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雷吟诵讲堂(高)第二课《乞巧》
阿雷吟诵讲堂(高)第二课《乞巧》
吟咏诗词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欢迎走进阿雷吟诵讲堂。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倾听与陪伴!今天我们要吟唱的这首诗,是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日积月累”中的《乞巧》。
一首七夕乞巧的七绝诗
今天我们要吟唱的这首《乞巧》,作者是唐代诗人林杰,这是一首仄起七绝。我们一起来诵读一下:
乞巧
唐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幼年时的林杰,对乞巧这样的美妙传说也很感兴趣,也和母亲或者其他女性们一样。仰头观看那深远的夜空里灿烂的天河,观看那天河两旁耀眼的两颗星,期待看到这两颗星的相聚,于是写下了《乞巧》这首诗。
大家看诗的前两句,是不是一个我们刚刚学过的民间故事啊?对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记得我小时候,听妈妈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也就是七夕这天晚上,躲在石榴树下,能听到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甚至能听到他们之间说悄悄话呢。于是,我试了好几年,一次也没有听到,上了初中后,才明白那是不可能的事儿。是不是可笑哇!
那古代的女孩子到了七夕这天,都干嘛呢?我们看后边两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哦,成千上万的姑娘们都想从有一双织女那样灵巧的双手啊!
一位英年早逝的少年人
说起林杰,也许大家不相信,他只活了十六岁就去世啦。可惜啊,如果不去世的话,说不定林杰的名字也能想李杜那样出名呢!
林杰(831年—847年),字智周,唐代诗人。福建人,自幼聪慧过人,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死时年仅十六岁。
《全唐诗》存其诗仅仅两首,其中《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这也难怪啊,16岁就去世了,放到现在还未成年呢,有这样一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真的很了不起啦!
有同学好奇,林杰怎么死的呢?阿雷老师真说不出来,因为并没有详细的记载,资料当然也查不到啦。但我们可以推测一下,最大的可能还是病亡。古代医疗水平不高,人们的寿命本身就不长,加上公元847年又是唐朝后期,战乱不断,生活状况也不安稳。所以,年少夭折,也就不足为奇啦。
一点吟诵方面的小知识
第一课中,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吟诵。今天,我们接着来讲一讲吟诵的规矩。
吟诵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规矩。讲吟诵的规矩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下吟诵的三个特点:
一是古诗文基本是唱的,或者是可以唱的;二是每个地方唱的旋律是不一样的;三是虽然每个地方甚至每个人唱的旋律是不一样的,但是大家都遵守共同的规矩。这就是吟诵的规矩。
吟诵的基本规矩有哪些呢?概括起来,一共有九个,徐健顺老师概括为“九法”,分别是: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模进对称、虚实重长、文读语音、腔音唱法、
以后,我们会一一进行介绍的。
一曲乞求巧手的得巧调
这首诗是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前面,我们说了,这是一首仄起七绝,我们来看看它压的是什么韵呢?是“萧”韵,这个韵是一个比较跃动遥远的韵。而首句连用两个同音字——“宵”“霄”,这两个字是平声。“宵”在四字位置上,“霄”在首句韵尾上,都读长音,突出辽远之感。“桥”拖长,似乎隔着银河的喜鹊搭成的天桥真的很长一样。第三句的尾字是一个入声的“月”,似乎此刻很多人对月穿针引线,好似一个凝固的镜头,突出万户望月之凝重感。最后一句呢,吟唱的时候要用高音强调“穿尽”“几万”,拖长“丝”拖长音,似乎就能读出红线的很长很多之感。
让我们一起试着吟诵一下吧。
阿雷带你吟古诗系列(高):
阿雷带你吟古诗系列(中):
阿雷带你吟古诗系列(初):
统编一二年级古诗立体学习(点击即可学习)
倬汉读《大学》合集(点击即可收听)
倬汉诵《中庸》合集(点击即可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