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分钟都是诱惑,深夜禁止观看
大家好,我是马香玉。
这篇文章,写得实在是太煎熬了!
上一秒,兴致勃勃。
下一秒,痛苦难耐。
尤其是在深夜,无数次想动动手指把视频关了。
身体却不听使唤,眼睛更是牢牢地黏在了屏幕上。
不信你们也来试试。
前
方
高
能
(滋滋冒油的羊肉串)
(肥而不腻的羊肚和手抓羊肉)
这一切罪恶的源头,就是这部新出的高分国产纪录片——
《风味原产地·甘肃》
看标题里的「风味」二字就知道,又是我们熟悉的陈晓卿团队。
「人间饿爸」陈晓卿可以说是国产美食纪录片的质量保障了。
由他制作的《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多档美食纪录片都评价颇高,拯救了无数馋货。
「风味原产地」是「风味IP」的最新系列。
此前已经播出了《风味原产地·潮汕》和《风味原产地·云南》两季。
第三季开播更是受到了观众的热捧。
一开播就冲到了豆瓣9.0的高分。
观众们最爱的就是它的短小轻巧。
每集体量只有10分钟,食物就是唯一的主角。
相较于风味系列其他作品惯有的解读人文,它更偏向于充分展现美味的所在。
让每一帧每一秒都诱惑至极。
更让它成为国内首部登上网飞的原创纪录片。
配置 20多种语言字幕,同步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
被馋哭的外国观众更是把它称为「food porn」(美食情色片)。
睡前观赏,效果更佳。
这次被网飞预定的第三季,一反前两季聚焦南方美食的惯例。
来到了「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大西北——甘肃。
提到甘肃,很多人会想起黄土高坡、张掖丹霞、丝绸之路、敦煌壁画……
甘肃美食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远不如它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化。
而这,也是制片人李洁选择甘肃的原因:
「给观众一个新的角度,去了解甘肃——这个大家第一时间不会从美食角度去解读的地区。」
在位于西北的甘肃,羊是当地人饮食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甘肃多样的风土,养育出了品种丰富的羊群。
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经验,让当地人懂得如何因材施教,发挥一只羊极致的美味。
8个月左右的羔羊,肉质鲜嫩。
悉心调味之后,爆炒和黄焖是最佳方法。
圈养的东乡羊,拥有黄金肥瘦比例。
简单水煮,就是美味的手抓肉。
超过2岁的羊,久煮之后才更加醇香。
炖煮的肉片、浓郁的汤汁,更能做出一碗味道鲜美的羊肉粉汤。
不仅如此,羊身上的每个部位,都是宝藏。
羊油,用羊身上的肥肉,小火慢熬。
再加入香料,驯服羊肉中的异味。
凝固之后,细腻润泽,如同白玉。
骨髓,质地柔嫩,烤制后如奶油般细腻。
羊肚,挂满羊油炙烤的更是口感韧弹。
羊皮,晶莹剔透,酥脆而富有胶质。
羊排,肥瘦相间,更是让人体会到了大口吃肉的酣畅淋漓。
连边角余料羊杂,都可以通过创意搭配,变得风味十足。
羊心与羊肺剁碎,加入葱姜调料。
将搅拌均匀的馅料灌入羊大肠。
当地人称这道菜为「筏子」,因为它形似黄河上的运输工具羊皮筏。
多种羊杂的风味被大肠聚集在一起。
大肠韧劲十足,内脏丰腴软糯,口感极佳。
在城市中,粗犷的筏子遇到了情投意合的对象。
调制好的面浆在羊小肠中塑形,制成了细腻绵密的「面肠」。
两者碰撞,滋味相得益彰。
甘肃人在餐桌上,可不止大口吃肉的豪迈。
他们对于植物的精致烹饪,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比如独特的兰州百合。
一百多年前,百合被引种到兰州地区。
当地人逐渐掌握它的生长规律,一代又一代地进行培育。
相比其他地区两年的生长期,兰州百合生长期长达三年。
漫长的孕育,甘肃地区得天独厚的昼夜温差条件。
使这里的百合圆润饱满并且拥有更高的含糖量。
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甜百合。
而甘肃人对于百合的食用,也早已研究得透彻。
百合花,七月盛开。
采摘之后,将花朵焯水后凉拌,口感爽脆。
素炒,香气张扬。
甚至做成浇头,搭配白条面。
这碗百合花臊子面,可是独属于夏天的美味。
对于收获之后的鳞茎,甘肃人更是研究出了多种烹饪的排列组合。
简单的小零食烤百合。
只需把处理干净的百合放进烤箱。
脱去水分的表皮金黄酥脆,内里依旧细腻沙软。
百合炒虾仁。
过水后清炒,爽脆清甜的百合完美衬托出虾仁的韧弹。
用百合做甜品,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和银耳、莲子一起熬煮,做成中式甜羹。
蒸透碾压成泥,冰镇后调味,就是一份健康美味的百合冰淇淋。
除了具有唯一性的肉与菜。
代表甘肃风味的餐桌,更少不了一味重要的调料——
胡麻。
两千多年前,胡麻从中亚传入,成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主要油料作物之一。
经过烘烤,胡麻中的三十多种风味物质被同时激发。
榨出的油脂,锃亮浓稠。
在羊肉的制作中,它可是必不可缺的重要辅助。
而甘肃人民对它的应用更不止于此。
胡麻还可以碾成粉。
面团撒上胡麻盐,做成卷卷。
蒸熟、风干。
胡麻盐卷卷,别具一格。
丰收季,瓜农们带上卷卷去到地里。
它既是主食,也是餐具。
用卷卷挖上一口西瓜吃。
焦酥质地遇到西瓜后,立刻变得绵软。
甜咸交合,香味浓郁。
而用胡麻油、胡麻粉制作的月饼,更是具有独特的甘肃特色。
先用胡麻油,在铺好的面饼上层层打底。
香豆,姜黄,玫瑰,红曲缤纷登场。
最后,撒上一层胡麻粉。
上锅蒸熟。
胡麻的醇香串联起玫瑰的甜美、红曲的微酸、姜黄的辛香还有小麦的甘甜。
环绕缠绵。
分集导演杨苏烨形容它:
「像是拿破仑蛋糕,更像张掖的七彩丹霞。」
辛、咸、香、甜。
甘肃,两千年前连接中西的交通要塞。
同样将它的开放与包容体现在了食物之上。
黄土高坡,深埋着中华文明的根系。
河西走廊,见证着中西文化的交融。
两千多年来,物产流通与渗透,烹饪手法传承与革新。
造就了如今的甘肃风味万花筒般的绚丽多彩。
甘肃西北部的嘉峪关,烤羊肉串潇洒热烈。
将肉串短暂预烤,放入特制的铁桶。
铁桶中,羊油受热,激发出复杂的香味。
浓郁的油脂迅速锁住肉串中的汁水,也给羊肉带来更多风味。
撒上调料将肉串再次炙烤,直至表皮焦酥。
有了羊油的缓冲,烤好的羊肉串外酥里嫩,香脆多汁。
而位于甘肃东南部的甘加草原,牧民们对于羊肉的烹饪却另有体会。
青藏高原边缘的高寒气候,让这里的甘加藏羊生长缓慢,风味积累充足。
新鲜的羊肉粉嫩诱人。
几乎没有腥膻,只需要加点盐简单腌制。
可在高海拔地区,水的沸点不足80℃,常规方式难以完成烹饪。
智慧的当地人,把这只羊送到了「它自己的胃里」。
洗净羊肚,装入羊肉和调味料。
将炙烤到超过200℃的鹅卵石一并投入其中。
羊肚密不透风,内部压力升高,宛如一只天然高压锅。
在这个小小的密闭空间内,炙烤、蒸、煮同时进行。
只需15分钟,就可以完成烹饪。
羊肉被汤汁包裹香软嫩滑,又有浓郁的炙烤香气。
这种用石头烹饪的方法,在藏语里叫「道食合」。
这也是游牧民族千百年来,在对炊具与热源的探索中,积攒传承的智慧与经验。
一南一北,食物的烹饪便可窥见甘肃人截然不同的生活一角。
而甘肃的宝藏美食,甘肃人的美食人生却远远不止于此。
美食是一段历史的沉淀,美食是一处风土的灵魂;
美食更是一群人有滋有味、丰富多彩的人生。
正是这背后的渊博与韵味,才更让我们这些食客如此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