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献血,越年轻:“回归”“80后”

周末,跟两家“80后”的朋友小聚,好久不见,感受到他们的日渐成熟的同时,依然保持着年轻的活力。
三家共4个女娃娃,我们家的大,已经是高中生,另两家的有上小学的,还有两个在幼儿园,年龄有差别,依然能玩到一起,开开心心的。
年轻真好,作为七零后,很羡慕八零后。
周六,大学城献血屋,年度第16次献板,一下子从70后“迈进”了80后。
时光不能倒流,这里的70/80说的是献血次数。
第一次献血,是1993年,那年19岁。
从第一次到第20次,用了24年,跨到了43岁,人已到中年。
从第20次,到刚刚的第80次,只用了不到3年时间,依旧在中年。
自从进入了血小板领域,献血数据就疯长起来,一年20多次,已经是中年人的自己的血液依旧合格可用,代表的是身体的健康。而持续不间断献血,意味着要一直保持健康,这背后是奔跑的脚步,让自己的身体状态依旧年轻。
而“80后”这个数字,将会快速增长到90后,00后,希望自己的心态和身体状态也能如这些数字,越来越年轻。
好久没来大学城献血屋了。上一次是在2月份,疫情期间,记得那天天气很好,雪后初晴,全程没看见几辆车,我打开天窗,头顶着蓝天,踩着限速,一路飞奔过来,比起去市区的采集点,到这里也不过多花了20分钟的时间。而来到这里,竟然有逃离疫情封闭圈的放松的感觉。
那一天,原本人员稀少的献血屋突然来了很多人,一下子热闹起来,樊冰说:“姜老师是献血屋的守护神。”(守护
从年初的那次到现在的这次,竟然又过了大半年时间,这里已经很久不见我的身影了,很多新来的献血者,只能从墙上的照片听我的故事了,守护神变成了“传说”。
翻看2019年的记录,在这里献血只有5次,自从4月份外出工作,加上住在市区,来这里就不方便了,5-12月之间,只有两次。
之前的2018年,从1月16日大学城献血屋的开张之日,就过来救场助力,这一年22次中,有16次是在这里捐献的。
对于大学城献血屋,我是倾注了相当的心血的,见证了她的成长,也写下了很多关于她的故事(【洪哥雷语】大学城献血屋一周年记)。但过去的这一年半时间里,只能远远地关注着它走向辉煌,给予一些精神上的支持,而疫情以来,看到了她的努力与抗争,除了写一些文字帮着呐喊一声,却无力再多做些什么,所谓“守护”,已经名不符实了。
现在,孩子已经完成市区3年的初中生活,考回大学城实验高中,我们“回归”到长清校区居住,献血也自然“回归”到大学城献血屋。这次,孩子再次陪我过来,“这里氛围很好啊,当志愿者的感觉很好!”
时令已近夏末,献血屋门前的马路中间绿化带里,盛开的紫薇花,如2年前的那个夏天,一样娇艳。(【洪哥雷语】不约而同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