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残酷和真实能不能带走现实的憧憬和幻想

这是庐山面目的真面目第684篇原创内容,2021年第81篇。
上上篇一生传奇的民国奇人蒋百里发出后,阅读量出乎意料的持续上升,在未见任何好友转发的情况下,每小时增加几十,现在已超过1700,成为今年阅读量最大的内容。过去阅读量过千的内容,都有至少20位朋友转发朋友圈才能实现。这次也许是公众号引入了信息分发算法,历史题材的内容更容易被推荐吧。今后考虑稍微增加一些历史题材的内容。在此也寻找两位近期经常分享的朋友:小果小朵妈、梦阳🐑。
回想起来,似乎每年的十月都会写出几篇比较受欢迎的内容。
2019年最多(且都是一千阅读量以上):谁是你朋友圈的顶尖人才?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公众号——庐山面目的真面目阅读说明性格才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别再相信脾气不好人还不错,事实上就是人不好365天、17000公里,一个普通蔚来车主一年使用感受
2018年有来自拼多多快速崛起的启发和收获怎么分辨一个人是否优秀全球最大蔚来中心开业记(公众号生日会报名启动)仿佛回到从前的错觉
2020年有别老觉得自己太难了——自怜是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替所有女性读者的男朋友和老公发声的一首新歌——不够爱你
本篇分享我在对历史学习中的一个深切感受:历史的残酷和真实能不能带走现实的憧憬和幻想。
最近一直在看历史题材的书,上述这句话既是我的收获,也是我的疑问。
收获就是:历史是非常残酷和真实的。疑问就是:看太多的历史会不会丢失对现实的憧憬和幻想?
先说说收获。
我们生活的周围,总有一些让我们感到看不准的人和事。或者奇怪、或者疑惑、或者排斥、或者讨厌,甚至还有更复杂的情感,明明非常喜欢但为什么就是不被更多人喜欢,明明很厌烦为什么好像很受欢迎,等等等等。
比如musk能不能实现火星移民?贾跃亭最终是不是个骗子?罗永浩还能不能东山再起?比如一个不喜欢的领导接连升职最终会怎样?一个非常看好的同学始终受挫最后能不能成功?
我们离这些人和事太近了,我们观察的时间太短了,我们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也很难看到最终结局。
但在历史中就不是这样了。
我们可以通过几百字迅速看到一个人的一生经历,出生在什么时代什么样的家庭,成长于什么样的环境,有什么样的理想,做出过什么样的事,最终结局是怎样的。
历史有多残酷?
正由于这样的原因,历史经常使人感到非常残酷。这样的残酷来自于两点,第一是中国近代史总体是满目疮痍的,历史中绝大多数人物的命运都难逃悲惨。第二是历史本身的残酷。
历史本身的残酷更在于,在确定的时代背景和趋势下,逆风飞翔的人纵有经天纬地之才、经世济民之志、钢铁般坚强意志、永不放弃,最终仍然粉身碎骨、死而后已。
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杨靖宇。
杨靖宇1905年出生于河南,幼年丧父,家境贫寒。18岁考入河南省立开封纺染工业学校,并秘密参加革命,并在21岁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他最初的特长是发动农民运动。1927年受组织委派,回到老家发展农民运动,短时间就发展了一万名农民协会会员。同年领导豫南农民起义,率领数万农民武装占领县城。
1929年,受组织委派前往东北。先是在抚顺煤矿建立党组织,后来慢慢介入军事领导。1933年中央决定在东北建立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杨靖宇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师长兼政委。1935年中共满洲省委决定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任第一军军长兼政委。
据当时日伪统计,仅1935年东北抗联就发动大大小小战斗39000多次。据日本统计数据,日本在东北共损失近27万士兵。扣除被苏联红军歼灭的8万人,剩余18万人都应该是东北抗联的功劳。
日本人对杨靖宇恨之入骨,从1938年开始调集6万人,专门剿杀杨靖宇。随着形势的恶化,杨靖宇手下陆续开始出现叛变。
第一个重要的叛徒是第一师师长程斌,日军抓了他的母亲,胁迫他投降。他最终拉了100多人,带着大量枪支弹药投降了。投降后迅速立了大功,带日本人摧毁了杨靖宇设立的70多个密营,那是抗联存放粮食、药品和武器的地方。一夜之间,杨靖宇的队伍几乎弹尽粮绝。
第二个重要的叛徒是杨靖宇的警卫旅参谋丁守龙,被日军捕获后叛变。
第三个重要的叛徒是杨靖宇的警卫员张秀峰,他原本与杨靖宇情同父子。
在叛徒们的作用下,很快杨靖宇变成了孤身一人。最后被日军包围,被原本抗联有名的机枪手射杀。杨靖宇的遗物中,还有一只口琴。据说在发现口琴的时候,队伍中有叛徒忍不住失声痛哭。杨靖宇以前经常在队伍休息的时候,给战士们吹口琴。
杨靖宇机智、勇敢、善于斗争、不怕牺牲,在手下纷纷叛变之后仍然坚持到只有自己一个人,但他并没有因此得到上天的眷顾,并没有因此得到下属最坚定的拥护和支持,并没有刀枪不入,并没有创造奇迹,而是壮烈甚至惨烈的牺牲了。历史并没有因为英雄人物的英雄气概,而改写结局。这不残酷吗?非常残酷。
中国近代史中,最不缺的就是逆风飞翔、粉身碎骨的英雄人物。在屈辱的百年史中,历史和时代正是呼唤这样的英雄人物,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来填补历史跨越的鸿沟。
历史有多真实?
历史的真实在于,并不会按照人们设想的常理和常态去发生,而是充满偶然,甚至充满了黑色幽默和讽刺。
最有代表性的是以日记记录南京大屠杀、保护国人而被我们熟知的贝拉。
贝拉出生在德国汉堡,1931年以西门子公司南京代表处负责人的身份定居在南京。他是一名纳粹党员。他在南京的家,同时也是纳粹驻南京分部的办公地。南京陷落后,他的家收纳了600多名中国难民。他每天给院子里所有难民发粮食。
贝拉的院子里,有一面很大的旗帜,用床单做的。那是一面纳粹的党旗。这不非常讽刺和黑色幽默吗?有了这面旗帜,日本飞机就不会投下炸弹,日本兵看到后就会绕道。
贝拉那时每天穿着德国军装,带着纳粹袖章,凭借个人力量在街头游走,帮助一切可以帮助的中国人。
1945年德国战败后,贝拉被逮捕并投入了监狱。在证实没有参与纳粹作恶之后,贝拉被释放。但公司已与他解约,64岁的贝拉陷入困境。1948年,南京国民政府和一些市民,开始每月给贝拉寄钱和食物。南京政府甚至承诺,只要贝拉来中国,终身提供住房和养老。但1950年贝拉就因为中风离世了。2005年,中国留学生自发捐款为贝拉建造一座雕像。南京市政府出资105万元为贝拉修建原本到期被拆除的墓葬。
历史并没有因为贝拉的大义善举,而让他作为一个德国共产党党员,那样他也无法完成他完成的事。正因为他是纳粹党员,才得以在日军暴行中凭借轴心国“战友”身份,为惨痛深重的南京城争取一小片净土和安全区。
历史也并没有因为他的大义善举,而让他安度晚年、收获善报,反而他因为自己的纳粹党员身份被逮捕并因此失业。
历史有时真实到让人难以置信,有时真实到让人扼腕痛惜,有时真实到让人五味杂陈。但这就是真实的历史。合情合理,有时只会更多出现在我们的想象中。
再说说疑问。
看了太多的历史,会不会有可能丧失对现实的憧憬和幻想。
答案是会,而且肯定会。
我们看到什么,就会想到什么。想到什么,就会相信什么。相信什么,就会按照相信的去做。这是一个闭环。
中国过去就有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的说法。三国更多的是尔虞我诈,饱经风霜的人已经大多拥有足够生活智慧。水浒更多的是揭竿而起和反抗,年少轻狂容易冲动的时候,很容易受影响。
心理学中对此的解读就更多了,无论是心理暗示、潜意识,还是认知协调,都是与此有关的理论。
那我们怎么办?
我觉得对于大部分看书很少的朋友来说,少看些历史是最简单的办法。
如果实在是对历史感兴趣,那就要在看的基础上有更多的思考。
比如,时代的变迁。过去一百多年中国的历史,被侵略和反抗是主旋律。生在那个时代,作为一个有追求的人,只能抛头颅洒热血。且不说中国,整个世界的历史都是在不断进步的,表现之一就是人的生存状态。现在的普通人,生活境遇在很多方面都远远好于几百年前的帝王。就主旋律而言,现如今的时代已经变换了。不会再因为有所追求,就需要流血牺牲。
但历史中总有一些不变的规律。
做成一件事,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变得容易,从来都难。
逆规律和趋势去做一件事,无论有多努力,最终都不会取得成功。
人性中好的和不好的一面,从来都存在。
现在接触朋友的年龄范围,已经横跨从60后到00后了。经常去比较不同年龄人思维方式的差别,当然最优秀的人无论年代都是极其相似的。就差异而言,其中一点,相对年轻的人,更充满憧憬和幻想。饱经风霜的人,更多的是冷静和沉稳。
但一个充满斗志的人是需要憧憬和幻想的,不然为什么而奋斗呢?
人最好还是在相应的年龄有相应的想法和状态。
年轻时多一些憧憬和幻想,才有可能做出更大的事业。不相信奇迹的人,永远不会创造奇迹。
人到中年之后,多一些清醒和自知,也是原本该有的成熟。但最好还是能保留一些憧憬和幻想。
我是个反面案例,年轻的时候觉得自己看透了很多,人到中年反而充满激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模式吧。
最后总结本篇的内容,读书多的人应该读一些历史,有可能收获接近智慧的思想。看书少的人就少看一些历史,多去憧憬、幻想和奋斗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