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十八、看谁笑到最后
中行说改造匈奴政策执行了五年,五年之后,也就是在汉文帝十一年,这帮货卷土重来,对汉朝大肆劫掠。匈奴骑兵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指哪打哪,让汉朝军队防不胜防,疲于奔命。按下葫芦起来瓢,一时间边境烽烟四起,让汉文帝头疼不已。
有这么一个邻居,也是够闹心的。打也打不了,搬也搬不走。给他钱他不领情,不给钱他还闹事。汉朝国内能人不少,但是怎么去对付不按套路出牌的匈奴人,谁也不敢妄言。
这时候太子刘启给汉文帝推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对文、景两朝历史走向,起到过极其重要的作用。此人就是太子的家臣,被誉为智囊的晁错。
我们熟悉晁错,是因为这是位极力推动削藩的激进大臣。然而当时对于怎么对付藩王,太多人给汉文帝出谋划策,而且关于这部分的政策,贾谊做到了极致,晁错也说不出什么新花样来。只有这匈奴问题,晁错几乎没有任何竞争对手,所以他从容上位。
一般人都不敢轻易和汉文帝聊匈奴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几乎是无解的。面对这样的国际争端,无非是两种解决方式,或者打,或者谈。关键是像匈奴这样没底线的臭流氓,打是打不过,谈也没法谈。因为跟这帮无节操的谈判,无非是俩结果。一个是谈判不成功,双方就得开打,汉朝还不是对手。另一个结果是和谈成功了,匈奴人收完汉朝的钱继续打。你跟他讲合同、讲契约都没有用,人家明明白白的告诉你,我就不要脸了,你怎么着?这就叫无敌。
所以,谁没事在朝上聊这事啊,是有本事打赢匈奴?还是有本事说服匈奴?那时候也没有爱国贼,高举爱国旗帜喊着跟匈奴开战。凭什么你动动嘴就让人家去拼命?完了你还落个爱国,人家成了怂货。
这时候还真就显出来晁错的高明之处了,咱一不打,二不谈,照样解决匈奴问题。在过去的日子里,有两位大神对待匈奴问题有着独特的见解。头一个是秦始皇,他老人家派蒙恬带了三十万人死磕匈奴,取得了军事上的全面胜利。但是正是因为秦朝对匈奴一直采取敌对政策,所以大耗国力民力。而打响反秦第一枪的,恰恰是本来要去跟匈奴作对的戍卒陈涉。秦始皇的这个办法好处是见效快,坏处是副作用大。
另一个有见解的大神就是汉初名臣刘敬。我们知道刘敬倡导的是和亲,而和亲的目的并不是屈辱求和。和亲的关键点是用血缘同化匈奴皇室的血统,用文化开化匈奴人的脑袋。人总比野人好对付,当匈奴野人成了人,大家意识形态一致以后,就不会再有矛盾。刘敬这个办法好处是能根治匈奴,坏处是周期太长,见效太慢。
而晁错的方法就是结合一下秦始皇和刘敬的优势,去除这二位的劣势,尽可能的缩短解决匈奴问题的周期。晁错给汉文帝上书说,对付匈奴,得文武相济,张弛有度。打仗有四点基本要求:兵器要锋利、士兵要训练有素、将领要懂兵法、皇帝要任用良将。
满足这些基本要求之后,就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大汉军队跟匈奴比,有以下几点劣势:骑射技战术水平不如匈奴、马匹的质量不如匈奴、体能和野外生存能力不如匈奴。但是汉军也有匈奴骑兵不具备的优势。比如武器,汉军的长戟、硬弩、战车、盔甲都是匈奴不具备的,甚至是弓箭,汉军配备的长弓性能也大大优于匈奴的原始小短弓,更别提箭头的杀伤力。再比如战术,匈奴兵种单一,只有骑兵。而汉军是步兵、骑兵、车兵相配合作战,骑兵又不是万能的,总有不适合他们作战的地方。一旦匈奴人没了马跟汉军作战,那他们将不是装备精良的汉军的对手。
要对付匈奴,可以把归顺大汉的义渠人、匈奴人等胡人召集起来,用汉朝的精良装备武装他们,再用良将统领这样的军队去跟匈奴作战,必然无往不利。
汉文帝看完晁错的奏章,那是茅塞顿开,最起码他很感动终于有替他分忧的人了。汉文帝亲手写回信,以示对晁错的厚爱。
晁错一看搔中了皇帝的痒处,那就再接再厉,又上了一本奏章。这次晁错的意思是,虽然我们可以组织实力强大的骑兵团,但是和平未到绝望之时,决不能轻言放弃和平。在有武力的辅佐和震慑下,就可以轻松的玩玩策略了。秦始皇当年以武力击败匈奴虽然霸气,但是真正受损的却是中国的老百姓。匈奴人逐水草而居,打不过蒙恬最多是跑路,以后不来河套地区放牧就是了。然而秦朝士兵却伤亡惨重,运输队伍压力极大,田地无人耕种,老百姓战死也得不到抚恤金,还得继续服兵役去戍边,劳民伤财积累民怨。秦朝这样的胜利,又有什么意义呢?
现在匈奴之所以嚣张,那就是因为他可以不断的监视边疆的汉军驻兵,那里驻守士兵较少,他们就袭击哪里,等到朝廷援军来了,他们早撒丫子撩了。匈奴机动灵活,所以每当这帮人打来,当地老百姓压根不会指望朝廷的援军,因为援军来得太慢,所以边疆地区的老百姓已经习惯了,匈奴一来,他们就投降。
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调集重兵把守边关,势必会造成陈涉那样的祸乱。如果不派兵驻守,则匈奴猖獗。所以,解决的办法就是往边境招募人民居住。并且朝廷要给这些边境之民爵位和优厚的福利待遇,还得规定谁要是能抢劫了匈奴,抢来的东西分给他一半。跟匈奴作战的损失,由官府买单。这样能在边境住下的人民,必然是民风剽悍之人。有这些硬汉在,比调集民夫戍边作用大多了。
汉文帝看完这本奏章,更加的喜欢晁错。按照他的计划开始招募愿意开发边疆的勇士。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很多原本活不下去而打算铤而走险的人,都愿意去边塞碰碰运气。最起码眼下朝廷给房子给地,给补贴粮食和衣服。与此同时,汉文帝进一步接受晁错的建议,在边疆设立医院和庙宇,让百姓的身体和精神可以得到救治。这样一来,百姓们口口相传,很多人都愿意去边疆居住。边疆的勇士越来越多,朝廷省去了调集民夫、戍卒的费用,避免了民怨四起,省去了边疆戍卒的粮饷,至于给边疆人民发点福利的费用,那就显得毛毛雨了。
当时的汉朝经济状况非常不好,由于铸币横行,汉朝的无产阶级越来越壮大。这部分人非常愿意到边疆去发展,跟不靠谱的货币相比,朝廷给房子给地才是实在的。他们知道有可能会因为匈奴的入侵而掉脑袋吗?知道,不过不要紧。因为不去也活不下去,去了也不一定会掉脑袋,那还犹豫什么?
随着边疆的人越来越多,晁错建议对这些人进行军事化管理。每五家为一伍,设置伍长;每十个伍的民户为一里,里设置有假士;每四里为一连,连有假五百;每十连为一邑,邑设置假候。然后,再由专业教练训练他们武功骑射、阵型兵法。时间一长,这些边疆的老百姓的军事素质一点也不比正规军差。
为了能让边民茁壮成长,为了能让这里成为汉朝的兵源库,晁错建议汉文帝继续夹起尾巴装孙子,不跟匈奴有军事对抗,该和亲的时候还得和亲。终有一日,边境达到了人人都是勇士,而朝中钱粮积累甚广的时候,再拒绝和亲激怒匈奴,然后引诱匈奴进入汉朝国土,到时候关起门痛打匈奴,一次性把匈奴打的回到山顶洞人时代,匈奴的问题就彻底解决了。也就是说,眼下谁嚣张不重要,看谁能笑到最后。
可惜的是晁错没能看到那一天,而他的政策在日后被汉武帝给玩坏了。汉武帝并没有按照既定方针诱敌深入、关门打狗,而是出兵漠北客场作战,最终非但没有连根拔了匈奴,还把文、景两朝积累的家底花了个精光,让原本富裕的边民变回了衣衫褴褛,这都是后话。
总之呢,晁错以一个极其高调的方式上位,深得汉文帝和太子刘启器重。其实晁错的最愿意表达的政治主张并不是如何对付匈奴,这是个慢活,属于前人栽树后人摘果。他最愿意被皇帝赏识的技能是如何对付大汉朝国内的诸侯王们。但是这个技能绝非他最专业,最起码他的前辈贾谊在如何对付诸侯王方面,比晁错更有发言权。那么说诸侯王到底怎么就成了这些政治家眼里的那根钉子呢?下节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