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热点旧评】:怎样破解“春运难”的难题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薛说人才
春运难,简直是一票难求,有票难买,有车难坐,有家难回。大凡有点良心的人,谁不为春运难而动容?
春运难已经有20多年了,客观上来说,这是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其实质是供不应求,客运能力不能满足群众春节回家的需要。有文章报道,“春运的那几天,硬座车厢几乎超员100%。列车员根本回不了休息室,只能在卫生间呆着,因为从车厢的一边挤回到另外一边,要花上一个小时的时间。”一位列车员提起春运,一个直接反应就是:“人太多了,春节前回家的和春节后返回北京的农名工有的上不来车,就吊在车门上,用扫帚打都打不下来。”无论是在生活中亲自感受春运难,还是从电视或者其他媒体上的介绍,大家都知道春运难,但是,难道春运难的问题真的无法解决了吗?非也!
一、春运难的主要原因
要从根本上解决春运难的问题,必须认真分析产生春运难的原因。造成春运难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大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外出务工的农民回家过年和返程务工,增加了客流量。
(二)高校扩招后,高校大学生数量大量增加,大学生放寒假和春节后开学,加速了客流量。
(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闲暇时间增多,人们走亲访友和家人团聚这是客观的社会存在,因此,春节期间圆一个团圆梦、乡愁梦、聚会梦,就成了很多人积淀已久的重要情愫。
(四)在春运期间客流量急剧增加的前提下,已有的客运模式和客运能力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客运部门虽然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但还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春运难的问题。
二、破解春运难的具体措施
要缓解春运难,笔者认为,应该遵循“急则治其表,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可以采取如下措施,足可以解决春运难的问题。
(一)组织社会运力支援春运
对于缓解春运难的问题,无论是铁路还是公路运输,客观上都不可能在春运期间增加大量的运力,这是因为,如果铁路部门和公路部门为了增加春运能力,而大量准备各种车辆,那么,交通部门必然要增加大量投入,客观上这些增加的车辆在平时既没有地方存放,也会闲置起来造成浪费。因此,靠铁路和公路部门增加大量的春运能力,必然会产生巨大的浪费,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行的。因而,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组织社会运力支持春运。在各种社会运力中,除了个体企业长期从事运输的以外,最主要的有两类:其一是高校。全国有两千多所高校,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客车,有的甚至有好几辆。高校一放寒假,这些车辆就闲置了。其二是企业。特别是一些大中型企业,也大多有客车。政府职能部门如果给高校和企业办理临时客运证,投入春运,客观上一方面能够有效缓解春运的压力,满足人们回家过年的需要;另一方面高校和企业又可以增加合理的收入,是全社会的共赢。
(二)单位组织丰富多彩的春节活动
为了缓解春运难的问题,各个单位可以组织不回家过年的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春节活动,吸引更多的单身员工在单位过年。但由于受到春节观念的深刻影响,除非有特殊情况,很多单身员工还是希望能够回家过年。此外,这个举措需要单位的投入,各个单位的财力不同,也很难统一要求,客观上影响了操作上的可行性。
此外,对于农村的空巢老人,农村基层组织应该力所能及地做好老人过年的相关工作,组织老人们一起过春节。这一措施如果到位,在外工作的子女也可以避开春节的返乡高峰,另外抽出时间回家探望父母,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春运的紧张问题。
(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临时增加运力,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扬汤止沸,而只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这才是釜底抽薪,才能够彻底解决春运难的问题。因为造成春运难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城市发展过快,劳动力的流动加快,春节期间一旦放假,很多人都希望能够回家过年,而客运能力未能与社会发展有机协调。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春运难的问题,只有采取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速发展中小城市,很多农民不用远离故乡外出打工,可以在离家较近的企业务工,这样回家也很方便,既有利于社会的全面稳定,理所当然也就缓解了春运难的问题。这是从根本上釜底抽薪,是一项于国于民都非常有利的举措,也是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不仅非常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春运难的问题,而且还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3861”问题,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鳏寡孤独以及农村留守妇女等一系列问题,都可以相应得到缓解。
对于春运难的问题,有人甚至提出了非常荒唐的观点,认为可以通过市场杠杆的调解,通过提高客运票价来抑制客流量。这种建议非常无知,犹如发国难财一样,简直非常恶劣(在此笔者不想多费笔墨来驳斥这种观点)。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对春运难进行综合治理,进行科学的统筹协调。
(拙文最早在我的新浪博客2009年1月21日推出,距今9年了,故曰“旧评”)
责任编辑:孙圆圆
好 书 推 荐
简 介
薛永武《中西文论与美学研究》一书凝聚了作者二十多年的心血与智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
作者以视域融合与思域融通的方法,对中国文论、西方文论和美学进行了融通性的研究。第一部分包括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影响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主体性原因,比较全面系统研究了先秦音乐理论对《乐记》的影响、《庄子》《乐论》《吕氏春秋》与《乐记》的比较、《乐记》天人相谐的和合精神、《乐记》对乐的生命本体论阐释。第二部分研究了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郎吉弩斯、狄德罗、康德和黑格尔的文艺思想。第三部分研究审美价值与主体性等重要的美学理论,对人才美学、审美与人才开发、审美经济和海洋美学等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