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客防务与空间 张晓舟:是否拥有航天情怀,是国内外投资人最大的区别 | 对话投资大咖
对话
投资大咖
资本力量如何解读商业航天
本刊《产业资本》特约观察员冯晨翔对七位在投资界颇负盛名的风险投资人进行了深度访谈,探讨他们在商业航天领域的投资态度、投资理念、投资思维和投资实践,分享他们的智慧与经验,助力商业航天创业者们拥抱投资人,在资本力量的推动下共同开启星辰大海的梦想征程。
主持人 |《产业资本》特约观察员 冯晨翔
审校 | 沈淮
本文刊登于《卫星与网络》杂志 2017年1&2月刊
本期对话者 | 张晓舟
空客防务与空间 副总裁
“他们对商业航天可能更多的是发自内心对于这种东西的向往,或者喜爱,不是纯粹的投资人,是从兴趣 + 投资的角度出发,我想这是一种情怀。”
商业航天创业的
大环境与小环境
主持人:您能简单介绍一下空客防务与空间以及在商业航天领域的情况吗?
张:空客防务与空间,是空客三个大的业务板块之一,其他两个板块一个是客机,也就是大家熟知的A320等系列客机,另一个是空客直升机,是全球最大的民用和军用直升机的设计、制造商。空客防务与空间有三个大的业务部门,按防务业务算是全球第七大防务公司;按航天业务算,是全球第二大航天公司。
从业务范畴讲,从火箭到卫星,到深空探测器,再到星上电子设备载荷,包括卫星上所有相关的基础元器件的设计、制造、生产、研发,我们是全产业链供应商。主要产品涉及通迅卫星,对地观测卫星,科研,深空探测器等,也为用户提供全寿命的在轨运控、托管服务,同时为市场提供由我们自己运控的7颗星组成的卫星星座获取的卫星影像及产品,比如有名的Spot 、Pleaides、TSX系列卫星数据,这些数据的主要用户包括国土、测绘、农业、地质、水利等传统用户,还包括谷歌等国外比较大的互联网公司,目前大量采用我们的影像,因为对地观测卫星的数据的现有存量,从全球来看,依然还是一个不饱满的状态。
我们现在有一个规模不小的创新基金,利用这类基金,在硅谷、深圳这样的平台,把创新的想法跟我们的技术储备和生产能力结合起来,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长期的、远景的准备。我们需要一些新的突破界限的革命性创意,利用我们的技术储备或者跟合作伙伴一起实现。我们还有种子基金,做一些共同的研发,大家共享研发成果。目前大致是这么考虑的,没有涉及大的股权投资这方面内容。
主持人:您怎么看待国内商业航天的环境和氛围?
张:首先,从目前来看,国内商业航天的发展机遇非常好。国家政策是支持的,国家这个态度对商业航天是很有利的。我想这也是受到美国商业航天公司,例如Space X 、蓝色起源这些公司带来的市场发展、新业务模型,甚至对国家整体实力提升的一系列影响,中国也会往这方面考虑。
其次,虽然中国大的环境、大的政策没有问题,但是国内这些创业公司的起点比较低,从目前看,我感觉没有美国那么好的商业环境:我支持你,你就可以去做这个事情。所以从有想法到真正落地,再到能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过程还是比较漫长的。要达到公司能够正常运转,获得国家的政策和项目的支持,有人来买单,还有一定的距离。
第三,从技术角度来讲,因为航天领域的技术门槛比较高,也比较敏感,一般都是军民两用的,很难得到太多的核心技术输入,这就会使投资风险增大。比如你发射一颗卫星,如果系统不稳定或者组件有问题,上去就废掉了,那投资就打了水漂了。我相信大部分创业公司的能力也就只能承受一两次失败,如果试验失败,或者故事讲不下去了,估计创业公司也就垮了。这个风险会比较大一些,当然如果有一种混合体制,体制内的一些项目,或者地方政府的项目,这种方式可能会稍微好一点。因为首先可以吸收体制内的人才,另外政府又能部分买单,比如采购服务的方式,或者引导资金的投入,这样无论投资风险、企业运转风险、技术上的风险都会降低。这方面如果国家能有政策的鼓励,确定哪些技术可以直接和民口交流,或者航天科技、***的一些已有技术储备可以转化为民用,我想这会切实促进行业的发展。同时,社会投资捕捉到这个利好也可能会积极投资这个方向。
“兴趣 + 投资”
是商业航天创业的最佳出发点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国内的商业航天“起点低”,您是指的技术、团队意识,还是商业环境或者资金?
张:我觉得都有。相比国外,国内的投资环境、技术储备、人员素质等可能都差一点。关键问题是国内的创业大环境,比如投资领域的人,真正有商业航天背景、了解航天领域的不多,更多的是看美国人怎么做,就跟着学,缺乏自己对领域产业的先见性。这就导致很多投资人投资商业航天时比较盲目,或者未必敢在这个领域投资,因为在不了解行业的情况下会望而却步,或者观望,最后只有少部分投资机构进入这个领域。
主持人:您是否感觉国内财务投资多于战略投资,对概念性东西的追捧导致国内投资界很浮躁?
张:国内的投资机构,热衷于炒概念,或者感觉某项技术可能会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那就投着试试,盲目性比较大。商业航天这种模式也是最近这些年才有的,所以投资机构对商业航天需要一个认知的过程,跟着别人走可能发展会快一点,认为自己不是在行业里有领导地位的,还是要跟随别人的脚步,这就是一个问题。
主持人:据您观察,像美国的投资人,在投资商业航天这种新兴产业时,是怎样一种状态?
张:我觉得是这样的,我了解的几个商业航天投资人都有IT、互联网背景,这些人的年龄大都是60后、70后,那个时代最激动人心的就是登月、宇航员、火箭、卫星。这个群体是受到太空时代的文化环境熏陶出来的,我认为他们对商业航天可能更多的是发自内心对于这种东西的向往,或者喜爱,不是纯粹的投资人,是从兴趣 + 投资的角度出发,我想这是一种情怀。对投资人来讲,做一件这辈子想做的事情,用自己的收入和积累的财富去做,而不是圈钱,出发点不一样。如果你从开始的时候,初衷就是捞一笔的话,这事情可能就长远不了,这方面大概是国内和国外目前最大的区别。
主持人:您对国内商业航天的创业者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张:首先,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只要不忘初心,就能达到目的地。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无论是穿针引线还是介绍投资人,我都会非常乐意。如果我看好你的想法,我也希望空客能选择你这个创意,最后大家一起合作,就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了。
对话者:
赵文宇 | 哈工大机器人产业基金 副总裁
李 明 | 联想之星 执行董事
张晓舟 | 空客防务与空间 副总裁
王 卓 | 丰年资本 投资总监
牛 呅 | 创想天使投资人
傅 盛 | 猎豹移动CEO、紫牛基金创始人
黄 琨 | 达晨创投 高级合伙人
卫星与网络(ID:satnetdy)将陆续推出,敬请期待!
猜/你/想/读
▼
冯晨翔对话投资大咖 | 哈工大机器人基金赵文宇:谁会是中国第一个SpaceX,不试试怎么知道?
猜/你/想/读
▼
联想之星李明:卫星行业全是痛点! | 对话投资大咖
分享最前瞻性话题,
传递最正能量声音。
卫星应用领域第一刊
卫星与网络
内容、营销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nongyan25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