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县城 | 探访“段氏宗祠”
当你来到太原古县城东街中段,就会看到有一座古式挑檐门楼及台阶、石狮突出于东大街路南侧,这就是“段氏宗祠”。
我从小就听说过“北米南朱,东段西苏”这句话,后来才知道这是指以前太原县城中北、南、东、西四条大街的米、朱、段、苏四大姓氏大家族。但时至如今,太原古县城中建有家族祠堂并留存至今的就独此一座“段氏宗祠”。
今年“五?一”复建后的古县城开门迎客以来,游客众多。游人路过这座“突出”于东大街坐南朝北的段氏宗祠时,进进出出有许多人参观。我作为一个老晋源人,今天下午专门去走访一下“段氏宗祠”。我随游人踏上临街台阶,穿过歇山顶出檐包厦的古式大门进入过厅,在祠堂值班的小段认识我,知我来意后就引我入内参观。一进入院内就看见三间出檐带廊的祭堂在院正南。祭堂门前廊柱上的楹联为:
始祖干木创段族源远继世长
世祖思忠立晋阳耕读传家人
祭堂门外西侧立有《重修段氏祠堂碑记》,我看碑文及楹联后知晓了段氏及祠堂的大概情况。
原来,太原县城东街的段氏,源头为二千多年前战国时魏国贤人段干木之后。明朝世祖段思忠于洪武初年因避抽丁,从大同怀仁段家沟村迁居太原县城东街。如此看来,东街段氏与明太原县城一样,在晋阳大地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
祭堂内对面供奉着段氏祖宗人像、牌位及段氏族谱,从世祖“立晋阳”至今已世袭二十五代,家族兴旺,名人辈出。现在仅属东街的段氏后人近百余户,四百多人,还有晋祠、西寨、武家寨及汾河东岸的马练营、宋环等地的段氏多人,皆为太原县城东街段氏后裔。
祭堂内两侧墙下放着七块残碑,听小段说,这些碑是前些年从西山风峪店头村段氏祖坟发现、挖掘后运回来的段氏明代先祖墓碑,墓碑文字中有段氏家族的许多历史文化信息,还有待进一步辨认考察。
祠堂院内东西为碑廊,墙上镶嵌着“太原段帖”的影印件。“太原段帖”是明末期清初县城东街段氏十世孙、著名的金石镌刻家段zeng(此字由“纟”与“辛”组成,手机打不出此字)的传世杰作。他以精湛的技艺,将傅山先生的书法真迹摹刻于石上,有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太原段帖》刻成后,一直珍藏于段氏宗祠,新中国成立后移至晋祠古迹保养所,即今晋祠博物馆,如今镶嵌于翰香馆大门两侧廊壁。”(引文见《晋源史述》一书)
据《太原县志》、段氏家谱等有关史料载,段氏宗祠创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初名“忠义孝悌祠”,显赫于明清两代,距今已五百多年。建国后在集体化、“大跃进”、人民公社时期,改作队部仓库、电磨房等,使祠堂尽失原有面貌。在改革开放后的2012年,段氏族人捐款集资,在段氏宗祠原址上重建祠堂。正如祠堂院中东碑廊楹联所书:
重修祠堂光耀前世
再续祭祀桐荫后人
我回到门楼过厅房,正好老同学(原太原二中)、现段氏宗祠负责人段杏根又来照看祠堂。他指引我看了墙上《明清太原县段氏名人榜》,上面列举了明代时期段骥、段公锦等人任过知县;清代时期段程式中过一等进士,段邦孚、段席珍为乡试举人……
从中可见段氏族人显赫于明清两代,当然,近现代东街段氏后裔也不乏有作为之人。据我所知,如河东马练营的段氏后人还开创了“红色展馆”,以激励人们不忘初心,再创业绩。晋祠的段氏后人段三宝先生,从小受古晋阳文化的熏陶,对道、儒、释等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后,自创“中华三宝十二生肖养生功舞”,先后在上海世博会等处表演,获得多次国家级比赛头奖并得到专家首肯。这些段氏后人的“红色展览“与“养生功舞”也可在祠堂及古县城展示,为段氏宗祠及古县城增添历史文化艺术色彩。我也顺便提议应进一步完善祠堂标牌及段氏历代名人事迹介绍的内容,让来人更具体直观地了解段氏宗祠的历史文化。
杏根又引我出大门,去看段氏宗祠大门两侧的砖雕壁画“乞归故里”
与“辞官尽孝”,这两幅壁画讲述的是段氏先人忠义廉政与孝敬父母的真实历史故事。
告别段氏宗祠及照看祠堂的段氏后人,我将穿越古县城东街从南街回晋源新城。此时太阳落西山,晚霞映蓝天,古县城内彩灯绚丽,游人如织。我经过魁星楼及文庙,看到了路北一处修复后的宅院,院门与石狮还是旧的,门上悬挂“進士第”金字牌匾,门东侧还有写着“太原市文物单位 东街村段氏宅院 …… ”的标牌。这是东街段氏清嘉庆十二年丁丑科一等进士段程式的故居~旗杆院。
今天我走访东街的段氏宗祠后,由衷感到:段氏宗祠是太原古县城六百多年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古县城中的段氏宗祠,无疑为古县城“凤凰涅槃”,腾飞晋阳,光耀神州而增添了一份光彩。
2021.6.26于读耕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