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哥雷语】“跑”进工大课堂(重发)

【按】9月25日晚,齐鲁工业大学艺体中心。济南马拉松全马之后的疲惫感已经消退,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给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新生500余人再讲《跟着洪哥学跑步》,以期给他们一些诱惑和指导。让更多的同学爱上跑步,无痛苦跑步,再发此文,供新入跑圈者品读之。欢迎同学们在留言区留言。

9月11-12日,2号公教楼阶梯302教室,以跑步的名义,200多名齐鲁工大学生汇聚一起,通选课《从零开始学跑步》顺利开课。经过一年多的筹划,跑步课终于进入了工大的课堂。

缘起

我个人正式跑步始于2016年1月,开始是自己一个人跑,后来加入了一些跑团,开始参与一些团体活动。再后来,受到各种启发和触动,开始发动身边的人跑步,渐渐创建了一些跑团。

在学校推广跑步,主要面向两个群体。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在教师群体里面,由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发动,成立了工大健跑团,时间是在2017年5月。这个团体经过数次活动以及年会的召唤,目前基本成型,队伍比较稳定,已经有50多人固定的跑步队伍,另外还有200多名近距离旁观者(在跑团群里),还有不知道多少远远观望的人。旁观者未必在观看,可能只是站在那里而已,也许只有遭遇到不喜欢的事儿的时候,才可能注意到健跑团在干了些什么,也可能会加入进来。当前,这个跑团的活度有衰减的趋势,大概是我这个团长的能量值也在下降,目前偶尔搞搞活动,比计划中的活动次数和参与人数都少了很多;原先周二周四的约跑也不成样子,变成了大家自己跑,跑团群打卡,然而总有一些偷着跑的,不愿意被别人知道,于是每天总是只有十个人左右打卡,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人。总而言之,比预期的要差很多,但也不至于太糟糕,至少在外界看来,这个跑团还是挺像样子的。

对于学生群体,发动的时间来得更早,最早是在2016年上半年,那时候自己刚跑步,渐渐有了一些感觉,那学期面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选修课的学生,宣传了一些跑步的理念。4月份,我第一次参加比赛,是济南市森林公园半程马拉松暨50公里接力赛。我报名了半程马拉松的比赛,同时也将比赛信息告诉同学们,其中有个叫雍芮的女生很积极,四处张罗,找到八位同学组织了一支50公里接力的队伍。这次比赛,我也给了他们很大的支持,出资让她们定制了专门的参赛服装,好像还是阿迪达斯的T恤(现在看来,太不专业了,应该是速干衣的)。

这次比赛他们跑得很帅,好像差点儿就拿了奖,在雨中奔跑,玩得很嗨,赛后裹着大毛巾各种搞怪。比赛回来意犹未尽,还特意组织了一次聚餐,提出要组建跑团,说干就干,跑团成立起来,取名炫青春跑团,让我做指导老师。这就是工大炫跑团的原型。后来通过环保课、党课,甚至是悦读沙龙,陆续给炫青春跑团招揽了不少的人。后来借助于咕咚建设跑团,也搞过一些活动,但是学生在跑步方面的最大特点是三分钟热度,很难坚持。换届之后,几个创始人也陆续退出跑团甚至跑步了。当时也没有其他老师志同道合地一起组织学生跑步,我投入的精力也十分有限,这支队伍的管理也相对散漫,没有壮大起来,然而断断续续地算是生存下来了,但一直声响不大,没有形成一支强有力的队伍。

从这之后,每逢选修课或者党课,总会在课上推销跑步,确实也带动了一批同学跑步,其中有一些成为长期的跑步者。再加上学校对于跑步开始有了一些比较高的要求,比如体育课要求用运动世界校园打卡,每学期要达到100公里左右的跑量,后来还组织男生3200米和女生2400米的测试。这样一些要求,虽然遭到了一部分同学的反对,但是多数同学还是去执行了。当然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水分,特别是用运动世界校园打卡,适逢小黄车进校园,小黄车自身管理不严格,可以免费骑,不少学生投机取巧,骑着小黄开着APP打卡,而软件本身的审核能力不强(比如没有匹配步频进行审查)。就这样,有一些同学跑起来了,但所占的比例并没有预期的高。小黄车走了之后,跑步的氛围渐渐好起来,然而跑步的能力却没有相应的提升,多数停留在3公里2公里的水平,能够完成五公里以上跑步者寥寥无几,至于十公里、半程马拉松、全程马拉松更不用提了。

以有代表性的全程马拉松和半程马拉松为例,在校生中完成全程马拉松的,也就三五个人,有正式全马成绩的,大概只有王孝涛1人。而已经完成半程马拉松的,也就是十个人左右。从成绩看,这批小伙子半程马拉松可以跑进130,具备全马320乃至310的潜质,但是有这个潜力,不代表他们就能实现。对于他们来说,长距离的跑是比提升速度更难挑战的一个事儿。去年的泰山T60比赛,赛道上至少看到了齐鲁工业大学、济南大学,还有山东建筑大学。跟他们两个学校的参赛学生聊起来,数量上的差异让我感到非常非常的不安。我们学校连同老师加学生共有四人参加60公里组的比赛,而济南大学是派出了一支30多人的队伍,山东建筑大学更是有一百多人扛着旗奔跑,这里面的差异显而易见。

这一时期,各界对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担忧和讨论一直沸沸扬扬,骑着小黄打卡更是成为工大校园一道“不道德、不美丽”的风景线。对于个人而言,一直想改变这种局面。2017年9月园博园花园马拉松提供了一个机会,通过小谭老师给了学校500个免费的参赛名额。最初的想法是让工大健跑团的老师帮着推广,组织学生参加,然而积极的反映寥寥。有些不得已的味道,将这项任务交给了2017级化工系的新生,由孔繁繁组织。刚入校的新生听话,为了让他们会跑,跑得好,我还专门开了一期“化工博雅讲堂”,专题讲该如何跑步,但看得出来,他们内心有渴望,也有抵触,因为似乎又是一个强制参加的活动。然而,当他们踏上那一个赛场,不管是走还是跑,不管是舒适还是痛苦,完成了七公里的环湖赛后,他们的内心是愉悦的,在朋友圈QQ空间晒奖牌,晒服装,晒照片,许多家长也对这项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再后来趁热打铁,要求他们用超级俱乐部跑步,时刻监督他们的跑步数据,但这时,也注意到他们的跑步中还是有一些水分,如同运动世界校园的水分一样。虽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但这个活动的开展还是有效的推动了化工学院学生素质的提升,至少在2018年的校运会得到了验证,化工学院的学生组的成绩提升了很多,与前期的推广跑步肯定会有一些关系。

跑步讲座正式进课堂之前,已经多次出现在给各个群体的讲座里。第一次是炫青春跑团的成立大会,让我做一个讲座。费了一些功夫,整理了一些资料,包括为什么跑,如何跑,如何将跑步融入大学生活等内容,就是现在《从零开始学跑步》第一讲内容的雏形。后来这个稿子在多次场合演讲,两三次面向博雅讲堂化工学院的学生,还有两次给炫跑团讲,有一次在悦读沙龙分享,还有一次在教管会讲,还录制了一次微班课。工大健跑团这边,也有过两次分享,一次是成立大会上,一次是线上的分享课。回想起来,讲了这么多次,竟然一点儿课时费也没有收到,反而为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还搭上了腰包、头巾等一些自己的跑步装备,但是,有人愿意听,有人跟着跑,内心是愉悦的。

谋划

再到后来,随着2017年无锡马拉松个人PB达到330,这是业余跑者可以吹牛半辈子的成绩,接下来9月份北京马拉松追求PB未果,知道这已经是自己成绩的极限,难以再去突破,跑步的心态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跑得越来越慢,越来越享受,越来越愿意陪着别人一起跑,于是陪着很多人在各种比赛中突破自我,实现他们的PB。这时候,带动别人跑的愿望就更强烈了。

特别是工大健跑团成立之后,经过一段时期的积淀,渐渐将“成己达人”作为跑团的宗旨。在工大健跑团的年会计划里,我提出我们要更多的带动学生来跑步。后来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观察,有不少同学是因为不敢跑步而不想跑步,有的因为不懂跑步不会跑步还因此伤了自己的身体。如果能通过正规的途径,开设相关的课程,给他们以指导,跑步的群体会扩大,群体跑步的科学性会增强。这是推动校园健身健康的一条捷径。还有一个原因是自己在通选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里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教学的经验和方法,这些都可以推广到移植推广到跑步课程里面。

开课

2017年下半年,有了这个想法的时候,已经错过了当年通选课的申请时间,再一轮申请,要在第二年的上半年才能提出,如果通过,下半年可以开课。所以,如果这个想法出现得早的话,2017年就可以实施了。2018年上半年终于把课开出来了,取名《从零开始学跑步》。只能开1到1.5学分的课,对于这门课也就够了。我觉得像艺术体育类的内容,对于所有学生整个知识体系的补充,有它的价值,应该会吸引一部分学生参与,学校也要求必须在这一门类修学分,课程应该有吸引力,但学分低,学生不一定喜欢。他们更喜欢通过4门2学分的课快速修满毕业要求的8个学分。

课程可以开设了,不能坐等学生自由选课,要宣传推广这个课程,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同学提前知晓这个课程,了解课程的教学要求,认同者进来,不希望更多的盲选者进来。为此,早早地建设了课程的QQ群,暂时把工大健跑团的公众号作为课程的公众号,有了宣传的网络阵地。宣传的主要面向的群体是跟着自己经常跑步的这部分学生,让他们点对点地宣传,动员他们的同学参与,另外也希望工大健跑团的老师能积极的向自己指导的学生推荐,点对点或者面对面,这样可以在学生中有一个预热铺垫。

学期末,就要在教学系统开课,到底开多大的量,也是经历了一番纠结,最终决定开两个头,一共360人的规模。两个头开课,一个老师不够,需要有一个团队。在跑团管理群里做了动员,只有娄峰比较积极,那就这学期先由我们两个进行授课。

备课

备课是在暑期进行的,提交课程申请的时候,写了一个课程大纲,把想要讲的内容做了罗列。这些文字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真正要把它变成教学内容,还是需要花不少的功夫。

第一讲算是跑步动员令,主要目的是动员引导大家跑步,这部分的内容可以科学性弱一些,鼓动性强一些,而且已经有了现成的东西,准备起来就比较从容,但也确实需要精心打磨。因为第一课非常重要,必须将课程的学习要求,学习方法,作业提交等等一起要素明明白白告诉大家。又因为同学们普遍对通选课不感冒,如果你开始要求不到位,后面的内容你讲的再好,同学们也不会追随你。

第二讲开始就是跑步技术方面的内容了,比如跑姿、训练、备赛等,要以体系化的知识呈现给同学们。最终确定,第二讲是跑步基础,主要包括跑姿、心率、呼吸等内容,第三讲介绍训练,讲解各种训练方法,第四讲是力量训练与伤病防护,第五讲是如何备战一次长跑(马拉松)比赛。总共15个学时,最终再加一个集中测试,就凑够了16个教学学时数,这个体系,关于基本的知识也就基本讲到位了,因而,这门课开一个学分也就足够了,多了也是浪费。

备课要找资料,并融入个人的一些理解,多加一番整理。手头已经有两本书,是自己跑到有困惑的时候买的,《跑步圣经》、《你也可以跑得更快》,另外也从网上下载了许多跑步的书籍。然而这些书,并不太适合于我们的小白学生。最终决定以这些为参考,多借用慧跑公众号的一些观点和文章。慧跑在跑步公众号,属于技术流的,将跑步知识进行了系统地整合,很全面,而且分类汇总,从菜单中可以很方便地查阅。为慧跑写文章的,多是来自各个体育院校的老师和研究生,是真正从理论到实践做跑步研究的一帮人,能够从理论的高度去解释我们运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其中的多数观点我同我的感觉是正确的。

当然,将书和公众号文章的内容变成课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单单第二讲就准备了将近两天的时间,才有了一个基本的雏形。因而越来越感到建立教学团队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有一个3-5的团队,大家做一下分工,可以耐心细致的雕琢1-2讲的内容,做到精细精致,可以讲得非常的到位,而如果是一个人从头到尾做,确实比较耗费精力,效果也难以达到最佳。后面的三讲,那些内容,第二讲第三教室跑步训练,第四项是力量训练于伤病防护这两讲现在只是有了一个初稿,还需要精雕细琢。严格意义上说,现在的课件,只是串联了一些跑步的知识,还未成体系。下一步,最好能形成一个稳定的团队,对于这些知识点从科学的角度,用科学的理论去认真的做些研究,才能够给大家讲得更加的明白透彻。

选课

终于开始选课了,心里也会纠结,到底是没人选?还是会爆抢?期待出现一课难求的局面,但知道这个可能性很小。因为现在水课太多,又加入了大批的网络课。

果然报名情况并不是那么的理想,人数不温不火缓慢的增长,这期间王孝涛、王烨等同学积极地帮着课程宣传,最终两个班选了250多人,还剩余一百多个名额。下学期会好一些,一帮小鲜肉会误打误撞的选进来。而再一学期恐怕就更艰难了,因为课程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而这个名对应着“要求严”,会被很多同学主动回避的。我们不想委曲求全去做注水课,要做干货满满的课,学生必然要认真的对待,会比较“痛苦”,退而求其次,也是正常的心理,有简单的可以达到拿学分效果的课,为什么有人追逐着这么复杂的课呢?除非是那种特别有想法的学生。

上课前,已经通过各种途径约了一百多名学生到群里了。断断续续地告知他们上课的要求,比如提前购置跑步装备,下载咕咚APP,加入跑团,晒跑步打卡图等等。QQ群里,刚进来的同学们总会感到好奇,不停地问各种各样的问题,好在有炫跑团的王孝涛,王烨等人进行着解答解释。群里还算得上活跃和平静。

按照我上通选课的惯例,第一次课前还是编写一个课程指导书,将课程的学习考核要求,需要下载的资料,简单而清晰地列出,学生能够一目了然。为了方便对学生的管理,用4位数字对学生重新编号。2001-3105,学生进行考勤、作业等,以此作为统计依据,这对于来自多个班级的选修课而言是有效的。因为上课的时间短,没有考虑让学生以演讲等形式参与课堂,也就没有对他们进行分组。

上课

第四周周二是上课的第一天。白天忙忙活活的,顾不上上课的事儿,总感觉有些工作还没有准备到位。果然先出现了一个大错儿,有同学提出,我发到群里的上课时间跟他们课表的不一致。他的课表是周二,而我安排他周三上课。仔细一核对,是我把班级搞错了,我的系统里有先后两个班的课,我理所当然地认为第一个班是周二的,第三个班周三的。而实际上恰恰相反,巨坑啊!所以我的编号也就弄错了,2开头的表示周二上课,3表示周三,但现在反了,但也不能再改回来了,只好将错就错了。好在编号的问题自己清楚是怎么回事儿,同学们不需要明白,这对他们没有影响。上课时,发现类似其他的小错误也不少。

下班后,跟娄峰一起去食堂吃晚饭,早早的来到教室做准备。这学期他准备讲第二讲和第四讲,为了统一上课的模式,第一讲他也跟着我听听课,这也是必须的。

学生的晚到课成为了习惯,我也不再因此责备他们,反而得鼓励和表扬当天来的同学。105人的课堂,准点儿到课的大概80人,最终到课人数突破了90,出勤率也接近90%。这就算是比较理想的了,我的环保课第一次课到课率只有80%。

提前把课程指导书发下去,要求同学们狂扫各种二维码,关注微信加群下载咕咚,等等。这时,不少同学已经流露出不耐烦的样子,他们心里肯定想,怎么选了这么一门课,掉进了这么一个坑。这是自然的正常的反应。第一节课的重点部分就是要对着他们的疑惑做出解答,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怎样做。最终达到认识的统一,形成了共同的目标,才能共同为之努力。

这节课上课的套路,首先围绕“我是谁?你是谁?”来展开。第一,为了让学生了解老师,了解老师的想法,了解课程开设的意义与目的,第二,认清自己,通过与校内校外学情的比较,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找到自己的差距,而这种差距不仅仅局限在跑步方面,还有学习的意识、能力、方法,等等。

接下来,进入跑步主题。为什么奔跑?告诉他们,为了健康,为了精神上的追求,为了追赶潮流,为了学分,甚至为了挣钱,都是可能的理由,而没有理由的理由,是我们有长跑的基因,长跑是人类进化所赐给我们的特别的能力,我们天生能长跑。回归本我,跑步应该是一种本能。这一部分的目的是,让学生找到“一个坚持的理由,用它来击败所有放弃的念头”。

再接下来,介绍了跑步的基本术语(如配速、心率、跑姿等),跑步的进阶过程(从3公里起步到马拉松),跑前准备(如装备的穿着,跑前热身,跑后拉伸等),这些内容后面还有详细的讲解,只给了同学们一个简单的概念。

最后,还必须引导同学们思考跑步与人生的关系,劝勉他们把跑步真正融入自己的大学生活,让跑步成为紧张的大学生活的调节器,养成好身体的助推器。这部分中有自己的一些经历经验的分享,也有一些跑友因跑步而改变自我的情况介绍,这些鲜活的例子,对同学们的触动还是很大的。

而将这些内容,最重要的目的是在学生头脑中植入一个念想,跑步是大学生活不可割舍的组成部分,是理所应当的行为,而且是人人可以参与的,是马上就可以做的,并且是可以无痛苦做到的。

课程的最后部分,介绍了课程考核的要求,包括上课,跑步,写作,分享,并完成个人预设的目标。只要通过课程养成了跑步的习惯,具备了跑步的能力,达到了一定的目标,就可以得高分,甚至100分也可以,不限量,开设课程不是为了给成绩,给学分,是让学生达到课程预定的目标,至于正态分布,及格率,不应该成为限制评分的因素。

关于来上课,我提出的理念是,一经选课,就与跑步建立了约定,应该守信履约,把课程规定的知识学到,要求的技能练到,完成课程的要求。要求“即便不能到课,也不能不学”,如果因病因事来不了,我在网上提供课件,同学自学相应的知识撰写笔记,就算到课。到课率(含自学)必须达到6成以上才能合格。这样最终的出勤率可以达到85%以上,对于通选课来说,这是一个可以交代过去的到课率。

关于跑量,我提出了一个最低的目标,两个月50公里。说出这个数字时不少同学给出了惊叹的表情,他们肯定是觉得量太多。但自己算算,这个数量与他们通过运动世界校园考核的数量是差不多的,实际上只要完成我的考核任务,运动世界校园也就顺便完成了,不同的是,我会检查他们的步频等数据,不能允许他们作弊。而这也有科学的依据,一个月4个周,一周坚持3到4次,每次三公里。每周就有10公里的跑量,每月40公里左右,到课程考核结束,两个月可以到80的跑量,即便少一些,50公里也不是难事儿。如果跑不完,肯定是人太懒。

关于个人的单次距离目标,我提出最低标准是5公里,从同学们在网络问卷上给出的选择看,他们认为这个目标也有难度,很不自信。这没关系,通过课程的学习,我会让大家逐渐建立这种自信。

关于写作,这是我上的所有课的普遍要求,环保课,党课都有。因为同学们写作能力太差,必须接受训练。提供的工具是“美篇”,用它来写作,再配合语音输入,相当于看图说话,容易写,也便于分享。好用的工具,当然要推荐给大家。

课堂的效果,还要靠抬头率检验,这节课大概90%吧,基本满意。因为对多数同学而言,跑步这一他们再熟悉不过的运动形式,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关于跑步还有这么多新鲜的知识,新颖的观点,这是他们以前没有接触到的,出于好奇,抬头率高是自然而然的。然而我知道,随着后面的理论内容的展开,他们的头脑需要跟随课堂而思考,会感觉到累,会出现知难而放弃的情况,抬头率也会出现下降。即便是这节课,还有个别同学一直低着头玩手机,有的还在戴着耳机。再精彩的课程,也比不上游戏的紧张感,比不过肥皂剧娱乐性。

想起这句话: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再加上一句:有时候也难以叫醒一个已经睡过去的人。

这节课上课时间的把握不够完美,前松后紧。讲到课程要求和学习方法那一部分,时间不够用了,没有讲细致,对于接下来的学习会是个障碍。

实战

90分钟的理论课授课完毕,接下来的环节是实战的训练。只说不练,很多同学肯定不会开跑,为了鼓动同学们来跑步,将这一环节设计为必须参加,而是定了数量的要求,至少三公里,没有速度要求,不管多慢都行。

将大家集结到楼下门口的大厅处,刚好有台阶,自己可以站在上面示范操作。训练要严格按套路来:先是热身,示范了一些错误的热身方式,比如晃动膝盖脚腕等等,接着带着大家按照咕咚APP提供的热身动作训练了一遍。大多数同学开始放不开,不做动作或者动作不到位,但渐渐地也跟上来了,基本完成热身训练。热身完后,演示了一组跑后拉伸的动作,并提醒同学们,这些步骤是必须要做的,甚至比跑本身更重要。

热身之后,忘记了合影,就开跑了。线路是绕着三食堂体育场小环路的一圈半,大约有两公里左右,然后再从体育场东门进去,最后从操场补上剩下的距离,至少3公里,可以更长一些。由王烨带队从前面领跑,我陪着队伍的最后一名跑。这个过程中,最后一名也更换了两次。开始是两名女生,她们好像要在三食堂等什么人,分开了。又追上了另外一名女生,边跑边聊。这名女生以前是经常跑步的,虽然速度不快,但对于跑步有一些自己的理解。我们一起聊跑步的习惯养成,聊对于学校打卡要求的认识,聊被驱赶了的小黄。也聊到大家对于课程的认识和选择,她讲到,多数同学选课还是以拿学分为主要目的,倾向于选容易通过的。于是口口相传,一些要求不高的容易通过的课成了追捧的对象,更有很多人连这些信息也懒得去获得,看看课程名称,觉得好学好过就选。至于课程的价值,课程能学些什么,课程的内容对于是否合乎自己的知识体系,没有真正的去研究。这个环节,我们少了一本像哈佛那样的选课指导书。

通过问卷等进一步的了解,这门课的“盲选率”6成左右,“知课选课率”大概4成左右,其中多数是炫跑团成员推荐,也有同学是在指导老师或班主任指导下选的这门课,但数量很少。说明这个过程中,指导老师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我在工大健跑团的群里,曾经郑重地给大家推荐过这门课,希望大家来听听,特别是还不会跑步没有形成习惯的老师,顺便把课推荐给同学们,最终少有人来听,多数也没有尝试在学生中去做推荐。课程宣传不够,学校没有准备,老师不去指导,学生无从去了解课程,盲选成为了必然。

以七八分的配速跑,身体几乎是没有什么感觉的,心率非常非常的低,甚至比E跑还低。但仍然出汗了,温度和湿度较大是一个方面,一跑就出汗,似乎也成了一种正常的代谢反应。

跑进操场,人一下子觉得多了好多。跑完的同学已经围着王烨报公里数。我去跟大家聊聊,提醒他们要拉伸。看他们跑步的数据,多数同学的问题是跑步的频率太低,这是一种比较正常的现象,这也是将来他们提升空间提升的空间所在。至于跑姿,晚上也看不清楚,何况是否合适正确,也没有定论。加上第二节课会讲相应的内容,这次就没有做详细的指导。也有个别同学询问自己跑步遇到的一些状况,比如这疼那疼,但应对疼痛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下子就找准原因。只能提醒他们做做靠墙马步,加强膝盖周边肌肉力量训练,做好跑后拉伸,如果持续的疼就停下来。而这些也都是后续功课要学习的内容。

训练结束,回到办公室上网一看,有同学陆续交作业了,开始的一些还是比较简单,就像我描述的,“不像任何一个年级学生写的东西”。后来陆续有了一两篇像样的,抓紧在群里发了一下,有了示范,再提交的就好多了。但仍然还有“不像任何一个年级学生写的东西”,这也急不得,同学们的表达能力已经退化很久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把感觉找回来的,何况只是一门通选课,能写就算不错的了,还有很多到现在没见行动的呢!

周三的晚上,重复了同样的进程,不同于周二,这天晚上,人更多,场面也更加的热闹,娄峰有意识的拍了一些照片。出发前,大家一起合了影,有七八十个人,场面还是很壮观的,而以这门课为基础的“工大炫跑团咕咚城市跑团”,也能快速进步,获得更多的支持和福利。

而更让人高兴的是有两位老师过来旁听了课程,还有一位非选课的同学。虽然不多,但至少有了希望。

反响

课后,群体跑步的效应还是显现出来了,大家的积极性比较高。跑后在群里晒图打卡渐渐成为风气,也有学生加好友私聊,问关于跑步的事儿。而两天过后,交作业的人越来越多了,大家畅谈作业的感受。这些都是让人感到欣慰的好现象。

周五周六的晚上用咕咚跑团组织了约跑,效果也还可以,其中有一天还撞上了下雨,就放弃了集体跑步,但后来根据写的文章,发现有同学在雨中自己奔跑了,并且描述了美好的体验。跑步也会如这绵绵的细雨,润物无声,渗入他们的生活。

总而言之,通过课程的理论讲授、课堂上的集体跑步,再加上线下的约跑已经使得有些同学动起来了。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参与率还不够高,甚至不足一半,而有的同学在这个第一次跑完步之后,就再也没有见到行动。

所以,幻想通过一门课,特别是一门缺乏约束力的通选课,调动学生跑步的积极性,还是不够的。还得多些途径和措施。

后记

某日早上,备战济南马拉松,围着校园环路跑了四圈,遇到了很多跑步的同学,其中有不少2018级的新生,他们又走上用运动世界校园打卡的跑步之路。不同于以往,今年没有了小黄,跑步状况会改善不少。边跑边倾听他们的跑步呼吸和脚步,注意到不少人呼吸急促,脚步沉重;观察他们的跑步姿态,发现80%的跑姿存在问题。对于他们,有了考核的要求,最好能有科学的指导,同学们才能跑得舒心愉悦。如何将自己的想法以及课程对接到他们真正的需求,还有不少的工作去做,但需要精力和时间,所以是不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的任务。然而,虽有呼吁,但不得回声,也是平添了不少烦恼。

一边跑,一边思考这些事儿,路过图书馆广场,看到了不断播放校园宣传片的大屏幕,忽然又有了一个想法,是否可以选定晚上一个固定时间,比如说8:30,在图书馆前的大屏幕前,喜欢跑步的同学都可以汇聚过来,集体约跑。这时大屏幕可以播放跑步热身的视频,讲一些跑步的要领,结束后提供一下跑后拉伸的视频,同学们从这儿学点儿跑步知识,出发去跑步,然后再回到这里,拉伸完毕。这样也能够让大家更科学的跑步,形成习惯后,会有一种仪式感和归属感。而对于工大炫跑团来说,是一个扩充队伍的好的机会和平台,凡是来的爱跑步的都可以吸收进来,然后大家带动大家,一起跑起来。对于学校而言,“无长跑,不工大”的口号可以喊得更响亮,可以为我们的同学贴上“善跑”“健康”的标签,增加就业的竞争力。

健跑在工大,炫跑在工大。已经“跑”进工大课堂的跑步课,只迈出了马拉松赛道上的第一步,42195,在路上,我们尚需努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