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全球最成功的教科书如何诞生的
原题:当我们谈论知识时,应该谈什么:学问无疆界,求知无坦途
作者:黄权旺
17世纪初,一位意大利传教士来到了中国,认识了中国一位官员兼科学家,他们成为学术上的好朋友,商议共同翻译西方经典著作。
传教士主张先翻译天文历法等书籍,因为这样可以得到皇帝的赏识,但是这位出生于上海吴淞的科学家却坚持按照逻辑顺序,先翻译一本奇书。
理由是,这本书不仅具有平实的语言风格,严谨的推理体系,并且迥异于中国传统的经典著作。
他认识到“窃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后来历史证明了他的预言。今天各大书店仍然摆在书柜抢眼的地方,学校将会永远教授这门基础知识。
同时他强调,此书“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其大意是:读了这本书的好处在于能去掉浮夸之气,练就精思的习惯,懂得按一定法则培养巧妙的思考;所以全世界人人都要学习。
同时,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强调这书“能精此书者,无一事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不难看出,这位中国科学家给了这部旷世著作给予了至高无上的赞誉。
遗憾的是,他只完成了前6卷的翻译。当他想继续将这本书后9卷翻译完毕,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他的父亲不幸离世。
他虽然是基督教徒,但是不忘传统礼教,于是忙乎于繁杂的丧事,请假离京扶柩回上海,此去一别便是三年。
历史也跟这本奇书开了一个玩笑。
三年后,这位知识渊博的传教士不幸离世。
鉴于当时学术环境不佳,同时也找不到与这位意大利传教士水平相当的人选,这位中国科学家决定停止续译。
由于这个原因,使得这本奇书后9卷的翻译推迟了200多年,最终才由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和英国人伟烈亚力合作完成。
这本书被世人认为是全球最成功的教科书。
实不相瞒,这本奇书就是欧几里得所著的《几何原本》,最早合作翻译的两位译者分别是中国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
欧几里得是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氏几何学开创者。最早的几何学兴起于公元前7世纪的古埃及,后经古希腊等人传到古希腊的都城,又借毕达哥拉斯学派系统奠基。
在欧几里得以前,由于经验的总结,人们已经积累了繁多的几何学知识,遗憾的是,这些知识没有公式定理的逻辑论证,知识体系支离破碎,更谈不上整体性和完整性,已经无法满足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
于是他下定决心,创新地完成一部体系完备的几何学著作。
为了完成这个人生使命,欧几里得不辞辛苦,披星戴月,长途跋涉,从爱琴海边的雅典古城,来到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新埠—亚历山大城。
他一边收集以往的数学专著和手稿,并且向专家学者请教,一边试着著书立说,几经易稿而最终定形的《几何原本》一书。
这本书第一次实现了几何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孕育出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欧几里得几何学,简称欧氏几何。
今天,我们所有的学生还在学习这部大作的内容。
从欧几里得开始,人们沿着几何的方向,已经发展出解析几何、射影几何、微分几何和黎曼几何等高阶数学理论体系,甚至将来还会发展出量子几何。
几何学蓬勃发展,无不从这本奇书吸取了丰富的数学养分;不管是普通人士还是专业学者,几乎都需要走过这块奠基石。
数学家欧几里得出生于雅典,当时雅典就是古希腊文明的中心,求知氛围甚浓,辩论真理、学习交流、钻研知识成为时髦。
几何兴起正当其时,以至于当时亚历山大国王托勒密一世也想赶这一时髦,学点一点几何学。
这位国王见多识广,聪明绝顶,但欧氏几何却令他学得艰难。于是他问欧几里得请教:“学习几何学有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不料,欧几里得笑道:“抱歉,陛下!学习数学和学习一切科学一样,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的。在几何里,没有专为国王铺设的大道;学习数学人人都得独立思考,就像种庄稼一样,不耕耘无收获。在这一方面,国王和普通老百姓是一样的。”
从此, “几何无王者之道”(There is no royal road to geometry)这句话成为千古传诵的学习箴言……
诚然,学问无疆界,求知无坦途。欧几里得创立《几何原本》并传入中国的故事,我们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体味到的内涵甚是丰富,譬如:
(1)构建知识体系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2)知识传播历经艰辛,知识普及无法一蹴而就;
(3)总结知识是一个探究不止、去伪存真的过程,知识精华需要积累提炼;不管学习任何知识,没有为某人专设的捷径,功到自然成,无功不收获;
(4)学习知识需要有正确的方法与技巧;追求学问是人类头等大事,刻苦学习的事迹总会被后人所歌颂
……
中国古代原产的知识几乎没有这么严密的精细论证,学习者也没有养成穷根究底的习惯,在求知的过程中,需要多侧重于死记硬背和悬梁刺股。
“悬梁刺股”的故事显然家喻户晓,可算是中国最早关于求知的典故,讲的是一个叫孙敬的读书人,为了防止自己打瞌睡,将头发悬在屋梁上,椎锥刺着自己的大腿,打醒十二分精神读书,形容刻苦学习。
窃以为,在困倦中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真正的求知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像思考哲学问题一样,从“惊讶”开始。
翻开历史,人类的奇才灿若星河,他们追求学问的典故可以信手拈来,知识有着无穷的魅力,吸引着人类上下求索,矢志不移,犹如冥冥之中存在一股神奇的力量,推动者人类精英刻苦钻研。
他们将管理学习运用知识推到了极致,比如首次测量地球半径的埃拉托色尼、跨界学习典范亚里士多德、卓越时间管理专家柳比歇夫,颠覆权威理论的爱因斯坦……他们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知识的新领域,在探索智慧的旅程中见识了知识的精妙。【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