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身体是药片儿 / 文 : 唐兴斌

感谢阅读!欢迎赐稿!本刊栏目:知青岁月||农民工故事|美文诵读|军旅岁月

我的身体是药片儿

唐兴斌

活着还是死亡都不是问题----摘自雨人《像我这样的人》文章里的话。

只要健康活着,药片儿吃多少都不是问题,包括在别人眼里所谓的隐私----我的话。

真的没有想到呢,曾经足追烈马,手格猛兽,鬼见鬼愁,神见神让的青皮后生,就这样走过了人生的半百之年。蓦然回首,竟然发现自己的一生和药片儿结下了不解之缘,经常得依靠那些五颜六色的药片儿来苟延残喘,以延续这跟头把式的人生。

六十年代中期,呱呱出生在一个叫朵云村的地方。在个人印象当中,那里最早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后来虽然最早通了兰新铁路和312国道,但是被工业文明和产业革命熏陶了很久很久的朵云村,除了脱离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雏形之外,当时依旧没有摆脱以“二牛抬杆”为代表的农耕方式。那里的人儿一旦得了疑难杂症,除了采用一些土办法、土方子,请来阴阳先生、和尚道士作法,试图驱除病魔的机会要多一些。

爸爸离开这个世界后,我和弟弟将妈妈搬到了距离县城10多公里,一个叫武南的镇上,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个镇。这里当时是全国43个铁路分局的所在地之一,每当局长和书记讲话的时候,通常是以“我代表铁路分局二万五千名干部职工”开头的,有一种咋听咋像当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的雄壮与自豪。

这座小镇上除了铁路单位多,接下来就属医院多。铁路的、地方的、私人的,还不包括那些小诊所和瞄着警惕的眼神,四处乱窜的游医们,各式各样的药片儿估计得堆成了山。

每当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看着我有些脑满肠肥的模样,妈妈总要讲我小时候的故事,讲着讲着,妈妈比我还要动情,总会抓着我的手抹着眼泪,大有把我小时候的苦难揉进妈妈一生的坎坷当中。

其实,妈妈讲我过去的故事很直白:3岁那年的一天下午,向日葵、葫芦花们怒放的季节。我那个弄不到鸦片来吸只好用麻黄素来替代的奶奶,经不住我的几番闹腾,只好迈着早已裹了足的三寸金莲,晃动着干瘦的身躯,把我带到了一片苍翠欲滴的田野旁。此时,枯瘦如柴、三寸金莲的奶奶坐在地埂上喘气,脾气暴躁、年少气壮的爸爸正在驾着高头大马耙地,扮过青衣、唱过秦腔的妈妈正在不远处薅草。生性闲不住的我,举起一双小手也够不着那些目空一切的向日葵,只好俯身在地埂下,采摘着那些金黄色的葫芦花儿,摘一朵,吃一口,体会着那一丝丝甜味儿。其实,看似宁静祥和的田野风光里,此时正在酝酿着一场灾难和血腥。

本来那匹辛勤耕耘的高头大马不知道中了什么邪,先是冲着我仰天长啸一声之后,接着又挣脱父亲的驾驭和羁绊,拖着耙子便向我飞奔过来。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天降横祸的我,刹那间,高头大马的后蹄儿一阵旋风般刨过了我的脑袋。那个钉着两排锋利铁钉的耙子遇到地埂儿便纵身一跳,从我脑袋上掠了过去,然后在高头大马咴咴咴的嘶叫中,气势磅礴奔向了远方。

多亏了地埂儿高。否则,那个张牙舞爪的耙子肯定得从我的小脑袋上耙过去。如果真要是那样的话,我不会烟熏火燎坐在这不足10平房米的陋室里,此时俯身划拉这篇所谓的文章。

突发的一幕,常常令人措手不及。爸爸和妈妈先后惊叫一声,跌坐在地上愣在那里,倒是我那三寸金莲的奶奶,迈开碎步不顾一切赶了过来,抢救不知道是死是活的我。

谢天谢地,幸亏那匹高头大马蹄下留情,只是从我头上掠过,并没有把劲道十足的蹄儿直接踏在我的小脑袋上。纵然如此,小脑袋上右侧的头皮还是耷拉下来,糊住了我的双眼,任凭那白森森的头骨,同样暴露在那白森森的阳光之下。

三寸金莲的奶奶急了。下意识抱着我,然后顺手捋起像门帘儿一般耷拉下来的头皮,接着捧起地埂下湿润的泥土堆在我的小脑袋上,用一只干瘪的手紧紧捂住,不让那温润的鲜血,这么快就从我的小脑袋里流出来。

湿润的泥土堆在小脑袋上,在旁人看来像小山包一样壮观。从此,那捧地埂下湿润的泥土,便成为我人生的第一把药片儿。

几番折腾,手忙脚乱的爸爸妈妈最终把我折腾到村里唯一一个赤脚医生那里。看着早已气息微弱的我,曾经当过兽医的赤脚医生同样束手无策,让赶紧送到县医院治疗。

特么说得轻巧。县医院距离此地30多公里,在当时没有先进交通工具的情况下,靠牛车、驴车、马车颠簸到半路,非得把我颠簸成一具小小的木乃伊不可,送到专家那里估计做成标本都够戗呢。

爸爸和妈妈商量半天,始终没有商量出一个让我活下来的最好办法。爸爸最后一咬牙,一跺脚,只好听天由命,把我放在一个麦草垛上,任凭七月的流火炙烤和夏日的暴雨淋浇,大不了再生一个罢了。

三寸金莲的奶奶和妈妈到底不甘心。她们常常乘着爸爸不注意的时候,砍来一些柳树或者杨树的枝条,插在麦草垛上为我遮阴挡雨。看着我干裂的小嘴唇,时不时给我喂水、喂饭。整整7天过去了,同样不甘心的我竟然奇迹般活了过来。只是浑身恶臭难闻,小脑袋上的小山包渐渐隆起,随之干裂脱落,伤口处的缝隙里前赴后继涌出来许多白颜色的蛆们,蠕动着、蠕动着爬满了整个脑袋。估计那些蛆们受不了我气息微弱的窒息,或者脑袋里面没有它们需要的营养,最后不得不破土而出,暴露在灿烂的阳光之下,计划永久盘踞在我小小的脑袋上不会滚下来。

看着我的惨状,爸爸捂着鼻子,摇着手,索性产生了放弃我的念头。倒是三寸金莲的奶奶和妈妈依旧不甘心,她们从地里摘来翠绿的香菜,放在嘴里嚼碎然后敷在我的伤口上,脑袋上的小山包顿时变成了现在骂成年男人们的那句话。那些恶心到极致的白颜色蛆们受到香菜味儿的勾引,便争先恐后爬了出来,随即离开我小小的脑袋,吧唧吧唧掉到了地上,妈妈手脚麻利地扫到一起,然后用铁锨铲起来埋到地里当了肥料。

从此,那有人欢喜有人忧的香菜,成为我人生的第二把药片儿。

几番折腾,我终于活了下来。只是脑袋上留下了一个清晰无比的马蹄印儿伴随一生。

奶奶对我的遭遇只能自圆其说:那是高头大马看到了我身边不干净的东西。········从那时起,奶奶白天领着我玩,晚上搂着我睡,吃饭给我喂,生怕再出现一丝丝意外而失去唯一一个孙子,直到奶奶离开这个世界。妈妈说,那一年,奶奶在半夜里早已咽了气,我仍旧叼着奶奶干瘪和渐渐冰凉的奶头,一直咂吧到天亮,直到爸爸发现后,在我光溜溜的小屁股上甩了一巴掌,顺手把我提溜到门外。我哇哇哇地哭了起来,当然不是为了奶奶,而是那一巴掌确实很疼。

每当看着我脑袋上马蹄印儿,妈妈总要揉着眼睛说:当初那怕有红霉素软膏儿都不是现在的这个样子,今后可怎么成家立业呀。听了妈妈的话,我才知道,当时的红霉素软膏儿是一种药,可是当时确实没有这种药,至于成家立业的事情嘛,只能活一步,看一步了。

为了遮丑,我开始不爱理发,任凭三七开的长发在风雨中飞扬。在大多数情况下,三七开的长发尚能遮挡住脑袋上那个刺眼的马蹄印儿。多年的坚守,竟成了少年的永恒,直到当兵上了云南老山前线。

上前线的人儿,包括首长和士兵,一律剃着光头,为的是万一被那些可恶的炮弹、子弹、手雷还有地雷炸伤了便于包扎抢救,不至于因为头发太长,导致伤口感染化脓而牺牲掉,造成不必要的战斗减员。

剃了光头,十几年前的那个马蹄印儿依旧那么刺眼,便听从来自山东平度那个副班长的蛊惑,买来那种刚刚出现在市面上的生法灵药水儿,一瓶儿接着一瓶儿,整整涂抹了两年时间,除了那个马蹄印儿时不时发痒发红之外,特么到了最后,连半根毛都没有长出来。估计当初头皮耷拉下来的时候,我虽然活着,可那些头发根儿却早已死掉了,津贴费和作战补助就这样给药水厂做了一回不小的贡献。

在云南老山前线参加“10.19 ”出击拔点作战的时候,首长们早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我们配备了急救包、风油精和那种蓝颜色的净水片,我理解为这些都是外用药,后来在战场上果然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再后来,也许不适应生猛的亚热带气候,我竟然得了疟疾,连部那个长着女孩儿俏脸和杏仁眼的卫生员让我开始每天吃药,直到不打摆子为止。我接过纸药袋儿,看着卫生员写的那些天书似的文字,却一个字也不认识。于是强挤出一丝笑脸,小心翼翼请教卫生员,究竟让我吃的什么药?卫生员用杏仁似的大眼睛盯着我说道:喹啉。我再次强挤出一丝笑脸,小心翼翼请教卫生员,这个破病是咋得上的?卫生员依旧用杏仁似的大眼睛盯着我说道:空气的流动形成风,疟疾的传播靠蚊虫。我似懂非懂点点头,惊叹卫生员特么知识渊博得不得了。

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发展,感冒、发烧、闹肚子等疾病像每天日出日落的轮回,吃药打针和吃饭喝酒一样平常稀松。至今连我爱人都说,我吃药从来不看说明书,提示吃两片,我总要吃上四片,而且吃药像吃美味,一口水、一把药,脑袋一仰,早已到了肚里,看得爱人直咂舌。也许脑子有病的缘故,我始终固执地认为,吃药就要像吃红烧肉那样,放下身段,大快朵颐。只有这样,身体里的毛病才会尽快除掉,至于有没有其它副作用,特么姑且另当别论了。

从部队回到地方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和不注意生活规律的缘由,吃药的频次越来越高,胃里装的的药片儿也越来越多。

在基层当工人的时候,仗着年轻气盛,遇到酒场子逢请必到,不管人多人少,几个通关走下来,除了把呕吐作为回报生活的一种方式,第二天胃里稍稍有点难受之外,不吃药倒也没有什么大碍。有一次参加战友的婚礼,仗着自己酒量好,在酒场子上无所畏惧,纵横捭阖,那些酒场江湖上的高手到底把自己放翻了,最后以胃出血的结局被战友们送到了医院,除了吃药片儿,还打了好几天吊瓶终于好了。从此,发自肺腑感谢那些不知名的药片儿才让哥们儿活到当下。

调到机关当干部的时候,老想着挣表现、求进步,当然也包括喝酒。每当得到领导的暗示后,抱着酒场就是战场,酒风就是作风,总要放翻某一个人的悲壮节奏,小杯要喝干,大杯也要一口闷,免得给领导留下表现不好或者不实在的印象。

似水流年,酒海江湖。数年下来,回过头来细细梳理一番所谓的仕途之路,竟然发现人也没认下,钱也没挣下,反而把身体弄得七零八落,一身毛病。在仕途上的进步究竟和酒有没有直接关系,至今也没有搞明白,倒是那些治疗胃病的药片儿随身携带着。至此,才深刻体会到,酒像水,却有着火的性格,关键会喝大自己的灵魂,喝出自己的原形,烧毁自己的肉体,亏了胃里的那些药片儿撑着,才使自己人模狗样,继续行走于人生的江湖。

漂泊半生,归来已非当初的少年。吃那些花花绿绿药片儿的时候,说明书的最后总要温馨提示一句:严禁饮酒。其实现在已经很少喝酒了,身体却像叫花子过年,一年不如一年。随着高血压、痛风、心脏病的缠身,每天望着初升的太阳,总要一次吃下13粒药片儿,才能应付一天忙碌的工作。除此之外,单肩包里还要认真备上一部分药片儿,以防不测。为了对付生存的压力和养家糊口,首先得保证自己不能倒下。

这些年随着地沟油、苏丹红、三氯氰胺、假疫苗以及假酒、假药事件的不断曝光,引发国人一片声讨。不知道孙思邈、李时珍等这些医药鼻祖心里怎么想,唯一知道的是,假如他们地下有知,一定会踹开棺材板,跳出来跺着脚骂娘的。我同样不知道,这么多年来究竟吃进去了多少假药,唯一知道的是,我的这付皮囊肉身,特么本身就是一颗体量超大的混合药片儿。

我时常瞎想,确实是瞎想而不是遐想,有一天被人送到了火葬场,那袅袅的青烟里肯定有浓浓的药片儿味道。

虽然我是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是还是要忍不住给那些利欲熏心、草菅人命的奸商们提个醒:钱得要,脸也得要。否则,靠药片儿活着的我,从现在起正式诅咒:你们的后代一定没屁眼儿!

急急如律令,这可是个死咒啊。就算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联手来了都无解。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唐兴斌,网名:烽火独狼,男, 1984年应征入伍,1985年奔赴云南参加老山前线防御作战。作为红军师49名突击队员之一,参加了1986年当时著名的“10.19”战斗,战后所在防化连喷火突击班荣立集体一等功,个人荣立二等功。退伍后从事过蒸汽机车司炉、副司机、党委干事、团委书记,铁路分局党委秘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等工作,当下供职于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公司。工作之余经常用文字消磨时光,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长篇小说《最后一位肃王》由中国九州出版社出版发行。

(0)

相关推荐

  • 第一章至第五章

        第一章  出生          听,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一道婴儿的哭声打破了夜的寂静.轻启你聪敏的耳朵仔细品闻,这道声音似乎有点古老,因为它来自那古老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也就是公元1 ...

  • 妈妈,请您听我说——16年的心里话

    十六年,我们母女从来没有过一次完整的对话. 我们能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在我有记忆的时候,最清晰的记忆莫过于每一次一件小事为导火索,以争吵开始,以响亮的耳光结束,这种戏剧在这个空壳子中上演了一遍又一遍 ...

  • 原创┃欢言趣语之一一二(保证)

    原创┃欢言趣语之一一二(保证) 口述/欢欢 记录/欢爸 时间/2012-9-7 10:55 [引言]童言无忌.随心而出,健康快乐就好... 爸爸计划国庆放假的时候带着爷爷.奶奶.妈妈和欢欢一起去叔叔婶 ...

  • 散文||节气里的思念

    节气里的思念 柳条新绿,海棠压枝的时候,我发现我的思念在这个时候也在生长.发芽.因为一切新鲜上场,思念也在更迭.如果这种思念是棵树的话,它没有容我商量,就在春天里抽枝拔节,在春水里泛滥,在春风里长成一 ...

  • 《岁月易老,兰州水车不老》 文 | 唐兴斌

    <岁月易老,兰州水车不老> 文 | 唐兴斌 主编|幽兰公主 因为一条滔滔黄河由西向东,穿过兰州这座城市的缘故,兰州便有了水车,便有了与水车的有关故事. 曾经在个人的微博上发过一篇有关兰州水 ...

  • 黄河黄 / 文:唐兴斌

    ☀ 感谢阅读!欢迎赐稿!本刊栏目:知青岁月||农民工故事|美文诵读|军旅岁月 黄河黄 唐兴斌 因为把闲暇的时间全部用在写点儿文学作品方面了,所以很长时间没有与流经这座城市里的黄河亲密接触过. 虽说现在 ...

  • 【三江文学】散文《您是我心中那尊佛》作者‖唐兴斌

    1468 期 [三江文学现代诗刊] 社      长:李不白 高级顾问:衣非 特邀顾问:周渔 总     编:黄葵 副 总 编:梧丹梦  夏胜平 主     编:紫衣云梦 副 主 编:轻舞飞扬 编   ...

  • 《别睡啦,去雁滩公园吧》 作者 | 唐兴斌

    <别睡啦,去雁滩公园吧> 作者 | 唐兴斌 主编|幽兰公主 这天恰好是个周五,远在故乡260多公里的弟弟带着5个小伙伴儿来省城看我,组织个酒场子那是必须的.觥筹交错之际,试图让自己在酒场的 ...

  • 节日特刊|五一劳动节题 文/唐泉

    站在岚山之巅,举目四望,湘江古镇与龙光宝塔尽收眼底,三水六桥,步云飞虹历历在目,远山崎岖连绵直奔八闽百粤,湘水绵水在山下汇为贡江蜿蜒九曲,飘然西去,车水马龙田园村舍,风景如画使人心醉神迷,宠辱皆忘,禁 ...

  • ​遥远的兴坪庄 文/唐芳琴

    发现更多精彩 遥远的兴坪庄 作者:唐芳琴 我的家乡在红色革命胜地爷台山的南部塬面,淳化县方里镇一个叫居寨的村庄,我出生在那里.而我的第二故乡却是爷台北部的一个当时只有二十多户人家的小山村,那里留下了我 ...

  • 小说专栏‖《 幸运》 文/唐文华

              幸    运    唐文华  作者简介:  唐文华,中国作家协会云南分会会员,现供职于云南省交通运输单位. 局机关撤并那年我还是主任,很是风光. 局机关有块临街地皮,经过我激烈的多 ...

  • 小说专栏‖《树瘦无荫》 文/唐文华

    树瘦无荫        文/唐文华 作者简介: 唐文华,湖南永州冷水滩人,现工作在云南文山,写诗写散文也写小说,多有发表也偶有获奖,系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云南分会会员.   杨辉卷起裤腿, ...

  • 我很喜欢小说家写的散文 文/唐庶民

    . 我很喜欢小说家写的散文   文/唐庶民 原创 我是左岸  左岸读书  2021-5-23 收录于话题 #唐庶民 . 小说家也常写散文,我喜欢小说家的散文.我喜欢小说家散文中的细节感的生活气和富于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