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和对等
『写在前面的话』
对等和平等之间是什么关系?
对等是平等吗?
平等一定要对等吗?
对等与平等,双方既不互为必要条件,也不互为充分条件。对等和平等之间只是存在了一部分交集。
在亲子关系中,我们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朋友、伙伴,就是对等吗?
又或者,我们就是把自己当成父母,把孩子当成孩子,我们就不平等了吗?
『正文』
敢说,敢问,这是棉棉的特长。
棉棉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并鲜明地表达她的态度,这可能得益于我们提供给她的言论的宽松环境。即使有时,她可能有对我们有冒犯,但却不是出于造次。
一次,我在给棉棉读《巴巴爸爸》。
读到激情澎湃之处,我不禁眉飞色舞。
而这时,棉棉说,“哎呀!爸爸,你的口水都喷到我脸上了。”
我看她正冲我皱着眉头,便连声对不起。之后,也注意着自己的说话的力度。
也有时,我和她玩着玩着,忍不住放了一个屁,又响又臭。我和棉棉说抱歉,她说没关系。
之所以先拿出这两个事例来,是因为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来。这些行为对于孩子来说是冒犯,大不敬;而对于家长来说便是无所谓。作为孩子,一方面不能有,一方面不能说。
而现在,棉棉可以说出来她的感受和想法,而我也不必再感到不自然。这时言行一致的释放,通过孩子,再一次正视自己。而这一切的基础便是平等相待。
平等相待不是我对你做了什么,你也回敬我什么样的行为。那样最多是对等。平等是你我都可以表达自己,自己想要什么,自己不喜欢什么,并让对方清晰地获知;而对方也可以坦然接受或拒绝。
然而这个很难。我们可以在一件事情上,或多件事情上与孩子平等相处,但却无法在每一件事情上和孩子平等以待。这一切,孩子又看得很清楚。
我们有所顾虑。
因为我们心里有“为你好”的执念。而这个执念的背后是忽视孩子的真正需求。我们看不到,也等不到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会带来怎样意想不到的未来。
我们的执念可能会带来,也可能不会带来短时收益。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压抑了孩子内心本来的渴望。没有带来收益,我们也自认为比听从孩子的意见要好。
执念的背后是听不到。如果听不到,就真的谈不上平等。
谈不上平等,便谈不上交流。
我们与孩子之间缺乏交流包括很多原因。其中之一便是我们觉得他们还小,不足以接受一些深刻的思想和复杂的道理。
早上,我带棉棉去附近公园转。
路上,棉棉突然叫停。我转回去,才看到路边有一只死了很久的鸟。鸟的头部是红色的,一身黑色并点缀着白色的斑点。这只鸟活着的时候应该是很好看的。
棉棉很好奇这只鸟是怎么死掉的,我们一起推测着各种原因,受伤了,被风刮下来了,触电了,撞墙上了,饿昏了,老死。。。
棉棉不仅怜悯这只死亡的鸟,还问我,这只鸟会不会有家人,她的家人会不会一直找她;如果没有家人,是不是太孤单了。。。
一路上,我们都在讨论这只美丽的鸟。从鸟的死亡谈到动物保护,谈到环境污染、废水废气排放,谈到北极星,那些比太阳还要大,还要亮的恒星。
最后,棉棉郑重地告诉我,她长大了要当科学家。我告诉她当科学家,要先学好数学。
记得小时候,小伙伴们都在谈长大了当什么,大多数孩子都说要当科学家,也有一个孩子要当哲学家。我们都不知道科学家是什么样的,更不要说哲学家了。
对于大多数的我们来说,梦想仅仅是梦想。但这不能阻止我们对未来的憧憬和热爱。现在轮到了我们的孩子了,那么该如何看待并引导他们的梦想呢?他们能不能借助我们的力量让他们离他们的梦想更近一步呢?
尊重孩子的梦想,便更要我们平等地看待他们的梦想,以及现在他们每一个在我们看来还很幼稚的行为,还有他们说出来的每一句关于梦想的话。
平等,意味着倾听。倾听,你可以听到你从未听到过的声音。这声音里可能有你曾经的声音,可能帮你找到你曾失去,或不曾拥有的感觉。
『写在后面的话』
早上,在公园入口处,我们又看到了那只“蝙蝠”。
原来是一只黑色的口罩。
棉棉很奇怪蝙蝠怎么变成了口罩。
我趁机告诉她,我们看到了黑色的东西,这是事实;但是我们却以为这是蝙蝠;而真相是这是一只黑色的口罩。
『题外话』
“世界上最后一只小天鹅被猎人杀了,世界上就没有小天鹅了。”棉棉如是说。
她最近迷上了动物保护。
— END —
*** 第一百五十四篇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