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立平‖由闽入粤第一站(一、二)

“由闽入粤”第一站,此地有个雁洋坪
文/严立平
提起梅州客家的来由,学术界以“由闽入粤”四个字概括。那么,你打开会说话的地图,这块与福建省连成一片的地方无疑是“由闽入粤”第一站。
这个地方叫松源。据说古时此地松林茂盛、遮天蔽日,是松鼠和野猪的天堂。“松源”一词既形象而又贴切,它的得名应该是当年“由闽入粤”的书香人家所为吧?
这个面积150平方公里的梅县北部重镇,与闽西上杭、武平、永定三县山水相连。时至今日,闽西三县边陲的乡民仍然是松源圩场的常客。想来有趣,或许你的先祖“由闽入粤”的壮举是一个前滚翻就搞掂吧?想象当年,毗邻的百姓或入山打猎割松香、或顺流而下捕鱼虾,一不小心便进入粤境。他们埋头劳作之余抬头一看天色向晚,只好就地搭个茅寮栖身,以便明日再战。于是乎日久他乡即故乡了。
上述事例乃客家先民长征大部队分离出来的一支支小股游击队所为,这是南迁交响曲的伴奏与和音。列位看官,请不要认为这是我卖弄小聪明的杜撰,以笔者亲历的一事可证:年轻时去女方家相亲,未来的岳父大人询问老家在那里?回答道大埔;他哦哦连声说我们是同乡。您老家是梅县水车坑尾罗姓,此同乡说法何解呵?他说,先祖当年家在大埔湖寮,有一年沿韩江打鱼溯流而上进入水车坑尾,见此地有大片荒地无人耕种,想到家里兄弟众多、生计困难,于是打定主意就地搭个茅寮定居下来。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湖寮罗姓由罗卓英将军牵头修族谱,主事的叔公头曾派人追踪而来搜集资料呢。
言归正传。自从南宋末年元蒙南侵,此地战事频繁,死散甚众;悠悠近百年,梅州地广人稀,一片沉寂,只有少量的移民悄悄进驻。直至明朝朱元璋开国之后,由赣南至汀州的大大小小的中原移民队伍,或从宁化石壁村集中出发、或三五结队游猎,向南、向南,走进松林如海的万山丛中。
这里是“由闽入粤”第一站,梅州客家先民的主要集散地。
客家人是东方的“吉普赛”,当这块闽粤边陲之地人丁渐旺之后,生存和发展空间日趋局促。所以树大分杈,阿三阿四们只好挑起箩担又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朝着人迹罕至的地方前进。他们在箩担跌落处择地垦荒、另起炉灶,天长日久重又开枝散叶。如此不断扩展,逐渐覆盖了万余平方公里的梅州大地。现顺手举例为证:
梅县梁姓先祖乃元朝时由宁化石壁迁至松源,其后裔分布梅县的有松口和三角镇乃至西阳清凉山一带。梅县畲江赖姓自明洪武元年由福建永定迁居松源,至第五代(明正德年间)迁至畲江。雁洋叶姓早年亦定居松源,据有关史料记载:叶剑英元帅的祖先日通公由福建上杭沙睦迁入松源有767年之久。大约380年前,日通公四世孙俊贤由松源堡玉浆村迁至雁洋虎形山下定居。令人称奇的是,笔者在松源与一村干部交谈时,了解到当地亦有一地名叫雁洋坪。那么,当今雁洋镇地名的由来,应该是早期由松源雁洋坪迁徙至此的老先生对故地的纪念吧?这个问题只好留待饱学之士去考证了。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个地方成为“革命山大王”的龙兴之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这是毛主席词清平乐中的一句,这首词反映了土地革命时期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火红情景。好一个直下龙岩上杭,红军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的地盘就在眼皮底下了。公元1929年10月,由朱毛执掌的红四军从闽西分三路共6000余人出击广东东江地区,首站即是松源。
因此,这里又是红军入粤的第一站,它书写了梅县现代革命史上的光荣篇章。
2014年春夏间我两进松源,完成公务之余顺便在松源的街市和乡村溜达,耳有所闻、眼有所见、心有所感、快门有所触动。可惜为时甚短,走马观花而已。

“由闽入粤”第一站(二)桥背的村庄

2014年仲夏,我因工作关系来到广东省梅县松源镇。在镇委办公室与一位村书记座谈时问道,“你们村子叫桥背村,是因桥而得名么?”“是呵,村里的聚奎桥、五渡桥名声在外哇。”我登时恍然大悟,便迫不及待地催促前往了。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里的一段神来之笔,它描绘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后宫的画桥景观。可惜这美妙的宫殿与为政不仁的秦皇“捆绑销售”惹起怒火,导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这一组犹如云中蛟龙、雨后彩虹的画桥,过了好多朝代之后在闽粤边陲重焕光彩。2008年7月,梅县博物馆朱迪光馆长一行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流经梅县境内五十余里的松源河现存明清时所建的古桥21座,千姿百态、气度恢宏。是时也,中国新闻网、香港凤凰卫视等各大新闻媒体播发了这一消息,引起强烈反响。

我曾问朱迪光馆长,你到这个号称梅县西伯利亚的地方进行大范围田野调查,肯定有值得书写的故事吧?他笑答道:“一言以蔽之,拖泥带水。”当初时也,朱迪光与其同事骑着单车穿行在松源、桃尧和松口三镇的蜿蜒山路寻寻觅觅。道路崎岖,一路上时而人骑车、时而车骑人;然后又象“告糖客”一样走村串戶,寻找知情人搜集有关资料。朱馆长说,这次活动虽然辛苦但乐在其中。他们在山野腹地发现了气势不凡的聚奎桥,眼前一亮兴奋不已。可是四周草树丛生无法拍照,朱馆长只好赤条条地跳进河里来一出“武装囚渡”,在急流中费尽周折,终于“咔察”一声大功告成,他开心极了。

果然值得开心,松源河二十一桥通过互联网等媒体向外界展示了粤东北山区的壮美景观。它彰显了客家人的精气神,这是绝地求生的山里客家用血汗谱写的石头乐章。

当然,松源河二十一桥的建设与秦皇俢筑阿房宫的奢侈挥霍不能相提并论,各自的动机南辕北辙。当年客家先民由闽入粤、落地生根,每天开门见山、跋山涉水何等艰辛。因此,筑路建桥是当地人的刚性需求和世代的夙愿。于是,艰难求存的人们同心协力,当地乡亲自发组织建桥机构募集资金、出工出力,日积月累、夜以继日,如春蚕嚼桑叶、蚂蚁啃骨头,真是艰苦卓绝。他们历经百年的不懈努力,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奋力建桥。终于有一天,世代乡亲费尽移山心力构筑的石桥群悄然崛起。

松源乡亲建桥的原始动机是谋生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松源河古桥的实用价值犹存,而它的文物和美学价值愈发凸显。检点这一客家文化的遗存,令人欣慰和感慨。

我这次到松源桥背村并非为游山逛桥而来,而一旦踏上这块土地,上述的旧闻倏然翻新,“桥背”两字成了本文的催化剂。村书记刘胜发告诉我:说起松源河建桥的事情,他们村里有一人不得不提,他是穷小子出身的刘佛良。刘佛良小时候做过放牛郞,有一年他遇上三荒四月饿得发慌,邻家叔姆送给他一盆番薯充饥,他感动得泪水涟涟。他年少时路过村口木造的五渡桥时因桥面窄小跌落河,摔掉了几颗牙齿。有一年发洪水,他目睹村里一个小孩过五渡桥时被洪水卷走,孩子家长呼天抢地的悲怆场面使他终生不忘。

刘佛良跳出山门闯世界去了。他早期在深圳边境一個客棧当伙夫,后来漂洋过海到美国谋生,经过数十年打拼成为富商巨贾(1870年代即开始到夏威夷,于1930年代上半叶78岁去世)。有一年他衣锦还乡,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当年送番薯的邻家叔姆回赠一盆花边(银元)。老人家说要将这些钱捐助村里造桥,刘佛良说这也是我一直挂念的事情。当家乡民众集资建桥时,他慷慨捐出55万银元,在松源河上建起了8座桥。

我不由心里一震,继而恍然大悟:桥背村村名隐玄机,桥背的村庄出了个大手笔的建桥人!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

这一座座飞越潺潺流水、连接两岸青山的桥,是客家儿女梦里的珍藏和田园牧歌里永远的旋律;这一座座凝聚着血汗和悲欢的桥,是萦绕在世代乡亲心中的图腾。朱迪光馆长还告诉我一件令人动容的事情: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桥背村五渡桥因年久破损拆除重建,村里的老人依依难舍—这是为毕生造福乡亲、浑身长满苍苔和故事的老公太送终呵!在雷管炸药的一声巨响中,凭窗怅望的老人心里一阵颤栗,不由转身背过脸去,眼泪簌簌而下。

“前水复后水,今古相续流…”  我来到了桥背村,我在桥上徘徊。环顾雨后喧腾的流水和幽静的山庄,不由突发奇想:假如邀你游梅州,游览松源河古桥是不错的选择。最好是乘坐热气球,从这个村子起飞,飘拂升天、俯瞰大地,踩着轻云薄雾,在曲曲弯弯的河床上方乘风翱翔,让你大饱眼福─

山苍苍、水悠悠,山下田园锦绣,流水孕育生机。这里是梅州客家先民由闽入粤的第一站,这片松林茂盛、山环水绕的地方风光甚好,可以栖身。不过,要沟通山外的世界、走向光明的未来,需花大力气下苦功夫铺路、架桥。这件事情玉皇与龙王均靠不住,要靠大家努力。集腋成裘、聚沙为塔,地灵人杰、人竭地灵,血汗浇来春意浓。奇迹!自然和人工天衣无缝的融合、一组赏心悦目的图画:青山绿水间升起二十一道不落的彩虹。

图文:严立平

作者简介:严立平(网名:千里邮缘),梅州市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0)

相关推荐

  • 【古村新貌】梅州篇

    编者按: 南粤大地孕育了灿烂多元的岭南文化,每一座村落都有自己的故事与乡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方志广东推出"古村新貌"专题,让 ...

  • 梁德新║我参加梁氏宗族文化研究二、三事

    我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出生的人,中学退休教师.如今年届七十,数十年来读书爱书伴随着我的人生历程.我对客家文化有兴趣,在我退休前后的二十年间,在客家文化园地里耕耘,先后任市级刊物<客家人>& ...

  • 论客家人的宗族文化与公尝文化

    生活在闽粤赣边地区的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到处可见,那些百人居住的围龙屋都是同宗,也有聚族而居的千人村庄.如梅县松源镇有王姓人家约万人都是同宗,开基祖是王念四郎于明宣德年间(1430年)由福建武平县迁至松源 ...

  • 梅州旅游推介会在韶举行 诗意生活吸引我市游客

    16日,"休闲到梅州 享受慢生活"梅州旅游(韶关)推介会在韶关风度华美达广场酒店举行.韶关市旅游局局长文清年,梅州市旅游局局长朱瑛,韶关市客家联谊会副会长郭福平,韶关市客家联谊会秘 ...

  • 梁德新、吴世育║南汉王朝与梅县松口的史迹

    南汉王朝与梅县松口的史迹 松口是中国南方闻名遐迩的千年古镇,民间素有"松口不认州"之说.在千百年来的历史岁月中,孕育蕴藏着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到处都有着浓郁的客家文化芳香.享有文化 ...

  • 严立平‖著名革命诗人蒲风(连载·二)

    著名革命诗人蒲风(二)古城雷声 文/严立平 (接上)1925年,古城梅县风雷激荡,大革命浪潮汹涌澎湃. 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政府在中共广东区委帮助下,以黄埔军校师生为骨干组成东征军,分别在2月和1 ...

  • 严立平‖著名革命诗人蒲风(连载·一)

      著名革命诗人蒲风(连载·一) 文/严立平 简 要 说 明 这是历史不是小说.本文是<岭南文化知识书系>选题之一 (待出版),   共十章 约3万8千字,拟逐日发布.该书系写作要求&qu ...

  • 严立平‖重走红军路,又访轩外村

    重走红军路,又访轩外村 文/严立平 轩外村地处梅江河西岸.      九十二年前的一个秋夜,朱德军长率领六千余红四军将士在村头轩坑渡口涉水过江,进入梅南九龙嶂革命根据地,掀起梅州土地革命的浪潮. 六千 ...

  • 严立平‖圳水流岗上,松坪起洪波

    圳水流岗上   松坪起洪波 文/严立平 阴那山高,梅江水长.山间河岸分布着客都人家. 沿省道s223线从梅城东去20余公里,忽见路旁古榕参天.浓荫蔽日,右边村道通往一个古村落--松坪村. 有一首山歌这 ...

  • 严立平‖新田传故事,梅水证沧桑

    春风春雨唤醒大地,唤醒沉睡的往事. 3月16日这天,地处梅丰边界的梅江区西阳镇新田村同时迎来两队访客:梅州日报记者和市红色文化研究会调研组.历史作证,这个山坳里的村庄在风雷激荡的年代有过不平凡的身世: ...

  • 严立平‖寻访程旼故里感怀

    寻访程旼故里感怀 文/严立平 (一) 一朝挥别大江边,情系南方地和天. 自从程公筑庐后,荒蛮河岳谱新篇. (二) 进为良相梦难圆,欲效陶潜仿半仙. 抬眼犹看庶民苦,苍生忧乐总萦牵. (三) 化人以德释 ...

  • 严立平‖那一方山水【客都原创】

    那一方山水 文/严立平 华年如梦,那一方山水始终留在心头. 青山依旧,几度夕阳. 莽苍苍的群山渐渐褪尽了一抺残红,变幻万端的云霞伴随落日远去.倦鸟归巢了,点点撒在山涛林海:天空低垂了,团团如伞的绿树已 ...

  • 严立平‖迢迢南迁路,松源河上桥

    迢迢南迁路,松源河上桥 图文/严立平 在闽粤边陲的的山谷田畴,曲曲弯弯的松源河上分布着千姿百态的沧桑古桥,飞越山重水复伸向远方. 松源河发源于客家祖地闽西梅花山系,其间千米以上的高峰40多座.这里是龙 ...

  • 严立平‖古桥飞渡长伴明月清风

    古桥飞渡长伴明月清风 图文/严立平 梅州市梅县区北部重镇松源,地属闽粤边陲.层峦叠嶂.云遮雾罩.水远山长.据史家言,此地松林茂盛山泉淙淙,因而得名. 深入松源山庄田畴,弯弯河川时隐时现.一桥飞渡两岸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