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23类逢考必出的典型应用题,强烈建议给孩子练习收藏!

小猿精心挑选整理

帮助孩子攻克难点、考点

支持资料定制哦~

收到很多家长反馈,应用题是孩子数学中的一大难题,往往读不懂,算不对。
解答应用题,既要综合应用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最基本的知识,还要具有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觉得难的原因。
所以小猿今天为大家归纳整理了小学阶段,不同类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例题解析!快来看看吧~

01

归一问题

【含义】

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这类应用题叫做归一问题。

【数量关系】
总量÷份数=1份数量
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
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

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例题】

买5支圆珠笔要0.6元钱,买同样的圆珠笔16支,请问需要多少钱?

(1)买1支圆珠笔多少钱?

0.6÷5=0.12(元)

(2)买16支圆珠笔需要多少钱?

0.12×16=1.92(元)

列成综合算式:

0.6÷5×16=0.12×16=1.92(元)

答:需要1.92元。

02
归总问题

【含义】

解题时,常常先找出“总数量”,然后再根据其它条件算出所求的问题,叫归总问题。所谓“总数量”是指货物的总价、几小时(几天)的总工作量、几公亩地上的总产量、几小时行的总路程等。

【数量关系】

1份数量×份数=总量

总量÷1份数量=份数

总量÷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

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

【例题】

服装店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3.2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2.8米。原来做791套衣服的布,请问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1)这批布总共有多少米?

3.2×791=2531.2(米)

(2)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2531.2÷2.8=904(套)

列成综合算式:

3.2×791÷2.8=904(套)

答:现在可以做904套。

03
和差问题

【含义】

已知两个数量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量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和差问题。

【数量关系】

大数=(和+差)÷2

小数=(和-差)÷2

【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单的题目可以直接套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用公式。

【例题】

甲乙两班共有学生98人,其中甲班比乙班多6人,求两班各有多少人?

甲班人数=(98+6)÷2=52(人)

乙班人数=(98-6)÷2=46(人)

答:甲班有52人,乙班有46人。

04
和倍问题

【含义】

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或小数是大数的几分之几),要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

【数量关系】

总和÷(几倍+1)=较小的数

总和-较小的数=较大的数

较小的数×几倍=较大的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利用公式。

【例题】

果园里有苹果树和桃树共248棵,现在桃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3倍,求苹果树、桃树各多少棵?

(1)苹果树有多少棵?

248÷(3+1)=62(棵)

(2)桃树有多少棵?

62×3=186(棵)

答:苹果树有62棵,桃树有186棵。

05
差倍问题

【含义】

已知两个数的差及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或小数是大数的几分之几),要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做差倍问题。

数量关系】

两个数的差÷(几倍-1)=较小的数

较小的数×几倍=较大的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

【例题】

果园里桃树的棵数是香蕉树的3倍,而且桃树比香蕉树多124棵。求香蕉树、桃树各多少棵?

(1)香蕉树有多少棵?

124÷(3-1)=62(棵)

(2)桃树有多少棵?

62×3=186(棵)

答:果园里香蕉树是62棵,桃树是186棵。

06
倍比问题

【含义】

有两个已知同类量,其中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若干倍,解题时先求这个倍数,再用倍比的方法算出要求的数,这类应用题叫做倍比问题。

【数量关系】

总量÷一个数量=倍数

另一个数量×倍数=另一总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

先求出倍数,再用倍比关系求出要求的数。

【例题】

100千克油菜籽可以榨油40千克,现在有油菜籽3700千克,请问可以榨油多少?

(1)3700千克是100千克的多少倍?

3700÷100=37(倍)

(2)可以榨油多少千克?

40×37=1480(千克)

列成综合算式:

40×(3700÷100)=1480(千克)

答:可以榨油1480千克。

07
相遇问题

【含义】

两个运动的物体同时由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这类应用题叫做相遇问题。

【数量关系】

相遇时间=总路程÷(甲速+乙速)

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

【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单的题目可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利用公式。

【例题】

南京到上海的水路长392千米,同时从两港各开出一艘轮船相对而行,从南京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8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1千米,请问经过几小时两船相遇?

392÷(28+21)=8(小时)

答:经过8小时两船相遇。

08
追及问题

【含义】

两个运动物体在不同地点同时出发(或者在同一地点而不是同时出发,或者在不同地点又不是同时出发)作同向运动,在后面的,行进速度要快些,在前面的,行进速度较慢些,在一定时间之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物体。这类应用题就叫做追及问题。

【数量关系】

追及时间=追及路程÷(快速-慢速)

追及路程=(快速-慢速)×追及时间

【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

【例题】

优质马每天走120千米,劣马每天走75千米,劣马先走12天,优质马马几天能追上劣马?

(1)劣马先走12天能走多少千米?

75×12=900(千米)

(2)优质马几天追上劣马?

900÷(120-75)=20(天)

列成综合算式:

75×12÷(120-75)=900÷45=20(天)

答:优质马20天能追上劣马。

09
植树问题

【含义】

按相等的距离植树,在距离、棵距、棵数这三个量之间,已知其中的两个量,要求第三个量,这类应用题叫做植树问题。

【数量关系】

线形植树棵数=距离÷棵距+1

环形植树棵数=距离÷棵距

方形植树棵数=距离÷棵距-4

三角形植树棵数=距离÷棵距-3

面积植树棵数=面积÷(棵距×行距)

【解题思路和方法】

先弄清楚植树问题的类型,然后可以利用公式。

【例题】

一条河的河堤136米,每隔2米栽一棵柳树,头尾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柳树?

136÷2+1=68+1=69(棵)

答:一共要栽69棵柳树。

10
年龄问题

【含义】

这类问题是根据题目的内容而得名,它的主要特点是两人的年龄差不变,但是,两人年龄之间的倍数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发生变化。

【数量关系】

年龄问题往往与和差、和倍、差倍问题有着密切联系,尤其与差倍问题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要紧紧抓住“年龄差不变”这个特点。

【解题思路和方法】

可以利用“差倍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例题】

妈妈今年35岁,亮亮今年5岁,请问今年妈妈的年龄是亮亮的几倍?明年呢?

35÷5=7(倍)

(35+1)÷(5+1)=6(倍)

答:今年妈妈的年龄是亮亮的7倍,

明年妈妈的年龄是亮亮的6倍。

11
行船问题

【含义】

行船问题也就是与航行有关的问题。解答这类问题要弄清船速与水速,船速是船只本身航行的速度,也就是船只在静水中航行的速度;水速是水流的速度,船只顺水航行的速度是船速与水速之和;船只逆水航行的速度是船速与水速之差。

【数量关系】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船速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

顺水速=船速×2-逆水速=逆水速+水速×2

逆水速=船速×2-顺水速=顺水速-水速×2

【解题思路和方法】

大多数情况可以直接利用数量关系的公式。

【例题】

一艘船顺水行320千米需用8个小时,水流速度为每小时15千米,请问这只船逆水行这段路程需用几小时?

由条件知,顺水速=船速+水速=320÷8,而水速为每小时15千  米,所以,船速为每小时320÷8-15=25(千米),

船的逆水速为25-15=10(千米),

船逆水行这段路程的时间为

320÷10=32(小时)。

答:这只船逆水行这段路程需用32小时。

12
列车问题

【含义】

这是与列车行驶有关的一些问题,解答时要注意列车车身的长度。

【数量关系】

火车过桥:过桥时间=(车长+桥长)÷车速

火车追及:追及时间=(甲车长+乙车长+距离)÷(甲车速-乙车速)

火车相遇:相遇时间=(甲车长+乙车长+距离)÷(甲车速+乙车速)

【解题思路和方法】

大多数情况可以直接利用数量关系的公式。

【例题】

一座大桥长2.4千米,一列火车以每分钟900米的速度通过大桥,从车头开上桥到车尾离开桥共需要3分钟。请问这列火车长多少米?

火车3分钟所行的路程,就是桥长与火车车身长度的和。

(1)火车3分钟行多少米?

900×3=2700(米)

(2)这列火车长多少米?

2700-2400=300(米)

列成综合算式:

900×3-2400=300(米)

答:这列火车长300米。

13
时钟问题

【含义】

就是研究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关系的问题,如两针重合、两针垂直、两针成一线、两针夹角为60度等。时钟问题可与追及问题相类比。

【数量关系】

分针的速度是时针的12倍,

二者的速度差为11/12。

【解题思路和方法】

变通为“追及问题”后可以直接利用公式。

【例题】

从时针指向4点开始,请问再经过多少分钟时针正好与分针重合?

钟面的一周分为60格,分针每分钟走一格,每小时走60格;时针每小时走5格,每分钟走5/60=1/12格。每分钟分针比时针多走(1-1/12)=11/12格。4点整,时针在前,分针在后,两针相距20格。所以分针追上时针的时间为20÷(1-1/12)≈22(分)

答:再经过22分钟时针正好与分针重合。

14
盈亏问题

【含义】

根据一定的人数,分配一定的物品,在两次分配中,一次有余(盈),一次不足(亏),或两次都有余,或两次都不足,求人数或物品数,这类应用题叫做盈亏问题。

【数量关系】

一般地说,在两次分配中,如果一次盈,一次亏,则有:

参加分配总人数=(盈+亏)÷分配差

如果两次都盈或都亏,则有:

参加分配总人数=(大盈-小盈)÷分配差

参加分配总人数=(大亏-小亏)÷分配差

【解题思路和方法】

大多数情况可以直接利用数量关系的公式。

【例题】

老师给幼儿园小朋友分苹果,若每人分3个就余11个;若每人分4个就少1个。请问有多少小朋友?有多少个苹果呢?

按照“参加分配的总人数=(盈+亏)÷分配差”的数量关系:

(1)有小朋友多少人?

(11+1)÷(4-3)=12(人)

(2)有多少个苹果?

3×12+11=47(个)

答:有小朋友12人,有47个苹果。

15
工程问题

【含义】

工程问题主要研究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这类问题在已知条件中,常常不给出工作量的具体数量,只提出“一项工程”、“一块土地”、“一条水渠”、“一件工作”等,在解题时,常常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

【数量关系】

解答工程问题的关键是把工作总量看作“1”,这样,工作效率就是工作时间的倒数(它表示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进而就可以根据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列出算式。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总工作量÷(甲工作效率+乙工作效率)

【解题思路和方法】

变通后可以利用上述数量关系的公式。

【例题】

一项工程,一队如果单独做需要10天完成,二队如果单独做需要15天完成,现在两队合作,需要几天完成?

题中的“一项工程”是工作总量,由于没有给出这项工程的具体数量,因此,把此项工程看作单位“1”。由于一队独做需10天完成,那么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0;二队单独做需15天完成,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5;两队合做,每天可以完成这项工程的(1/10+1/15)。

由此可以列出算式:

1÷(1/10+1/15)=1÷1/6=6(天)

答:两队合做需要6天完成。

16
正反比例问题

【含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定(即商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正比例应用题是正比例意义和解比例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反比例应用题是反比例的意义和解比例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数量关系】

判断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是解这类应用题的关键。许多典型应用题都可以转化为正反比例问题去解决,而且比较简捷。

【解题思路和方法】

解决这类问题的重要方法是:把分率(倍数)转化为比,应用比和比例的性质去解应用题。

正反比例问题与前面讲过的倍比问题基本类似。

【例题】

修一条公路,已修的是未修的1/3,再修300米后,已修的变成未修的1/2,请问这条公路总长是多少米?

由条件知,公路总长不变。

原已修长度∶总长度=1∶(1+3)=1∶4=3∶12

现已修长度∶总长度=1∶(1+2)=1∶3=4∶12

比较以上两式可知,把总长度当作12份,则300米相当于(4-3)份,从而知公路总长为300÷(4-3)×12=3600(米)

答:这条公路总长3600米。

17
按比例分配问题

【含义】

所谓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按照一定的比分成若干份。这类题的已知条件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用比或连比的形式反映各部分占总数量的份数,另一种是直接给出份数。

【数量关系】

从条件看,已知总量和几个部分量的比;从问题看,求几个部分量各是多少。总份数=比的前后项之和

【解题思路和方法】

先把各部分量的比转化为各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把比的前后项相加求出总份数,再求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以总份数作分母,比的前后项分别作分子),再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分别求出各部分量的值。

【例题】

学校把植树560棵的任务按人数分配给六年级三个班,已知一班有47人,二班有48人,三班有45人,请问三个班各植树多少棵?

总份数为47+48+45=140

一班植树560×47/140=188(棵)

二班植树560×48/140=192(棵)

三班植树560×45/140=180(棵)

答:一、二、三班分别植树188棵、192棵、180棵。

18
百分数问题

【含义】

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分数常常可以通分、约分,而百分数则无需;分数既可以表示“率”,也可以表示“量”,而百分数只能表示“率”;分数的分子、分母必须是自然数,而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百分数有一个专门的记号“%”。

在实际中和常用到“百分点”这个概念,一个百分点就是1%,两个百分点就是2%。

【数量关系】

掌握“百分数”、“标准量”“比较量”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百分数=比较量÷标准量

标准量=比较量÷百分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

一般有三种基本类型: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2)已知一个数,求它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3)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例题】

百家仓库里有一批化肥,用去720千克,剩下6480千克,请问用去的与剩下的各占原重量的百分之几?

(1)用去的占720÷(720+6480)=10%

(2)剩下的占6480÷(720+6480)=90%

答:用去了10%,剩下90%。

19
“牛吃草”问题

【含义】

“牛吃草”问题是大科学家牛顿提出的问题,也叫“牛顿问题”。这类问题的特点在于要考虑草边吃边长这个因素。

【数量关系】

草总量=原有草量+草每天生长量×天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

解这类题的关键是求出草每天的生长量。

【例题】

在一块草地上,10头牛20天可以把草吃完,15头牛10天可以把草吃完。请问多少头牛5天可以把草吃完?

草是均匀生长的,所以,草总量=原有草量+草每天生长量×天数。求“多少头牛5天可以把草吃完”,就是说5天内的草总量要5天吃完的话,得有多少头牛?设每头牛每天吃草量为1,按以下步骤解答:

(1)求草每天的生长量

因为,一方面20天内的草总量就是10头牛20天所吃的草,即(1×10×20);另一方面,20天内的草总量又等于原有草量加上20天内的生长量,所以1×10×20=原有草量+20天内生长量。同理1×15×10=原有草量+10天内生长量。由此可知(20-10)天内草生长量为1×10×20-1×15×10=50。因此,草每天的生长量为50÷(20-10)=5

(2)求原有草量

原有草量=10天内总草量-10内生长量=1×15×10-5×10=100

(3)求5天内草总量

5天内草总量=原有草量+5天内生长量=100+5×5=125

(4)求多少头牛5天吃完草

因为每头牛每天吃草量为1,所以每头牛5天吃草量为5。

因此5天吃完草需要牛的头数=125÷5=25(头)

答:需要5头牛5天可以把草吃完。

20
鸡兔同笼问题

【含义】

这是古典的算术问题。已知笼子里鸡、兔共有多少只和多少只脚,求鸡、兔各有多少只的问题,叫做第一鸡兔同笼问题。已知鸡兔的总数和鸡脚与兔脚的差,求鸡、兔各是多少的问题叫做第二鸡兔同笼问题。

【数量关系】

第一鸡兔同笼问题:

假设全都是鸡,则有

兔数=(实际脚数-2×鸡兔总数)÷(4-2)

假设全都是兔,则有

鸡数=(4×鸡兔总数-实际脚数)÷(4-2)

第二鸡兔同笼问题:

假设全都是鸡,则有

兔数=(2×鸡兔总数-鸡与兔脚之差)÷(4+2)

假设全都是兔,则有

鸡数=(4×鸡兔总数+鸡与兔脚之差)÷(4+2)

【解题思路和方法】

解答此类题目一般都用假设法,可以先假设都是鸡,也可以假设都是兔。如果先假设都是鸡,然后以兔换鸡;如果先假设都是兔,然后以鸡换兔。这类问题也叫置换问题。通过先假设,再置换,使问题得到解决。

【例题】

长毛兔子芦花鸡,鸡兔圈在一笼里。数数头有三十五,脚数共有九十四。请你仔细算一算,多少兔子多少鸡?

假设35只全为兔,则鸡数=(4×35-94)÷(4-2)=23(只) 兔数=35-23=12(只)

也可以先假设35只全为鸡,则兔数=(94-2×35)÷(4-2)=12(只) 鸡数=35-12=23(只)

答:有鸡23只,有兔12只。

21
方阵问题

【含义】

将若干人或物依一定条件排成正方形(简称方阵),根据已知条件求总人数或总物数,这类问题就叫做方阵问题。

【数量关系】

(1)方阵每边人数与四周人数的关系:

四周人数=(每边人数-1)×4

每边人数=四周人数÷4+1

(2)方阵总人数的求法:

实心方阵:总人数=每边人数×每边人数

空心方阵:总人数=(外边人数)?-(内边人数)?

内边人数=外边人数-层数×2

(3)若将空心方阵分成四个相等的矩形计算,则:

总人数=(每边人数-层数)×层数×4

【解题思路和方法】

方阵问题有实心与空心两种。实心方阵的求法是以每边的数自乘;空心方阵的变化较多,其解答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例题】

在育知小学的运动会上,进行跳舞表演的同学排成方阵,每行22人,参加跳舞表演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22×22=484(人)

答:参加跳舞表演的同学一共有484人。

22
平均数问题

【含义】

把几个不相等的数,在总数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移多补少,使它们完全相等,求得的相等的数就是平均数。

【数量关系】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总数量=平均数x总份数

总份数=总数量x平均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

在于确定总数量和与之相对应的总份数。

【例题】

有4箱水果,已知苹果、杏、橙子平均每箱42个,梨、橙子、杏平均每箱36个,苹果和杏平均每箱37个。求一箱苹果多少个?一箱杏多少个?

(1)1箱苹果+1箱梨+1箱橙子=42x3=126(个)

(2)1箱杏+1箱梨+1箱橙子=36x3=108(个)

(3)1箱苹果+1箱杏=37x2=74(个)

由(1)(2)两个等式可知:

1箱苹果比1箱杏多126-108=18(个),

再根据等式(3)就可以算出:

1箱杏有(74-18)÷2=28(个),

1箱苹果有28+18=46(个),

1箱苹果和1箱杏共有多少个:

37x2=74(个),

1箱苹果比1箱杏多多少个:

42x3-36x3=18(个),

1箱杏有多少个:

(74-18)÷2=28(个),

1箱苹果有多少个:

28+18=46(个)

答:一箱苹果46个,一箱杏28个。

23
还原问题

【含义】

已知某未知数,经过一定的四则运算后所得的结果,求这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我们叫做还原问题。

【解题思路和方法】

要弄清每一步变化与未知数的关系。

【例题】

某小学四年级四个班共有学生168人,如果四班调3人到三班,三班调6人到二班,二班调6人到一班,一班调2人到四班,则四个班的人数相等,请问四个班原有学生多少人?

四个班人数相等时,应为168÷4,以四班为例,它调给三班3人,又从一班调入2人,所以四班原有的人数减去3再加上2等于平均数。

四班原有人数列式为

168÷4-2+3=43(人)

一班原有人数列式为

168÷4-6+2=38(人)

二班原有人数列式为

168÷4-6+6=42(人)

三班原有人数列式为

168÷4-3+6=45 (人)

答:一班原有人数为38人,二班原有人数为42人,三班原有人数为45人,四班原有人数为43人。

猿辅导学习圈 发起了一个读者讨论 请问本期推送是否对您有帮助呢?欢迎讨论 精选讨论内容

多肉雪梨

满满的干货,果断收藏了!

黑鹰

很用心的总结,收藏了。谢谢猿辅导的老师们

大笙微笑

这么丰富,谢谢小猿,希望以后还有

作者

谢谢认可,我们会长期提供独家优质的学习内容哦~

余下21条讨论内容

资料定制

各位亲爱的家长们:

如果你有想要小猿老师来整理提供的学习资料,可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并在收集表中填写想要的资料内容,小猿老师会收集大家的资料需求,选择最多家长提到的资料类型,每周五在公众号的推文中发出,请大家多多关注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