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妈妈育儿记

育儿过程中的换位思考

小核桃哭了,我在吃饭,就让吴老师去抱。可小核桃一直哭闹不止。吴老师哄了一小会儿,就开始不断问他:你干嘛啊,你干嘛这样啊?能不能别这样啊?

小核桃才不理会,哭得更凶。

吴老师就不断嘀咕着:哎呀,你这孩子……

我一边吃饭一边问吴老师:你觉得小核桃为什么哭呢?

他:不知道啊。

我:那你感觉一下,如果你是他,这时候哭是因为什么。

他:那肯定是不舒服了吧。

我:是啊,所以你要看看他到底哪里不舒服了。我们大人不舒服也会叫,何况不会说话的孩子。

吴老师就开始检查尿布,换了以后,核桃安静了很多。我吃完饭给他喂了奶,他就开始躺在床上自己开心地手舞足蹈玩耍了。

育儿的过程就是实践心理学的过程。孩子每次一哭闹,我就会自动切换到他的频道,感受他的需求是什么。这就是“换位思考”。孩子有时候是纯粹的生理需求,饿了困了拉了;有时候真的是心理的需要,需要关注,疼爱和抚摸。甚至好几次,我都能感受到他单纯地想嚎哭,在那样一声声的嚎哭中,他感受到了释放和顺畅。一般嚎哭完,他喝会儿奶,就会甜甜地睡去了。

如果养育者内心太满,没有空间,就很难如此自如地切换到孩子的频道,去体会他的感受。我们会容易被他的情绪带跑,容易因为他的哭闹烦躁,甚至会打压他的需求,否定他的需要,指责他怎么还不消停,不是都吃饱了吗?

而如果经常没办法满足到孩子,孩子又会变的更加容易有情绪,于是养育者又会因为孩子的情绪更加烦躁,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

这样的“换位思考”也适用其他的关系。每次觉得难以理解别人的时候,就试试切换到他的角度,看看他的需求是什么。

小核桃&完形

为什么王敬伟老师说,真的学会完形的精神,可以在生活中省力90%,并且解决大部分的问题?

这里说的,是真的学会,掌握到。我以前没有太大的感觉,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真的有很深刻的体会。

孩子在吃奶,慢慢的,开始迷迷糊糊想睡觉。然后含着乳头不动了。我们要马上抽出来吗?大部分的人都这么建议我,马上抽出来。其实我不会这么做。因为孩子吃完饭,需要一个消退的过程。他含着乳头,在慢慢结束吃奶,在经历满足,在缓一缓。如果我们一下子抽出来,就会阻断这个过程。有什么影响呢?有什么影响其实一下子看不出来,但是如果我们自己经历过满足后的消退,就会知道这个过程走完有多重要。

一般来说,核桃后面自己会吐出来,咂巴着嘴,或者叹口气,或者伸伸懒腰。这样子,他喝奶的整个过程就走完了。

如果他含着乳头睡过去了,那这时候轻轻拔出,就很容易。不用去扯。他也走完了整个过程。

满足和消退为什么那么重要?就像你和爱人亲完嘴,还在回味,爱人就说,我还有班要加,先走了。没有消退,就觉得好像哪里卡住了,久了,都不知道什么是满足,什么是舒适了。

同样的,如果孩子哭,就让他哭完。核桃有时候大哭,本能的,我会说:好了好了,核桃不哭了,妈妈抱抱。但其实并没有用。我一般会根据她的状况,跟他说:那核桃好好哭吧,妈妈抱着。说实话,别看他小,他真的会马上降下情绪的强度,然后慢慢平静下来。这个也是完形的精神,让整个过程走完。我们不要干涉,顺着,陪着。

这种过程是非常细微的,真的要自己已经能做到,才可以应用到孩子身上。无声无息,润物细无声。

那么,怎么解决大部分问题呢?其实只要我们舒服了,大部分的问题都不会产生。

回答者:刘芳芳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怀众宽恕疗愈个人成长中心负责人

> 王敬伟首届宽恕疗愈导师班学员

编辑:蓝雅盈(微:lan3524)

原创插图:Bonnie

审稿:刘芳芳(微:liufangfang1503)

情子(微:478797840)

(有成长需求或合作意向可联系小编)

本文已获得厦门晚报“最厦门”版块授权发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