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艺术 用锤凿唤醒沉睡亿万年的精灵
人类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岩石上,并把岩石变成工艺作品的过程,就是石雕。
人类用石头制作工具的历史几乎和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漫长。但对石头进行“雕刻”,其起源最早追溯到距今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此后,受到各个时代文化、艺术、宗教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石雕呈现出风格迥异的时代特色,也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各种流派。
作为江南石雕的集中缩影,苏州石雕是中国雕刻艺术之苑的一朵名花。金山石雕是苏州石雕的一脉,只因使用的石料产自于苏州城西的金山一带,才有了这一名称。金山石主要分布在城西的枫桥、木渎、藏书一带。汉朝末年,吴人已开始使用金山石,苏州盘门外曾发挖出东汉孙坚、孙策墓的楣石,虽历经近2000年风雨磨蚀,如今仍能看到楣石上浮雕的龙、虎、人等形象栩栩如生。
晋代时,有人在木渎荣坞山上采石,据说是因为挖到金子,此后荣坞山就改名金山,金山石也因此而得名。
经过数千年摸索,人们发现,玉石之外,适于雕刻的石头有青石、大理石、花岗岩等种类,其中最好的是花岗岩。金山石便是花岗岩的一种,它晶粒细密,质地坚硬,颜色白里带青,犹如白纸上洒下粒粒芝麻,一经打磨又如铜镜般黄亮光滑,极其精美。所谓晋人挖山得金,大约就是指金山石打磨之后的色美如金。
宋代以后,金山石开采范围逐渐扩大至枫桥一带。枫桥石刻也逐渐增多,现存较早的是华(花)山一块天然巨石上刻的大接引佛,为元代雕刻;而十里亭的建筑石刻、寒山行宫的部分摩崖石刻等,则为明代石雕。
金山石雕在明代达到一次巅峰。明朝初年,香山木匠蒯祥和金山石匠陆祥带人赴京建造紫禁城,功成之后授官工部侍郎,在家乡引起轰动和效仿,使苏州石雕从业者大增。
随着历代累积,金山石雕逐渐形成了几大“绝技”。
一是采石劈石。经验老到的采石匠人可以肉眼看出石山中隐藏的纹脉从而有效避开,尽量多出大料。完成采石之后,还需按照工程大小切割石料。金山匠人只需要在大石的平面上列作几个善“库子”,放入“胀钅”,一锤砸下,大石便应声一断为二且断面齐整如镜。
二是左右开弓。没有机器,仅靠人力雕刻一对一模一样的雌雄石狮。技艺高超的金山匠人左右手分别握锤,右手雕雄,左手刻雌,雕刻出效果如一的雌雄双狮。
三是狮口含珠。苏式石狮一般都口中含珠。金山匠人在刻狮嘴时须将狮舌雕为弧形,珠子雕得并非全圆。石珠雕成之后,以其直径最小处对准狮嘴弧形最大处,用力一敲塞进石珠,从此再也无法取出,珠子直径与狮嘴弧度大小分毫不差。
四是断柱接柱。金山石匠能够将两根长度不足的石柱通过雕作榫卯结构,从而天衣无缝地合二为一。民国期间(1926—1931),枫桥石雕艺人范老根带人赴南京建造中山陵,其花岗石雕刻及安装均出范老根一行。在建造中山陵博爱牌坊时,有两根本该高6米的石柱被人误断为6英尺。范老根等人通过断柱接柱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被称为石料建筑工程上的一大奇迹。金山(枫桥)石雕再次引起轰动。
新中国成立之后,北京兴建大批重要工程,其中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城楼石栏及雕塑、人民大会堂门前的石柱及雕塑、毛泽东纪念堂里的毛泽东坐像及四周群雕,全都采用苏州金山石料,而且其雕刻和安装都有大批枫桥石雕艺人的参与。这些庄严肃穆的建筑引起了全球各地游客的赞叹,同时,金山石材质地和金山石雕技艺,也吸引了全球的关注。
良好的声誉带来了丰厚的回报。1980年代,枫桥石工的收入成为“农村五匠”之首,最高峰时境内石雕从业者达400余人,石雕作品远销到美、加、德、法、意、澳以及日本、新加坡等21个国家和地区,枫桥石雕成为饮誉全球的品牌。
然而,作为一个资源依赖性行业,随着苏州为保护环境而禁止开山采石,金山石材迅速减少,再加上发展空间受限,枫桥石雕近两年迅速衰落。目前,枫桥境内从事石雕者只剩百人左右。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枫桥金山石雕恐怕难以得到有效恢复,但金山石雕技艺仍然会有人默默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