如北靖王,南平王,平西王,再往下就是XX公,再往下就是XX候!
秦朝之后的王,根本没有实权,因为秦以后是郡县制,就是划一块儿地皮,那片地的税收可以给这个王,不用上交!其他的什么军政权利啊,治权啊,想都别想。清朝的王,只是一个爵位,按时发工资,连地皮都没有了!而且亲王儿子也多啊,爵位传承啊,只有大儿子能继承,其他的儿子没戏,过几代后,也就成了平民了。
明朝的王爷,没有圣旨是不能来北京,明朝也就叫了20年北京,然后就改叫顺天府,南京叫应天府!明朝只要一封王,就赶紧离开京城,别废话,上封地呆着。不要以为在自己的封地就很爽,可以欺男霸女,可以为所欲为,上饭馆儿不花钱,扯!这个王只享有衣食赋税,想干涉地方政事?门也没有!呆烦了,想出城打猎,不好意思,先跟当地父母官打声招呼,人家同意才行,别看当地的可能就是一个七品县令,照样能制约这个王!如果不打招呼的话,有一个专门的罪名,叫异动!
就算批准啦,不能走远,是吧,《大明律》明确有规定,藩王逾城,禁40里。意思就是说,藩王外出,最远的距离,不得离城40里!说白了,这就是藩王的最大的活动范围,一直到死!其实,这和坐牢没什么区别,就是待遇高点的犯人。
也有特殊的时候,比如碰上妈死了,还得是这个藩王和当时的皇上,是一个妈生的,想回八宝山买个骨灰盒,趁早打消这个念头。只有这个借口,才能离开封地,说是回京,只能走到卢沟桥,在桥上磕个头,嚎一嗓子,就完啦,还想进去逛逛天坛公园,吃顿18元,想都别想!
清朝正好相反,王爷不奉旨不许出京。清朝的北京城就现在二环这么大,王爷全都在北京四九城圈着。清朝时管北京叫京师顺天府。另外清朝王爷不多,铁帽子王就12个,铁帽子王就是能够一直传承下去,不会改变! 其他的也有封为亲王的,但不是铁帽子,就是所谓的降封!什么意思呢?比如一个人是皇帝的亲弟弟,封为亲王,他的儿子就是郡王,孙子就是贝勒,重孙子贝子,再下一代是镇国公,再往下辅国公,一代一代往下降着封,最终就是平民!
明朝封王,一般用地名,比如封为齐王,王府就在今天的山东。封为晋王,王府在今天的山西。封为秦王,王府在今天的陕西。到清朝连这个名字都没有啦,用一个美词来代替,比如恭亲王,宝亲王,礼亲王,果亲王!这样就没有跟皇上对抗的实力了!用地名封王,可能还有点非分之想,改用美词连这念想都给断了。
再有,做皇帝的兄弟,是非常痛苦!比如乾隆的兄弟弘昼,一次到宫中给老妈请安,不小心踩到了地上的藤席,乾隆知道后,认为是“于皇太后前跪坐无状”,意思就是说不讲礼貌就被罚俸三年。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清高宗实录》类似的事儿发生过好几次,弘昼吓得干脆在家听戏,长期的皇权压抑,弘昼性格就产生了变化,经常给自己出丧,制订了丧礼仪式,自己高坐在院子里,装死人,让仆人比赛哭祭,以此为乐。乾隆三十五年(1770)就死了!这种长期的压抑,对人健康的摧残是非常严重的!
至于乾隆的小弟弟弘瞻,更是从小就惧怕这个皇帝哥哥。有一次,弘瞻给太后请安,但是说话有点儿糊弄事,被乾隆革去亲王,降为贝勒,并取消其一切差事,永远停发俸禄。弘瞻经过如此打击,心情抑郁,没多久身患重病,32岁就死了!
所以古代的王爷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风风光光…
红尘路,终归迟暮,
望断眼帘,都在云烟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