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何时才有荤味
如今的菜,鸡鱼肉蛋,倭瓜葫芦,都包括在内了。但在古代,“菜”只有蔬菜之义,一点也没有荤味。
《说文》曰:“菜,草之可食者。”《小尔雅·广物》说:“菜,谓之蔬。”《荀子·富国》记载:“古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
“菜”义的扩大,与荤菜的价贱密切相关。明代郎瑛《七修类稿》说荤菜的由来与东南沿海渔民有关,那时候蚌肉“贱之如菜”。唐代杜甫在描写江边渔民生活时诗日:“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鱼比蔬菜更便宜,当然“以鱼为蔬”了。但这时并未将鱼归入“菜”中,正像北宋赵与时《宾退录》中说的一样,“《靖洲图经》载,其俗居丧不食酒肉……而以鱼为蔬。今湖北多然,谓之鱼菜”。到了南宋,林洪《山家清供》对“酒煮菜”也发出质疑声,“非菜也,纯以酒煮鲫鱼也。以鱼名菜,窃尝疑之”。这说明在明代以前,把鱼、肉叫“菜”,还是行不通的。
从“荤”字的草字头看,最早的“荤”,也是指菜。《说文解字》日:“荤,臭菜也。”“臭”通“嗅”,就是指那些气味强烈的菜。比如葱、香椿、蒜、韭菜等。
肉类的荤与青菜的素均称为“菜”,应该源于清代的《随园食单》,袁枚在《隨园食单》中说道:“满菜多烧煮,汉菜多羹汤,均自幼习之。”这里的“菜”已经既包括素,又包括荤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