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有慈安在,慈禧就不敢独裁
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咸丰帝崩。他临终前做了三件事:一、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二、命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大学士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三、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代表母仪天下的权力,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代表统一天下的权力,并下发"派载垣等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的上谕。
钮祜禄氏即众人皆知的两宫太后之东宫慈安。
咸丰二年(1852)二月慈安被选秀入宫,四月二十七日进内诏封贞嫔;五月诏晋贞贵妃;六月已拟为皇后,其嫔妃册封典礼均未举行;十月立为皇后,时年十六,少于文宗六岁。她生前没有子嗣,但却依靠丈夫咸丰皇帝的信任和宠爱,由嫔连升四级成为皇后,仅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堪称清代晋封速度最快的皇后。
咸丰二年,慈安比慈禧先入宫,在确定皇后时,慈安很快就被册立为皇后。而慈禧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贵人,自是对皇后执礼恭谦,不敢稍有放肆。两宫垂帘以后,虽然慈安名分高于慈禧,但两人在长达二十年间里,一直保持比较和谐、稳定的关系,未曾见得两人有重大分歧和争执的记载。这是历朝历代后宫生活中所罕见的。
在《清宫遗闻》中记载:"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优于才,而判阅奏章,及召对时咨访利弊"。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慈安虽然对权力不感兴趣,但她的政治才华毫不逊色。慈禧有才干,又有强烈的政治欲望,但最终只能管理一些日常生活上的一些小事而已,大事都轮不到她来管。慈安比较超脱,不喜欢政务,日常事务就放手让慈禧去做,她乐得轻松自在。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慈禧可以任意而为。在朝政大事上,还得是慈安说了算。因为虽然都是太后,但慈安为嫡,慈禧为庶,在"嫡庶之分"的礼制束缚下,慈禧不敢逾越,凡是遇到朝政大事,她都要征询慈安的意见,绝不敢擅自主张。
在两宫时期,慈安主要作了三件事:
一是诛杀安德海,朝野称快。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太监,他依仗慈禧的宠信,胡作非为,肆无忌惮。朝中大臣,甚至连同治帝都恨他入骨。同治八年(1869)八月,安德海请求慈禧派他到江南置办龙衣,获得许可。但他不知收敛,一路招摇,途经山东境内时,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丁宝桢迅速将此事上奏朝廷。慈禧有意袒护,慈安"立命诛之"。结果安德海被就地正法。由于慈安的力主其间,安德海才得以伏法,当时朝野上下,人心大快。
二是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已经17岁了,到了立后成婚的年龄。慈安看中了淑静端慧、容德俱佳的崇绮之女阿鲁特氏,而慈禧则看中了年轻俏丽、姿性敏慧的凤秀之女富察氏。两人各执己见,最后决定由同治帝自己决定。结果同治帝采纳了慈安的意见,同意立阿鲁特氏为皇后。此事表明了慈安在宫中、在同治帝心中的崇高地位和影响力。同治喜欢阿鲁特氏,如果没有了慈安的意思,很可能就会依慈禧的意思选了别人为皇后。
三是创造"同治中兴"。在同治年间,任何大事都必须经过慈安同意后才能实行。恭亲王奕䜣向慈安推荐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之所以能举办成功,最主要是有恭亲王奕欣其次是慈安太后,总之这两人缺一不可,历史也证实了这点,慈安和恭亲王奕欣合作就能举办"洋务运动",而慈安死后,恭亲王和慈禧合作,而什么事都做不成,反而被外国人打得又是逃跑又是签卖国条约,以恭亲王的政治才华根本不可能会输给外国人,更不会输给慈禧。恭亲王和慈安合作就一帆风顺,而恭亲王和慈禧合作就出事,很明显就是慈禧出了问题。
1881年4月8日,年仅四十五岁、比慈禧还小两岁的慈安太后突然暴毙宫中,清廷的垂帘听政由两宫并列一下子变成了慈禧一人独裁。对慈安太后突然死亡,在当代与以后都有种种怀疑与猜测,成为二百多年清宫史上的又一件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