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话归属的争议
粤中是历史开发很早的地区之一,然而关于这里的方言发生、更替、融合的历史还不甚清楚,各种争议都有。常见的观点,是把这一带方言当作客家话来看待的(黄雪贞,周日健,詹伯慧、张日升),但有个别学者把这一带方言看作粤语(刘叔新),也有人认为既不是粤语,也不是客家话(李新魁),当作属性未明的方言。
近年来,在一些互联网社区也有少部分网友不断提出惠州话非客家话的说法,这些言论在深度、资料掌握方面尚未超越刘叔新先生。多数只有断言,而无论证;只有感觉、认同,而无条目比较;只有个别词语罗列而无系统归纳;只有拉虎皮做大旗,而无自己的见解;只有口号式的呐喊,而无条分缕析耐心说服。只有政治斗争式的焦躁,而无科学说理的理得心安。惠州市现在大力倡导客家文化,必须对类言论作出澄清,以清晰的语言事实与明白的历史语言学分类方法来阐明立场。只有从理论上交代清楚,方可说服民众理解为什么要把把惠州话划为客家话的语言学根据,并且进一步理解语言属性上的共性,是历史上文化同源的结果。也在余论总结部分阐明,为什么当地的族群认同与语言属性判断上出现矛盾,指出:认同不能用来替代语言的属性分析来作为判断大方言之间的分类的标准。
把河惠本地话看作粤语,困难更大,照刘叔新先生的思路,如果粤语接纳了河惠本地话作为下位的变体,那么可能会导致粤语概念的瓦解,甚至梅县话也可以算入粤语的范畴了。
项梦冰、曹晖(2005)在总结上述两派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指出“归客派的说法代表汉语方言学界的主流意见,归粤派的说法则只是少数人的意见”。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