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好积累本?——提高积累能力的教学试验(1)
课
程
要
义
很多家长咨询:“魔镜,好像也学了很多写作方法,可孩子的文章就是欠点火候,总觉得不够“优美”,没什么好词好句。”
我也在反思:我们的教学不可谓不细致,总结各类写作方法、尝试多种教学形式,掰碎了嚼烂了喂给孩子,只要学过的孩子,都有收获。可是,如何让孩子更上一层楼呢?
评判小学生写作能力,“文字优美”“好词好句多”,似乎是比较可靠的标准。如何达到这个标准呢?
“阅读吗?”
“读啊,看得也多,就是不知道看进去没有。”
“积累吗?”
“有时候要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主动积累比较少。”
我总会问这两个问题,得到的回答大都如上所述。
既然“阅读”和“积累”对于提高写作能力很重要,于是,我从“培养积累习惯,用好积累本”出发,做了几节课尝试。
在正式尝试之前,我做了如下思考,这些都是我认为重要的、可以搜集进积累本中的——
先拿一个本子,一页一页标注,看看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又在磨课时和团队老师展示了我的构想。
总而言之三个字:太——复——杂!
打破重来,一些从简。只保留了有用且易操作的内容,本课主题是——
课前询问了班上的同学,有积累本的只有1/3,翻阅部分积累本,发现一些问题:
1)记录凌乱,词语、句子、感悟,混合在一起,不利于下次查阅。
2)当做任务完成,仅仅是记录,从来不看。
3)不知道积累什么,积累的不一定是“有用的”“精彩的”。
如何用积累本?手把手地教,从“封面设计”“目录”“标注页码”开始:
到“内容分布”,打算分为“生字”“易错字”“词语妙用”“好词分类”几个板块,把这些板块分布到不同的页码,用“红色加粗字体”标注出来。
接下来进入积累环节,从这四个板块入手——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没有哪一个人敢说:“我认识所有的汉字。”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常用的几千个汉字,可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想要拓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认字能力很重要。
生字从哪儿来?最常见的,当然是阅读中。这里要注意阅读的顺序:
如果这个字不认识,不影响当时的阅读,应该是先标注出来,知道在哪一页;读完这一部分内容,再去查阅,弄清读音、字义,并摘抄。
作文、考试试卷、听写本,这些地方搜集出来的错别字,就是你要注意并及时改正的。全部写进积累本,有空查看、听写,慢慢消灭他。
很多同学会把曾经写错的写上,再把正确的写在旁边,千万不要!时间久了,错别字会张牙舞爪地混淆你的视听,记住:“易错字”区域永远只写正确的汉字。
我选取了阅读过程中遇到的词语妙用为例,逐一分析——
我的外婆是个骨灰级的小气鬼。
听邻居说,原来小姨夫单独住在这个屋子里的时候,我们家总是灯火通明。那个小姨夫喜欢明亮。现在,我外婆到处关灯,除了小姨夫房间她关不到,其他每个房间都是黑摸摸的,只剩客厅一个八瓦节能灯,我的书桌上还有个作业台灯。因为黑,我们全家在晚上都摔倒磕碰过,医药费合计超过我们家一年水电费,但听说,幸好改革开放,我们家有医保卡。
——须一瓜《小学生黄博浩文档选》
在网络游戏中,一个人很厉害,我们形容他为“骨灰级玩家”。延伸指一些人在某些领域的水平、造诣很高。这里形容奶奶是“骨灰级”的小气鬼,正是整段文字的画龙点睛之笔,生动诙谐不失趣味。
1)某些网络词汇妙用,恰到好处,可以为文章增色不少。(网络词汇需谨慎使用,万一要用,加上引号;且一篇文章有一两处点睛之笔即可,通篇都是反倒显得泛滥,过犹不及。)
如:
我们班同学用尽了“洪荒之力”,终于将绳子从中心点挪到了我们这方。
——写拔河赛的激烈,“洪荒之力”似乎比“吃奶的力气”“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的程度更深。
小兔子一对长长的耳朵听着四周的动静,一双红彤彤的眼睛盯着胡萝卜就不眨眼,样子真是“萌萌哒”。
——“萌萌哒”能诠释我对小兔子的喜爱,似乎比“温柔、可爱、迷人”等词语,更能融化读者的心。
看着狗狗终于吃上了肉骨头,我这颗助“狗”为乐的心终于放下了。
本来是“助人为乐”,帮助了狗狗,自然就是助“狗”为乐,这叫词语化用。
2)词语化用,某些词语经过你的巧笔,变化一番,另一种样子出现在文字中,往往能让人惊喜。
学生习作中,这样的词语慢慢浮现——
严格的老师自然想望“生”成龙,是为你好,因此,严,是爱!——郑昊梁
我望着“敌将”——饼干,已经到达“战场”——我的额头,我早就迫不及待地率领我的“大兵小将”们——什么眉毛、脸部肌肉、眼皮、鼻子、嘴巴触动,似乎下了军令状,一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架势。 ——高石俊《脸部“吃”饼干》
写作时,能不能灵活运用各类好词,取决于不同类别的词汇量是否丰富。
于是,综合百度的资料,整理了常用词语50类,如:表示“看”的词语、描写“春天”的词语、含有“动物”的成语、形容“生气”的词语……
打印出来,Word文档足足十多页,经过删减、归类,还剩五页。一节课时间有限,不可能容纳这么多内容,发下去,孩子也就看一看,走马观花没有意义。
结合小学生写作习惯,仅仅选择其中一部分,做了积累示范——
反
思
第一次课结束,就像播完种的农夫等待收割,幻想着积累习惯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们收获满满笑逐颜开。好不容易等来第二节课,翻看了同学本的积累本。很——不——理——想!
生字,有。好多从《小古文100课》中抄下来的。
易错字,有。有同学为了凑数,“太(太阳) 大(大家)”也写了上来,问“这两个字你也会写错?”答不上来。
词语妙用:寥寥无几。“魔镜,我根本找不到。我读的书中都没有。”
分类积累:几乎没有新增内容。
从反馈情况来看,这是一堂不成功的课。反思,反思……
1)应该是在阅读中去发现好词好句,而不是为了积累而去阅读。我布置的作业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了?
2)课堂举例,很多都是我的阅读发现。是不是离孩子们的阅读作品比较远,所以没有产生共鸣?
3)分类积累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阅读中好不容易遇见一个好词,魔镜说要积累,好,赶紧翻开积累本。咦,写到哪个类别?没有。换一种方法,找表示“说”的词语,读啊读啊,怎么半天不出现?算了,不读了。
仿佛看到了他们为难不已的样子。是了,三四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分类本身就是一件难事,还要在阅读中去找各种类别的词语,增加了阅读的负担。
4)词语积累是很重要,可光积累几个词语,没有在特定的语境下,似乎比较孤立无援啊,留不下深刻的印象。
经过反思,重新备课,下次试试“阅读中发现、搜集好句”,从句子出发,效果会更好吗?试试再说。
结
语
我坚信“不动笔墨不读书”,特别喜欢做记录、写感悟、做摘抄,翻看十年前的积累本,还用青涩的字迹,记录下“让我以唐风的婉约,垂钓一地瘦瘦的忧伤”这样满是诗意又淡淡忧伤的句子。
加之我很喜欢读点诗词,搜集一些忧伤唯美的句子,每每写出来的文章,总会被冠以“好有诗意”的评价,虽然我一再挣脱这个标签(慢慢的,我更喜欢“平时简单直指核心”的文字)。
我们都知道,积累对写作有益。我也非常想培养孩子积累的习惯,可,“知道”和“做到”之间,不只隔着一个“和”,更像隔着一条银河。
我想起“王语嫣”——《天龙八部》中一个奇特的存在:熟读各派武学秘笈,能看出各家武功招式,却不谙武功。
练武功光知道理论不够,
要一招一式演练,
偶然掉进一个山洞遇到高人指点,
一路打败一些高手吸收一些经验,
才能以“绝世武功”留名。
就像读书,
光读不够,要思考、要对比、要质疑,
才能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
就像教学,
去伪存真,反复试验,
不该想当然。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