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因何越活越让人喜欢
纳兰性德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引发了许多人的感慨。因为它道尽了相爱容易相处难。而,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人们在与她的相处之中,其感觉却与这一点恰恰相反。
一开始,大家都只赞美宝钗懂事,赞她藏愚守拙,赞她大得荣国府下人之心。贬责黛玉孤高自诩,目无下尘,小性儿,爱哭。史湘云更是在贾宝玉面前骂林黛玉行动爱恼人,会辖治人。袭人也时常跟着史湘云一起起哄。薛宝钗不说什么,也懒得理黛玉。
那些时候,黛玉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真乃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她也因此而写下了催人泪下的葬花吟。
按说,黛玉是没办法再在荣国府呆下去了,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她却越来越受人喜欢,而且其受欢迎的程度,最终超过了所有人。那么,黛玉是如何做到的呢?
第一,黛玉并非真的小性儿,更不曾目无下尘,也从来没有迁怒过他人。
黛玉的小性儿只是她不会做无原则的退让,不想做那种老好人。实质上,大家都不能做这种老好人。因为占了便宜的人,向来只觉得他们傻,还会变本加厉地欺压他们,掠夺本该属于他们的所得。
黛玉不想做老好人,才数落了看人下菜碟的周瑞家的;黛玉不想做老好人,才去薛宝钗家妙语如珠,暗示贾宝玉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也暗示了她在爱情面前寸土不让,绝不容忍第三者插足。黛玉也因此得罪了不少本土派,大家因此才都故意欺负她一个外来者,说她小气。
目无下尘说的就更不是黛玉了。你看她待紫鹃如何,你看她将潇湘馆管理得如何,你看她是如何不与袭人计较就知道了。她待紫鹃与潇湘馆的其他人都如家人一般,才赢得了潇湘馆的安宁。她还主动教香菱学诗,就更是了不起了。
她从来没有以主子的身份欺负过一个下人。她只是不愿意像薛宝钗那样去主动讨好下人。下人们得了宝钗的好处,因此才说黛玉的不是。
要说黛玉经常迁怒宝玉也说不上,他们每次吵架都是因为贾宝玉不够坦诚,也都是贾宝玉惹黛玉吵起来的。贾宝玉如果是一个成熟的男人,他跟黛玉根本就没架可吵。
第二,黛玉有才华。
黛玉的才华让元春喜欢。元春省亲时,她写的两首诗,奠定了她在荣国府才女的地位。
贾政也对她另眼相看。贾政叫贾宝玉题匾额对联不过瘾,又叫上黛玉去题写,更是非同寻常。因为那个时候黛玉还只能算是一个小孩子。贾政叫宝玉题写,也只因为想让元春开心。她叫黛玉题写,就完全是出于对黛玉的欣赏了。贾政都那么喜欢黛玉了,以后谁还敢小瞧黛玉呢?
黛玉的才华能够给大家带来美的享受,能够给大家带来快乐。她写出的一首首诗,令人拍案叫绝,大家争相传阅。她因为有才华而表现出的幽默,让大观园的上空频频荡漾着动人的笑声。
王熙凤也可以利用她的才华解决一下自己管理过程中存才的难题。贾母也因为黛玉的才华而欣慰无比。刘姥姥来了,贾母因此而表现出了无限的骄傲。
第三,因为黛玉的淡然。
除了情感问题,林黛玉在宝玉那里毫不退让之外,她对其他的一切看得真的很淡,很淡。
她不想跟经常挖苦她的史湘云计较,史湘云想如何就如何,最后被薛宝钗抛弃落寞了,想跟她一起写诗,林黛玉也乐意奉陪。
她也不想跟薛宝钗计较。她虽然因此而经常跟宝玉闹别扭,却从来不针对薛宝钗。史湘云让她挑宝钗的毛病,她把嘴巴闭得紧紧的。后来薛宝钗主动投诚,林黛玉也连忙接纳她,并从此称宝钗好姐姐。
她也不跟妙玉计较。妙玉的行为僧不僧俗不俗,李纨那么老实的人都看不惯她,可是黛玉却甚是理解她。黛玉也不管他喜不喜欢宝玉,也不管她骂自己为大俗人。黛玉只是充分的包容她,没有把她的怪异放在心上。
黛玉虽然想跟贾宝玉走到一起,却也不想自己去惊动贾母。或许她只想着“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她或许在体谅贾母的难处。生活上,她也尽量不叨扰荣国府的人,最后面对物质上的匮乏,她也不吭一声,还是贾宝玉去贾母那里说了一句,才有燕窝吃。
总之,黛玉总是很淡然地面对他人的不足或可恶之处,总是给予无限的理解或宽容,也很淡然地面对生活的困苦。
这样的黛玉自然会气质不凡。同样是气质不凡的薛宝琴,刚一来到就看出了黛玉的不同凡俗,认为黛玉是个出类拔萃的女子,因此也只愿意跟黛玉多交往。
薛宝琴跟黛玉交好后,别人更是趋之若鹜,仿佛发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一般,大家一有空都恨不得去黛玉房间里多坐一会儿。薛姨妈搬进大观园里住,也要挨着林黛玉。她名义上是照顾黛玉,实质上却是想主动示好达成自己的某种目的。
黛玉就是这么一个神奇的人,一开始,你或许不理解她,直到接触多,你才会发现,你对她早已喜欢得不能自拔。纳兰性德要是跟她做了朋友,也就不会写出那么凄凉的诗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