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旧鼓楼出土陶瓷残片,修复后成凤首扁壶,为何有人对它不认可

北京旧鼓楼曾出土了48块残片,专家用先进科技技术对其修复后,它变成一件完美无瑕的古代文物,面对这件镇馆之宝,引起众人的议论:残损的文物,是否应该过度修复?您要想知道这件事情背后的真相吗?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元青花凤首扁壶被发现的过程非常有趣。据记载,1970年,工人们在北京旧鼓楼大街施工,却挖出了一口水缸,水缸里还装着不少瓷器文物,上面还覆盖着遮挡文物的瓦片。

古人没有保险柜,他们如何保护自己的宝物?许多人就将宝物放在水缸里,用东西盖好,埋藏在地下。

有人迅速通知考古人员,当考古专家赶到施工现场,却感到无比可惜。因为种种原因,缸内的瓷器,有不少碎成了瓷片,这些瓷片被埋在缸内的泥土里,看不出它们究竟是什么器物。

细心的考古人员将水缸都带了回去,用筛子仔细筛选泥土。最终,他们从泥土中找到几百块碎瓷片,拼接出数件文物,在拼接完成的文物中,一个元青花的凤首扁壶造型独特,被称为了镇馆之宝。

这件元青花凤首扁壶高18.7厘米,口径4厘米,由48块碎片修复而成。它的壶口是凤凰的嘴巴,壶身是凤凰的翅膀,壶柄是凤凰漂亮的尾巴,制作得非常精美,即使是由碎瓷片拼接而成的,仍然不失尊贵的地位,故此,成为馆内一件独树一帜的文物。 

但有人觉得元青花凤首扁壶不完美。因为它身上有着拼接的痕迹,妨碍了观众欣赏,若是元青花凤首扁壶能恢复到完美无瑕的样子该有多好?带着这样的目的,有专家在2004年秋,将它送到上海博物馆内一位古陶瓷修复专家手中,请他进行修复。

整个修复过程历经13个月,元青花凤首扁壶也历经种种打磨。这位专家用现代高科技的无色无味环氧树脂,加填充料配制腻子,填补上了壶身上的缝隙,再用高分子油漆颜料喷涂底色,并在上面绘画纹饰。经过修复师及其现代的修复手法对其进行“整容”后,元青花凤首扁壶果然恢复了完美无瑕的模样,看不出任何碎裂拼接过的痕迹。

当“完美无瑕”的元青花凤首扁壶再次出现在博物馆时,许多参观的专家却连连摇头:“它还是古物吗?它还是出自于元代遗址、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古代遗存的文物吗?”

也有人说:“添加了这么多的现代材料,它还是古代艺术品吗!”

还有人这样说:“痛乎?惜乎?这种无视文物本身纹饰的艺术价值,以天衣无缝为修复目标的技术,白白葬送了稀世珍品。”

面对考古专家的议论,许多人都不明白元青花凤首扁壶被修复“完美”,到底是对还是错?无独有偶,就在1999年,新疆伊犁西宁庄村的农民马忠,他在自家田地挖土时,挖出一个元青花凤首扁壶,它不仅大小、纹饰、形制,和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相同,而且也受到重创,瓶身有许多不完美的、需要修复的裂缝。

有了首都元青花凤首扁壶的教训,这件青花瓷瓶并未用任何手段修复,而是用了最原始的手段,在不伤害瓶身的情况下,对它进行拼接、完善,就这样,一件身上带有历史沧桑痕迹的残缺元青花凤首扁壶出现了。

首都博物馆还为了这两件青花瓷瓶,举办了一场展览会。许多参观者前去参观,修复“完美”的元青花凤首扁壶几乎看不出瑕疵,通体光滑,仿佛元朝真正的青花瓷瓶穿越千年,出现在众人面前一样,观众看得津津乐道。但是,当那只保留了瑕疵,通体都是接口的青花瓷瓶出现在展览馆里时,许多百姓都叹息不已,他们不忍看到如此残缺的文物,还是更愿意欣赏专家口中“改变了古陶瓷原有的本质属性”、“破坏了文物历史痕迹”的完美元青花凤首扁壶。

残缺和完美是相对的词,面对元青花凤首扁壶,专家和百姓也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孰对孰错?从历史和艺术的角度来看,专家认为“残缺”更有优势。从审美和大众的角度来看,百姓认为的“完美”更加漂亮,如何判断,那就需要见仁见智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