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和用的具体标准:王宗岳《十三势行工歌诀》集解(八)

体和用的具体标准

一一王宗岳《十三势行工歌诀》集解(八)

李新方

【原文】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工用无息法自休。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疑。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遗叹惜。

【解曰】“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体用,是中国哲学上的一对范畴,即本体和作用。君臣是对体用的比喻,君臣是主从关系。体为君,为主;用为臣,为从。是说从十三势,也就是太极拳术来说,体和用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呢?意气是体,是君,是主;骨肉是用,是臣,是从。这是体用这个基本概念,在太极拳学术领域中的最早出处,后来广为应用,有些太极拳专著即名“体用全书”。然而,许多人却认为“太极拳以走架为体,以推手为用”,这当然也是一种善方便,但显然不是王宗岳先师的本意。

“体用”这一基本概念,最早见于王弼《老子注·三十八章》:“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体也”。而“以走架为体,以推手为用”的说法,恰恰是“舍无以为体也”,把用当成了体,走架和推手都是“骨肉臣”,看得见,有形有相的东西,都是用,而不是体;体是“意气君”,看不见,无形无相的东西。这与《太极拳论》中“太极者,无极而生”是完全一致的,太极是无形无相的,《朱子太极图说解》云:“无极而太极,正所谓无此形状,而有此道理耳”。

实际上体和用是分不开的,体是用之体,用是体之用,“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原,显微无间”(《程氏易传序》),盖自理而言,则即体而用在其中,所谓一原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答汪尚书》)。从太极和无极的关系来说,无极是体,太极是用,太极即最大而最小,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宇宙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都是无限的,无极就是无限,无极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什么都有,至有之谓无。从太极与太极拳的关系来说,太极是体,太极拳是用。从太极拳理与太极拳术的关系来说,太极拳理是体,太极拳术,包括器械、内功、打手(推手是打手的一部分)等,都是用。

学太极拳当然都是为了用,而成就大小的差别就在于用无和用有,“贵以无为用”,知体为无而用无,无则无限,故能得到太极,得到十三势,由着熟而懂劲,而神明;执体为有而用有,有则有限,虽穷毕生之精力,也只能得太极和十三势之形,而不能得其意,只能得到某个极,而得不到太极。“太极者无极而生”,是言体用之大略也;“意气君来骨肉臣”,讲的是体和用的具体标准。

对于“意气君来骨肉臣”这句话,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已作出明确解释:“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从意和气的关系来说,意为体,为君,为主,而用意既久,自能神而明之,逐渐进入神明的高级境界,达到技击的全自动化。从意和理的关系来说,太极拳理是体,练太极拳的用意是用,是以学太极拳要想会用意,就必须明太极拳之理。“骨肉”指的是具体的着势动作,重点在腰,故曰“腰为驱使”。骨和肉都是用,但仍可分为体用,故曰“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同上)。

是以练太极拳其意在骨,骨要中正安舒,节节贯串,八面支撑,而要放松的是肌肉,故能内则气敛入骨,外则气势腾挪。许多人不明骨和肉的关系,而笼统地讲放松,什么“大松特松,一松到底”,结果放松的只是骨,拳架散了,变成了松散,松懈,肌肉却没有放松,甚至更为僵滞,因为放松并不是想当然的那么简单,还有松正、松圆、松空、松活等多方面要求,如果没有其意在骨,“命意源头在腰隙”的支撑作用,是不可能真正做到的。(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