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贴】有钱有地位就能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吗?——红楼梦第一讲逐字稿

“人格”一词有多种含义。

今天在这里讲的人格更偏向于我们所说的“个性“,人格是一个人特有的模式,这种模式不是单一的,这种模式里统合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在这种三者统一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区别于别人的心理品质,我们把它叫做人格。人格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有时也会产生变化。比如我们看到的影视作品或文学作品,经常会出现人格变化的场景,让作品更有戏剧感。

如果我们把每个人比作一片叶子,任何一片叶子都有不同的形状,不同的脉络和不同的颜色,即使是同一棵树上的叶子,它的形状、脉络和颜色也不一样。但每片叶子也有自己的变化,缺水时会干枯,衰老时会掉落,但是平常基本稳定。而一片叶子的形成受到非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树种是什么,阳光如何,土壤如何,同样一个人的人格也是如此,它形成时很难来自于单一因素,它既有来自一个人内部的独特性,也有来自于坏境的、家族的、基因的、社会文化等等影响。

一个人的人格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也因此我们在日常应用中有很多不同的心理学量表,比如大五人格, 16pf,九型人格,TA沟通等等,非常多的量表从不同方面测量着人格,这种测量需要摈弃一部分人格的丰富多彩的立体层面,将一些特性归类,以便于实现一些目的。

从心理学的发展来看,佛洛伊德较早提出了生物内驱力理论,它强调本能欲望对人格形成的作用,它认为儿童在性心理发育早期遭受过度剥夺或过度满足,性心理发育将受到阻碍,于是固着于出现问题的那个阶段,而这种固着就会成为成年后的人格特征。

我们用更通俗的话讲,就是孩子在小时候被溺爱、放纵或不让他满足,让他感觉匮乏,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心理会发生一种扭曲,产生阻碍,当这个被卡住的点很多时,这些卡住的点就会成为他的人格特征。甚至可以说人格是由于缺陷而造成的某种组合。

接连失去亲人,无法释放悲伤——忧郁的林黛玉

譬如我们最熟悉的红楼梦中的抑郁性人格代表就是林黛玉,林黛玉比弟弟大两岁,也是家中的长女,以她的父母亲状况来看,她很有可能在出生时备受宠爱甚至是溺爱。然而她在五岁左右失去弟弟,六岁左右失去母亲,十岁左右失去父亲。只有她生存下来,这种早年的丧亲体验是抑郁心理的重要基础。

她六岁失去母亲就很快被接去了外祖母的身边,在寄人篱下的环境中,虽然也有很多人对她好,但她整体感受到的是不安和恐惧,自始至终她没有机会在安全的环境下充分体验丧亲的悲伤,也没机会去充分表达。在那样的家族文化中,她的悲伤没有被充分释放过,而这也成为了她抑郁性人格的重要的环境来源。

家庭的情绪功能:爱、恨、希望、绝望......的散播中心

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运作倾向,这是儿童小时候无法理解的,儿童会认为家庭就是我家里的模样,例如长大后去女朋友家里发现对方家里平等而开心,而自己的家庭天天吵架。或者别人家里做菜的方式,所吃的食物和自己家都不一样。然而家庭确实是不同的,不同家庭的运作倾向也决定了家庭关系的品质,有一些高品质,也有一些低品质。

家庭除了我们了解的经济功能、物质功能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情绪功能:有时它产生爱、有时它散播恨、有时它提升希望、有时它种下绝望、有时它涵容压抑的痛苦、有时它散发被迫害的焦虑、有时它说真话,有时它制造谎言、有时它让事情更明晰、有时它让大家变得更困惑。这些情绪功能是在每个人和其他人互相作用影响中交织进行的,从一个人到一个家族,就像一个情绪系统,在不知不觉中发出自己的影响,并受到其他人的影响。

宝玉的出生改变了家庭

我们看下宝玉的家庭,家庭的核心成员有父亲贾政,母亲王夫人,除此之外有父亲的两个小老婆赵姨娘和周姨娘,他是五个兄弟姐妹中的老三,老大是同父同母的哥哥贾珠(后早逝),老二是同父同母姐姐元春,老三宝玉比大哥小约十二、三岁,老四是同父异母妹妹探春(比宝玉约小一岁),五弟是同父异母的弟弟贾环。

我们知道贾母非常疼爱宝玉,这可能有很多因素,首先宝玉最像他的祖父。当林黛玉来到贾府时,贾母说过如何安排住宿,从书中可以猜测出那时宝玉和贾母一起居住。我们不能确定在这之前,宝玉是否一直和贾母一起居住,但至少我们有个印象,贾母和王夫人一直在庇护着宝玉。

贾政和王夫人一共生了三个孩子,在这期间,贾政没有和任何人有其他孩子,我们知道贾政一直有生育能力,在这期间一直没有其他孩子,最大的可能性是在这期间贾政和王夫人夫妻感情不错,或者贾政还是注重妻子的正人君子,所以前三个孩子都是和妻子生的。而这之后的两个孩子都是和同一个小老婆赵姨娘生的,尤其是下一个孩子和宝玉的年龄只差了大约一岁。

宝玉的出生,让这个家庭有很大的改变,他的出生是个分水岭,在他的出生之前,父亲和母亲关系不错,共同生的两个孩子都是家庭的荣耀,大哥好好读书很上进,娶妻生子,似乎没有任何劣迹,王夫人在之后提起他也可以感觉到他很听话。二姐被选入宫中做贵妃,也是贤良淑德的女孩。而宝玉的出生引发了家庭很大的改变。

通常来说,一个婴儿的情绪或者行为,在父母之间唤起的焦虑程度是不同的,一个婴儿的表现,也许在母亲来看非常可爱,令人疼惜,也许在父亲看来是另外一种情况。所以有相当多的家庭,在孩子出生后,或者某一个孩子出生后,会发生一些改变,因为这个孩子打破了原有的稳定的结构,引入了一些新的情绪功能。这些新的情绪功能,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家庭的情绪系统,同时这个情绪系统反过来影响孩子。

当母亲和婴儿的关系过于强烈的时候,父亲对于这种关系的接受能力将受到很大的考验。很多丈夫都会认为,妻子有了孩子之后不再关注自己了。很多家庭中,如果有强烈的母婴关系,父亲会因为被排挤在外被遗漏在外而产生愤怒和憎恨的感觉,这是种无意识的状态。

被排挤在外的父亲

非常有可能的是,宝玉的出生,将父亲排挤在外,在他出生之前,贾政和王夫人的关系有可能是比较和谐的,王夫人也没有表现出自己只是做母亲而不是做妻子的那一面。而当宝玉衔玉出生后,王夫人非常疼爱他,原先的夫妻关系让位给了新的母子关系。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贾政和贾母的母子关系,让位给了新的祖孙关系。原来最顺从和疼爱贾政的两个女人,都在这个婴儿出生后被吸引了注意力,而忽视了贾政。在祖孙关系而言,在书中并没有证据表明贾母很疼贾珠或元春,就母子关系而言,贾母对大儿子贾赦也很冷淡,袭爵的贾赦甚至不能住在正堂,贾赦也曾讲过笑话说贾母偏心。可见过去贾母最疼爱的孩子是贾政和黛玉的母亲贾敏。

在宝玉出生后,贾母对贾政的疼爱有很大一部分转移到宝玉身上,宝玉在一岁抓周时抓了脂粉钗环,当时的贾政就非常生气,对他极端不喜,这既有可能是贾政的性格所致,也有可能是借题发挥,来表达自己被排斥在外的感受。

我们知道父亲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保护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需要守护母婴之间最初的连结过程,在那时婴儿非常脆弱,父亲需要创造出一个桃花源,保护母婴不受外部世界的侵扰。

第二个作用是从一开始就有一种力量,能够把婴儿从与母亲的共生体中推拉出来,完全的母婴共生不利于孩子成长出自我,不利于孩子走出这个容器,而父亲需要有力量鼓励孩子走出自我中心与共生体,进入外面的现实世界。一个婴儿想要成长至超越对母亲的依恋,需要有来自父亲来自男性对他的激励或惩罚。

然而贾政对宝玉有这种力量吗?虽然贾政试图有这种力量,但贾母和王夫人对宝玉的呵护却让他无法参与宝玉的成长,每次他参与都会用恶劣的态度对待宝玉。这种恶劣的态度不仅仅是对宝玉表现出的人格的不接纳,同时也隐含了对母亲和妻子的一些愤恨。

当宝玉出生后,我们没有看到贾政和王夫人有亲切的家常话,却和赵姨娘有不少家常话,可以想象王夫人在这种状况下是什么心情,虽然她在贾母口中是木头一样的人,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她只能是压抑自己的情绪,并且无从转移,只能更多地转移到宝玉身上。在贾政大打宝玉的那回里,王夫人说还不如宝玉替贾珠去死,留下贾珠,贾政就不会生气了。这番对话里体现了她对贾政无法表达的怨恨。

在一个家族中,每个人都在释放不同的能量,然而只要是被压抑的东西,都会倾向于在那些自我保护能力很弱的人的身上再现出来。家庭或家族中经常会有替罪羊的出现,替罪羊看上去心理问题严重,但他的心理问题并不只是他个人的心理问题,在实际的咨询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当家庭中替罪羊的状况转好以后,家庭会进入一个混乱状态,其他人开始呈现各式各样的身体和心理疾病。用一个比喻来讲,一个自我保护能力较弱的人在家庭里的位置是块洼地,其他人的负面情绪如同污水,污水会集中到洼地里。如果洼地会填平,污水只能流向原有的发出者或另一个洼地。

有钱有地位就能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吗?

在宝玉身上实际有非常多压抑的东西,并不像我们想象的他接收的只有溺爱只有美好,他从小就在承受家庭里巨大的情绪张力。在贾政和王夫人之间并没有表面的冲突,然而他们在潜意识里却有着不能宣之于口的冲突,这个冲突的战场就在宝玉身上。作为贾政和王夫人唯一留在身边的孩子,他需要承受父母对他的投射,并且去内摄认同父母眼中的他。王夫人眼中的宝玉是任性的、不懂事的、可爱的孩子,贾政眼中的宝玉是一个酒色之徒,又一个府中的祸害,当他们把这两种不同的投射同时投在这一个人身上时,宝玉该认同哪一方?不管他认同哪一方,他可能都需要牺牲他真正的自我。严厉的惩罚也好,放纵的溺爱也好,都不利于孩子的自我成长。

在这个家庭中,宝玉不得不和一方结盟,或向一方屈服,而宝玉与之结盟的,是女性的一方,在这个家庭里,他的一切都依赖于外在评价,尤其是来自于女性的认可。在书中,宝玉一直在追寻一个问题,我是谁,我有什么价值?在这个家庭和家族中缺乏可供模仿的男性榜样,整个家族的男性几乎都是不上进、修道、好色、好赌,男性力量在这个家族中是被隐隐排斥于外的。不仅缺乏男性榜样,宝玉也缺乏男性对自己的鼓励。所以宝玉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对女性的认同甚至是讨好和迎合的,而缺乏对自己男性身份的认同。

内心的缺憾使宝玉偏向于自恋性人格,他对人有深深的依赖,无时无刻不在担心自己不够优秀,认为自己名不副实而招人厌恶。他的内心缺少价值感,有强烈的空虚感和空洞感。譬如见到黛玉后的摔玉,见到秦钟时,“那宝玉自见了秦钟的人品出众,心中似有所失,痴了半日,自己心中又起了呆意,乃自思道:天下竟有这等人物!如今看来,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若也生在寒门薄宦之家,早得与他交结,也不枉生了一世。我虽如此比他尊贵,可知锦绣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根死木头;美酒羊羔,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不料遭我荼毒了。”

如果一个人见到自己喜欢、欣赏、佩服、崇拜的人,有自惭形秽之感很常见,但宝玉的用词如此过度,可以说用生命在践踏自己,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内在缺乏对自己的自我认可。受自恋倾向驱使的人心中满存好高骛远的空想,要么装作已达成目标,要么将失败归于天命,常常有无助、懦弱和低劣的感受,王夫人清查怡红院,赶走了晴雯、四儿、芳官。“所责之事皆系平日之语,一字不爽,料必不能挽回的。虽心下恨不能一死,但王夫人盛怒之际,自不敢多言一句,多动一步。”王夫人走了以后,宝玉痛哭,袭人劝他,他说“从此休提起,全当他们三个死了,不过如此,况且死了的也曾有过,也没有见我怎么样。”我们可以看到这这个家庭的共同作用下,他的内心是自恋的,同时也是无能、无奈的。

有人认为,有钱有地位就能养出非常好的孩子,但是从宝玉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有钱有地位,也无法使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因为一个孩子人格的形成,更多的与这个家庭的情绪功能有关,和他的贫富、社会地位关系不大。

整理人:付衍清

> 厦门大学文学硕士、中科院心理学研究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情感专家,资深心理咨询师。

> 父母教育专家,小书房、教育在线等多家网站的特约教育专家。

>《厦门晚报》等报纸特约作家。

> 话剧演员,戏剧工作坊导演,常年带领长程戏剧治疗团体,父母成长团体。

编辑:情子(微:478797840)

原创插图:Bonnie

审稿:刘芳芳(liufangfang1503)

(有成长需求或合作意向可联系小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