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手术方式治疗髌骨骨折,疗效更佳!
髌骨骨折大约占全身骨折的1%,患者以20~50岁的中青年为主。髌骨骨折主要由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于膝关节前侧引起,导致不同程度的骨折移位以及股四头肌腱损伤。对于轻微移位的髌骨骨折且无伸膝装置损伤的病例来说,治疗方法是较明确的。然而,对于移位的髌骨骨折有多种手术治疗方法,在不同的内固定方法中,张力带固定可提供最佳的固定效果,而且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较好。
在临床实践中髌骨骨折如何分型?
绝大多数的髌骨骨折分型都是描述性的。分型通常基于平片上骨折线的方向。比如,髌骨骨折可分为横断型、星型、粉碎型、垂直型、边缘型、上极骨折、下极骨折、软骨骨折,以及不同类型骨折复合的骨折类型。垂直型骨折一般不引起伸肌装置的损伤。在临床实践中,髌骨骨折一般简单地分为移位型以及无移位型。移位型骨折是指骨折块分离大于3mm或者大于等于2mm的关节面移位。
髌骨骨折在什么情况下采取保守治疗?
髌骨骨折非手术治疗的指征,包括无移位的骨折以及伸肌装置无损伤。也包括因麻醉限制而无法实施手术的患者,或者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在针对髌骨骨折的保守治疗中,需要采用过膝的管型石膏或者夹板固定4~6周,并辅以循序渐进的恢复性锻炼。对于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应提醒其疗效可能不理想。
髌骨骨折的手术方法都有哪些?
所有移位的髌骨骨折都具备手术治疗的指征。骨折粉碎伴随关节面损伤,软骨骨折伴关节内游离体,开放性骨折,以及所有伴有同侧肢体骨折的患者,都应采取手术治疗来达到早期活动的目的。手术主要有三种主要的内固定方式:张力带骨折、髌骨部分切除和髌骨全切。张力带固定法对于骨折块足够大的髌骨骨折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而对于粉碎型的髌骨骨折,多种螺钉内固定+前侧张力带环扎的技术,可达到良好的固定效果。
生物力学研究已经表明,张力带固定可有效固定髌骨骨折,并提供足够的稳定效果,而粉碎型、上极髌骨骨折或者下极髌骨骨折可采用部分髌骨切除术,髌骨全切术主要运用于骨折严重粉碎,而且无法进行修复的患者。在大多数髌骨粉碎性骨折的病例中,术中对髌骨进行切除或者重建,主要取决于骨折块的大小以及关节稳定程度。一般来说,应尽可能保留髌骨,因为髌骨全切会导致一定的残疾。
针对髌骨骨折的患者我们如何制定治疗方案?
1、影像学检查
针对髌骨骨折的患者,标准的膝关节前后位片、侧位片(图34.1A和B)是必须的,有时还需加拍特殊体位的平片(轴位片),以便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可靠的评估以及术前规划。在前后位片上,因股骨髁的重叠影,很难对髌骨骨折进行完善的评估。侧位片可对髌骨的形态进行较好的呈现,可评估其骨折线、骨折移位程度以及髌骨的位置。二分髌骨易与髌骨骨折混淆,然而,该疾病的髌骨分线一般位于髌骨的上外侧角,而且常呈环型,边缘圆润,硬化。髌骨轴位片一般用于髌骨纵行骨折的诊断,以及对髌-股关节稳定性的评估。其他检查,比如关节镜、CT、MRI,以及标准层析成像技术,很少运用于髌骨骨折的诊断及评估。
图34.1 A和B髌骨横断型骨折——术前前后位片以及侧位片
2、手术时机
在对患者的总体情况进行评估后应尽快实施手术,同时应充分重视局部皮肤情况,避免感染。
3、麻醉
手术麻醉可采用全麻或者神经阻滞。可采用自动止血带捆绑于大腿根部,对患肢进行驱血,此前应将患肢抬高3~5分钟。在使用止血带过程中,应用双手将股四头肌挤向远端,这样可以防止止血带对股四头肌的牵压,从而方便骨折复位。
4、患者体位
患者应取平卧位,并以小包垫置于同侧髋部以保持肢体伸直位,术野暴露为止血带大腿以下(图34.2)
图34.2 患肢置于平卧位暴露大腿中段到小腿中段
5、皮肤切口
髌骨骨折可采用垂直切口、横行切口以及S型切口。具体采用哪种皮肤切口,主要基于术者的喜好。垂直切口是最常见的切口之一(图34.3),该切口的主要优势是伸展性比较好,尤其是在粉碎性髌骨骨折中(近端和远端都有累及),更有利于骨折显露。
图34.3 骨折块以及正中垂直切口(标记)
髌骨骨折的手术操作我们是这样进行的!
深层显露切口与皮肤切口方向一致。锐性分离深层筋膜,并牵开皮肤组织,进一步切开髌骨囊并清除血肿后骨折端即可显露(图34.4A和B)。此时,可见髌骨骨折以及撕裂的韧带。以生理盐水清洗血肿以及血凝块(图34.5)。撕裂的支持带可先辨识后,再进行修复。
图34.4 A和B切开髌骨关节囊,清除血肿后显露骨折块。图示髌骨横断型骨折,可见韧带撕裂
图34.5 用刮勺清除骨折块中的血凝块,并以生理盐水冲洗关节
骨折末端应以小挂勺以及吸引器清除局部的血凝块。骨折端处的骨膜以及韧带应分离至骨折线周围2~3cm处,以免影响骨折复位。但应注意,不要清除髌骨周围过多的软组织,因为常有骨折块包含其中。
应仔细探查关节,以辨识游离骨块以及关节面损伤(图34.6)。此时,可对骨折进行复位,并以复位钳进行临时固定。检查骨折复位情况以及关节稳定性,关节内骨块的解剖复位是非常重要的。术中复位困难,可能是因为小骨块或者软组织嵌于骨折端。
图34.6 应仔细探查关节以辨识游离骨块以及关节面损伤
骨折端固定可采用1.6mm克氏针或者4.0mm空心螺钉。可在髌骨的中心部位,离髌骨前侧5~8mm处拧入2根克氏针或者2枚空心螺钉。也可采用克氏针以倒打的方式先穿过近端骨折块,在复位后再穿过远端骨折块(图34.7~图34.10)
图34.7 A~C以逆行打入的方式在骨折近端置入克氏针,离髌骨前侧约5mm
图34.8 置入的两枚的克氏针应保持平行,位置约为髌骨的大致1/3及2/3位置
图34.9 在复位钳的帮助下完成髌骨骨折复位以及临时固定
图34.10 在临时固定的同时,将克氏针穿过远端骨折块
18号导针的一端经股四头肌腱下方通过(图34.11),导针以及留置针应用于穿入钢缆。这有助于使打入的克氏针接近髌骨上方,以防止过多的软组织损伤。
图34.11 在穿线器的引导下,于髌骨上极,克氏针下方穿过18号钢缆
钢缆以“8”字形的方式穿行于髌骨上方。钢缆的一端应留长并做一圆圈,另一端在近髌骨下极处穿过髌韧带(图34.12)。用捆绑器将钢缆两端系紧。同时收紧髌骨两极的钢丝圈,这可以用钢丝钳或者简单的钳夹完成。钢丝收紧时注意先拉后收紧,这可以防止钢丝重叠,并提供良好的张力。同时收紧可提供两点张力和统一的收紧效果(图34.13和图34.14)。钢丝拉紧直至关节边缘微微开启。在膝关节屈曲时该间隙闭合,并在骨折面提供均匀的压力。张力带不应过分紧张,张力过大可导致骨折移位。此时,屈曲膝关节,观察内固定的稳定性以及骨折端的情况。
图34.12 钢缆末端做“8”字形,在近髌骨下极处穿过髌韧带
图34.13 钢缆末端以张力带固定装置固定。同时,张力带另一端用止血钳旋紧
图34.14 最后用线钳做最后的张力带旋紧固定,注意先拉后旋紧
在张力带旋紧固定后,用钢丝剪剪除多余钢丝。突出的部分折弯后贴近髌骨上极放置(图34.15)。克氏针末端用折弯器折弯后尽量贴近髌骨表面。钢丝末端旋转后经股肌间隙埋入股四头肌腱(图34.16)。后期缝合肌间隙,可防止克氏针退出。克氏针远端在近髌骨处切断(图34.17)。用不可吸收线缝合撕裂的支持带(图34.18)。屈膝90°,以评估内固定的稳定性(图34.19)。
图34.15 用折弯器将克氏针近髌骨上极处折弯
图34.16 钢丝折弯后经肌间隙埋入股四头肌腱,这样可防止其退出
图34.17 在近髌骨下极处剪断钢丝
图34.18 在髌骨两侧用不可吸收缝线缝合撕裂的支持带
图34.19 屈膝90°,评估内固定的稳定性
最后,松开止血带,进一步止血。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可放置引流。采用20号薇乔缝线连续缝合髌前囊。皮下层可采用反向方式缝合,并用尼龙/聚丙烯/金属短钉闭合伤口。伤口包扎于膝盖水平以上,并在膝关节伸展位支具固定。
术后管理需要注意哪些?
术后治疗主要取决于手术固定的效果。在非粉碎性骨折中,若固定效果良好,主动的屈膝可在患者接受的范围内在术后第一天进行。若术中置入了伤口引流,可在术后24~48小时去除。患者出院后随访并定期拆线。患者出院后可在拐杖或者助步器等的帮助下,进行循序渐进的负重训练。另外,应定期进行术后影像学检查,以明确骨折愈合情况以及骨折块稳定性。术后6周左右,待影像学显示骨折明显愈合的情况下,方可完全负重。若患者为粉碎性骨折,或者内固定稳定性不甚理想的情况下,膝关节应延迟活动,并以支具固定制动4~6周,然后再开始循序渐进的活动。应尽可能在术后4周左右达到患者90°左右的关节活动度。改良式张力带螺钉固定法除了克氏针,空心螺钉也可作为髌骨骨折的内固定物,其固定的步骤与克氏针张力带固定一致。这种手术方式在骨质疏松以及病理性的髌骨骨折中比较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