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是中国人固有的情节
在中国人的骨子里
○
○
都希望拥有一方自己的院子
大多数人的记忆中,都有那么一个院子。对于院子里的孩子们来说,生活也许清贫,没有手机游戏,没有动画片,也买不起各种各样电动的玩具,但四季里水里有游的鱼,枝头上有欢叫的鸟。
它要么是大人们在晴晚里,侍弄花草的私家庭院:生活不再是电视、电脑、空调、洗衣机,而是花园、锄草、浇灌、养鱼、喂鸟、剪枝,嫁接花木、吹自然风。
它要么是月光下,阿嬷摇着蒲扇,讲故事的农家小院:
夜幕降临之后,便是纳凉的好时光。已被摩擦得十分光滑的竹椅,竹床与竹篾席,坐在上面,躺在上面都凉爽怡人。
璀璨的夜空下,一个个美丽的传说,便在阿嬷的故事里,如星子般落进孩子的心里,熠熠生辉。这些故事在少年的心中慢慢沉淀,后来成为他们成长的营养。
在院里,我们曾经感受着最浓烈的亲情,挥霍着最简单的时光,享受着最纯粹的快乐。
我们品味漫溢在院子里的一花一草,喝一壶茶,下一局棋,一张藤椅,一段相似的故事,静好岁月,在不知不觉中,过了一年又一年。
汪曾祺说:“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
这样的院落,一般由四栋房屋围和而成,也称为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建筑的基本单元。它小到普通民家一座院子,大可以至皇家的紫禁城。
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院子便是这种文化在建筑上的体现。中国人将院子看成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最佳场所。
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有着浓浓的院子情节。
中国人将家称为家庭,有家,必有庭。院子,既是一个居住空间,也是一个精神空间。
李清照在一首《浣溪沙》中写道:“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杨柳帘幕也好,晚风庭院也罢。无数古典诗词,对庭院生活都作出了生动的勾画,记录了中国人对于院子的钟爱。
院子,是中国人的心灵花园。
每个中国人都憧憬着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灵花园。它是人们内心最隐密、最放松和最惬意的理想场所。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一路沿袭下来的仁山乐水,蕴含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禅意。而庭院,恰恰提供了一个寓情于景,寓义于物的私人场所。
小隐庭院,心旷神怡。如果说,家居建筑是历来文人墨客现实生活的场所,那么,庭院更多意义上,就成了他们的精神家园,承载了他们形而上的理想。
我辈纵然不能栖居岩洞,住于山谷追慕高人隐士,但即使混迹于红尘,也要门庭雅洁,房舍安静,亭台楼阁具有旷达之士的情怀,书斋也要富有隐士的情致。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庭院空间,在经数千年的沉淀后,于明清时代臻于成熟,尤其在江南私家园林中,得到完美的发展与体现。
此类庭院,重视师画情意,创造意境,达到了于情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
山水之乐,与出尘之想,是中国文人的一种生活向往和精神向往。
他们将这种诗意的向往,通过能工巧匠之手,或自己直接参与其间,营造出一个恬适淳朴,又不失诗文翰墨之乐的世外桃源。
文震亨出生江南书香世家,文氏家族是“大隐隐于市”的苏州旧家大族,讲究生活情调,喜好造园。
其曾祖父文征明扩建停云馆,父亲文元发衡山草堂、云雪斋、桐花院等,长兄文震孟建造生云墅等。
无论是北方的四合院,还是南方的天井院落;无论是江南移步见景的精致园林,还是皖南白墙青瓦的水墨民居。
这些会说话的木石,都凝固着中国人的需要、感情、审美、希望和追求。也让他们找到了安心,宁静和与沉醉。
本文整理于公众号:中式精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