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归化

​精归化:

“化生精,精归气,气舍神”

“生之来,谓之精

两精相搏谓之神”

精气先身而生,具有遗传特性

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相合

形成原始胚胎

转化为,胚胎自身之精

(精藏于肾包括: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所以说肾,为先天之本)

精归气

这个“归”

即“归于”

即来源

脾升胃降,纳运相得

将饮食化生为水谷精气

靠脾之转输和散精作用

把水谷精气,上输于肺

再由肺

通过经脉

布散全身

以营养

五脏六腑

四肢百骸

维持正常

生命活动

先天之气在肾,父母所赋

后天之气在脾,水谷所化

先天之气

为气之体

体主静

子在胞中

赖母息

养生气

神藏机静

后天之气

为气之用

用主动

成为人体

生长发育

繁衍后代

物质基础

育形之后

资水谷

奉生身

神发运动

新的生命活动

神”就开始了

中医学将

自然界的

物质运动

变化规律、

人体一切

生命活动

生理机能

统称为神

就人的机体与

生命功能而言

神则是对

人体一切

生命活动

生理机能

(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的称谓

“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人的精神是

物质之气的产物

气为体,神为用

精神意识活动

也赖气的推动

“气乃神之祖”

“神者,正气”

研究道家功法

以下可供参考:

元气的盛衰聚散

及运行正常与否

直接关系

生老病死

元气充足

运行正常

健康保障

元气不足

气机失调

则会致病

“百病皆生于气”、

“元气虚为

致病之本”

防病治病应以

调护元气为本

善养生者更应

正视护养此气

元气

藏之于肾

化生元精

系于命门而为肾间动气

变化为用

一分为二而为元阴、元阳

实为性命之本、造化之机

元气虽藏之于下

其用则布护周身

脏腑机能

全赖

此气运转

五脏有五脏之真精

此元气之分体者也

而其,根本所在

即道经所谓丹田

《难经》所谓命门

《内经》

所谓七节之劳有小心

阴阳阖辟存乎此

呼吸出入系乎此

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

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

此中一线未绝

生气一线末亡

皆赖此也

元气之所行

与任督二脉

关系至密切

元气

根之于肾

行于任督

李时珍:

任督二脉

人身子午

元气之所由生

真息之所由起

元气虽化生于

先天父母之精

但必须有赖于

后天水谷精气

的充养

所以与脾胃

又密切相关

李东垣:

脾胃之气

无伤后能

滋养元气

脾胃之气既伤

元气亦不能充

诸病之所由生

脾胃既损

真气元气败坏

促人之寿

精为形之基

是人体生命

的物质基础

察受于先人

充足于后天

就其来源

可以分为

先天之精

后天之精

“元精”,先天之精

元者,始也

元精,生命的来源物质

调节与主宰生殖、发育

《内经》

虽无“元精”一词

《灵枢·本神》:

生之米,谓之精

《灵枢·决气》:

两神相搏,合成形

常先身生,是谓精

《灵枢·经脉》:

人始生,先成精

皆是指元精而言

元精元气

关系密切

元气,万物之本原

元精,元气之精英

“元气之积厚”而生

此即谓“气归精”

“元气生则元精产”

“先天之气,气化为精”

人出生后

元精

藏之于肾

赖后天之养

而逐渐充盈

为元气之根

此即谓

“精化为气”

人身之精,真阴也,为元气之本

元精之名,始于丹经

元精之论,详于丹经

元精是

内丹家修炼的

上药三品之一

金液还丹之精

乃先天地之精

却为人之至宝

修仙之士,先明此精

既若明了,即可仙矣

炼精者,炼元精

抽坎中之元阳也

元精固则

交感之精

自不泄漏

不仅明确指出

内丹上药三品

“精气神”之“精”

乃指元精而言

还论述了

修炼之术及效应

元精足,不思欲

元精发于

肾之元气

从虚极静笃生来,则精乃清

从妄念淫事生来,则精乃浊

清浊之辨

不辨之于其精

而辨之于其神

神定志闲

所生即为

先天之精

稍动淫念

则所生为

交感之精

逆修之,后天可以返为先天

顺引之,先天亦可洛入后天

故葆精者,贵在清心寡欲

元精穴

“华池”

华池者

脐中气穴之下

两肾中间一窍

逆升而上

元精化为元气

而为内丹之母

顺流而下

元精化为

形质之精

生男育女

并认为

元精亦有赖

饮食之充养

谷气就此而生精

华池之窍

乃生精而

降于肾者

“元精论”

为道家内丹术的

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对内丹理论的形成

及内丹本的修炼

都具有重要意义

神为人身“三宝”之一

虽历代医家皆有论述

但气功古籍所载尤详

丹道书中义将其

分为先天与后天

先天之神

即“元神”

元,本无、根本、原始

元神

与生俱来的

禀受先天的

神气

与出生后,由外景事物

为心所任,逐渐产生的

后天识神、欲神

有着本质的区别

失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

无神者,乃先天以来点灵光也

欲神者,乃后人所染气禀之性也

元神者

无思无虑

自然虚灵

识神者

有思有虑

灵而不虚

神本原于先天父母之精

《灵枢·本神》说:

生之来,谓之精,

两精相搏谓之神

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

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意即

父母媾精结胎成形之后

神气舍心才能产生生命

此神即为

出生之前尚未

被后天所染之神

故当指元神而言

父母媾精之后,一点灵光

元从太虚中来,我之元神

元神所以

在丹道书

论述较详

因古代内丹家

在炼养实践中

体验总结而成

元神是先天之性,

即“元性”、“真性”

因其不是

思虑之神

(即意念活动)

故表现如婴儿

不识不知而又具备

感觉、灵动的状态

气功态下

恬淡虚无

呼吸绵绵

若存若亡

无思无虑

飘飘欲仙

恍恍惚惚

这一状态

元神所现

元神者

心中之意

不动不静

活活泼泼

内念不萌,外想不入

独我自主,谓之元神

此神

亦谓之本性

亦谓之真意

其心必要

清清朗朗

浑浑沦沦

无一毫念虑

无一毫觉知

空洞之中

似见元神

悬照于内

斯时殊觉

五蕴皆空

四体皆假

我有真我

载营魄抱

一能无离

专气致柔能婴儿

涤除玄览能无疵

爱民治国能无为

天门开阖能无雌

明白四达能无知

正是描述

元神所主宰的

生命活动状态

先天元神与

后天识神、欲神

的关系对立统一

欲神者,气质之性也

无神者,先天之性也

“元性微而质性彰”

少、长、壮、老过程

质性日彰,元性日微

结果欲神将掩盖元神

“气质之性

本元之性”

杂念纷坛,则元神即退

摒除杂念,则元神即现

念止神即来

念动神即去

一般人先天元神

为后天识神所蔽

昼思夜梦

如云遮月

元神隐退

识神主事

静定归一

无思无念

识神自然隐退

元神真性显现

佛道两家

所谓见性

神本由心

心无为则元神之性现

心有为则欲神之性现

盖心者,君之位也

以无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元神之性耳

以有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欲念之性耳

行为者,日用之心

无为者,金丹之用心

元神与元气、元精

的关系非常密切

元神见而元气生

元气生则元精产

内丹修炼

尤重元神

炼神者,炼元神

非心意思虑之神

内丹本的主导思想

既为“返本还元”

故要求

以先天制后天

从有为返无为

逐步消除

气质之性

气质尽而本无始见

本无见而后可用事

以本元之性而用之

则气力先天之气也

先天之气纯熟

日用常行

无非本体矣

此得

先天制后天

无为之用也

气功入静

锻炼过程

即为除欲神、炼元神的过程

这也是气功效应的关键所在

从现代的心理学

的角度探讨元神

认为元神即是人的一种

无意识(潜意识)活动

但其并不是

“未被意识到

的意识”

而是

与生俱来的

带有明显的

自然属性的

“原生无意识”

与出于后天

生活经验的潜移默化

逐步积累而成的无意识

(如心理定势之类)不同

是个体的一种强大

而原始的内驱力源

每个人的生命活动

都在不知不觉中

为它所左右

其生理基础

是皮层下中枢

与真正的意识

(识神)

有本质的区别

当练动者

进入气功态后

意识活动暂停

于是所有监视、压抑原生无意识

使之不能活动的因素不再起作用

这种无意识就得以充分活动起来

它不仅能迅速激发体内之生理潜能

而且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

等直接进行调节,使之“阴平阳秘”

从而使机体处于

最佳功能态之中

达到最佳

练功效果

这便是元神论

在气功学中的

重要价值所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