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学步(98):揭去层层故玄妙 图说古工游丝描

古玉失传工艺游丝毛雕的发展历程

游丝毛雕是古工制玉的一大技法,由于此一工艺技法已经失传,历来研究者众多、研究成果汗牛充栋、介绍的文章学问深广莫测,把一个客观存在的古工技法弄的神秘兮兮、甚至各家说法大相径庭,让习学者如坠云里雾里,兴冲冲进去、茫然然出来,除了反复念读各类诸如“变幻生动、精细严谨、极尽奇巧”之类的无限赞美虚幻之词外,莫知游丝所指究竟是何种工艺,一头雾水,有些研究的配图还会把人带歪十万八千里,回头还得到处拜专家、老师学艺。

(一)游丝毛雕工艺其实就是须毛纹的主体表现形式

“游丝毛雕”,又称作“游丝刻”“牛毛雕”“游丝毛雕”或“游丝白描”等,是指玉工以一类细若游丝的阴刻线表现玉器纹饰特征的治玉技法。目前所知对“游丝毛雕”描述最早见于明代高濂《遵生八笺》卷14《燕闲清赏笺?论古玉器》:“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婉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均,交接断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高氏观摩精细、所述入微、尽得其妙,应系把玩过实物后的经验之谈。近世藏家提及“游丝毛雕”多以高说为“母本”比附实物作人云亦云观,而少见勘验汉玉实物标本对上说作全面检讨者。

往下就是各类研究了,引经据典、博引旁证……

太过学究了就难免晕乎,眩晕不仅仅是“三高”带来的后遗症。不如直接上图吧(图1):

图1-1

图1-2

图1-3

这就是游丝毛雕的典型工艺:图1-1人纹玉璜头发的工艺是游丝毛雕,图1-2龙首须毛的工艺是游丝毛雕,图1-3西汉玉熊须毛的工艺是游丝毛雕。规模密集的游丝毛雕给人以“震撼”感觉的视觉效果(如图1-1)。

(二)此毛非彼毛莫被带往沟里跑

游丝是阴线工艺的性状——细若游丝,一定是细阴线,而且是密集细阴线,毛雕是古玉刻画的部件——表现人的发、须或者动物的须、毛纹。游丝毛雕是特指须毛纹的主体表现形式。

曾经见过有专著性的文章介绍:游丝毛雕的特征,指阴线的沟槽底部常见不规则毛碴、毛道,所以称为毛雕。初学阶段曾经反复观摩求索“毛碴、毛道”特征,经年而不得其要。揣摩再三,恍然大悟:即使宽阴线、坡刀也仅仅是观察其砂痕轨迹,最细之阴线已经细若游丝如何反其道观摩其“毛道”特征?这应该是“专”到望文生义里去了。大量观摩发现:游丝毛雕之“毛”特指刻划人之“发、须”或者动物“须、毛”部件的特别工艺,绝非阴线槽底之“毛碴、毛道”之意。此毛非彼毛,被带沟里了,交了学费废了学,眩晕。

(三)游丝毛雕的多重表现形式

游丝毛雕工艺的主旨是表现人、动物须毛纹,但不局限于此,凡细而密集的纹饰都可以引申为毛雕的工艺范畴,也就是说游丝毛雕除须毛纹的主体表现形式外,还有延伸的多重表现形式,包括:禽兽头部五官轮廓线、肢体屈曲部及羽翼,人物的发式、服饰、佩件,流云纹、卷云纹、变体兽面纹、变体几何纹,束丝纹、花枝纹、网纹、短平行斜线纹及细微文字的刻划等。

(四)游丝毛雕汉代最盛但非汉所独有——游丝毛雕的发展历程

关于游丝毛雕兴起、盛行时期,目前比较普遍流行的说法认为游丝毛雕始于西汉中期以后、系汉玉特有的线刻技法,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游丝毛雕工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的发展历程。

游丝毛雕的渊源应该是良渚文化的神秘阴刻线(图2):

图2

大约到商代末期,游丝毛雕工艺已经初步成型(图3),这是商代墓刘台子M6出土的白玉鹦鹉,其头饰上的纹饰就是成型的游丝毛雕工艺。

图3

图3-1

西周时期游丝工艺在发展过程中(图4),刘台子M124出土的西周昭穆时期的白玉神兽,其兽脊背上的密集鬣毛纹也是用震撼的游丝毛雕来表现。

图4

图4-1

到春秋战国时期,游丝毛雕工艺已然成熟并且被广泛使用(图5),工之精细被描述为“可以达到随心所欲、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是不为过的。

图5-1:河南省博物馆藏春秋兽面纹玉饰长7.1宽7.5厘米,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1号楚墓出土

图5-1-1兽面纹玉饰局部

图5-2

图5-2-1

图5-3

图5-4

两汉是中国玉器文化的一个高峰,也是游丝毛雕工艺最为盛行的时期。但是汉以后,这项工艺并未消失,而是在继续传承过程中,只是因其他工艺形式的不断创新,游丝毛雕不再是工艺主流。

唐宋时期的游丝毛雕工艺已经缺乏前代的那种给人以视觉震撼的感觉(图6),但其工艺仍不失为精致。

图6-1

图6-2

图6-3

图6-3-1

元代游丝毛雕工艺依然精致细腻(图7)。

图7

明代玉器上依然频现游丝毛雕的影踪(图8)。

图8-1

图8-2

(五)失传的工艺

对于雕刻游丝毛雕阴线使用的工具的判断,目前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此类细若发丝的阴线是用高硬度的尖状器——所谓的“昆吾刀”刻划出来的,此说认为玉作砣具不可能雕琢出如此细浅流畅的阴线纹,况且当时也没有如此轻薄细小、刃口锋利的砣具。另一种观点认为“游丝毛雕”阴线是用极小的勾砣雕琢出来的,原因是玉料硬度大,古代难以找到符合条件的高硬度尖细器刻划工具,况且如不借助砣具刻划,仅凭手持高硬度尖状器亦无法刻划出如此精致圆熟的浅细线。都有道理又都没道理,只有一样是肯定的:古老的游丝毛雕工艺已经确确实实失传了。

不要百思不得其解,就是万思也不得其解。无论细砣还是削铁如泥的“昆吾刀”,手工是如何控制掌握如此精准的?

(六)游丝毛雕只能碰上电脑仿

这就是了,手工没法精准控制但电脑有的是办法,所以现代电脑仿的“游丝毛雕”登场了(图9,参见《古玉识趣(28):真仿识玉一点通(3)细识电脑工》)。

图9

不要以为辨识电脑工很简单,未必。这样的电脑仿(图10)可是用来作为普及古“游丝毛雕”知识的教材噢…

图10-1

图10-1-1

图10-2

图10-2-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