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为何与曾国藩交恶 曾国藩死后左宗棠送了一副挽联说明一切!

左宗棠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他脾气耿直火爆,对自己看不惯的事情,动辄破口大骂,就连至交好友曾国藩都难逃他的数落。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都知道,“忠”与“孝”是男子汉的义务,但是,若二者之间产生了冲突呢?
清朝有个制度叫“夺情”,某官员若双亲亡故,按照惯例应,该暂别官场回乡替父母守丧,这个过程长达三年;然而,倘若这名官员要务在身,或此时正值战乱,皇帝就会下诏,禁止这个官员回家,坚守岗位完成任务,这就是“夺情”。
曾国藩就遇见了“夺情”的情况,面对忠与孝的抉择。曾国藩选择了后者,拒绝了皇帝的命令,在与皇帝通过奏折交涉后替父亲守丧。曾国藩为官多年,为了给同僚一个交代,曾国藩回家后给左宗棠写了封信,向朋友说明自己不辞而别的原因。
在这封信中,曾国藩说自己之所以拒绝“夺情”,原因有三:
其一、为做人当以孝为先,曾国藩与父亲感情极深,父亲亡故后身为儿子必须尽孝尽礼,这是人之常情。
其二、为自入仕以来,并没有替朝廷建功,反而惹出不少麻烦,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力挽狂澜。
其三、为当前大局已定,即便我坐镇江西也不能做到更好,我不在江西还有各位同僚,他们同样能把事情办妥。
左宗棠读完这封信后,火冒三丈,义正言辞的回了一封信给曾国藩。这封回信很有意思,采用的是逐条批复的方式,将曾国藩列举的三大理由一一批驳。
左宗棠在信中说:“你曾国藩的第一个理由不是尽孝吗?但是,你是不是忘了圣贤书中有这么一句:'金革之事无避。’军事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朝中官员皆不能因为家中变故找借口离岗,何况你军务在身?”
这一点左宗棠说得十分在理,因为,这是自汉唐以来中国士子都接受的原则。曾国藩因父亲的丧事置国家与不顾,是违背这项原则的。
而曾国藩在第二条理由中说自己能力不足,自上任以来惹出不少麻烦,并未做出多少成绩。其实,这并非曾国藩能力差,更不是谦虚,这番话完全是曾国藩在埋怨朝廷支援不足的委婉说法。
左宗棠在回信中给予曾国藩有力的回击:“作为儿子,既有聪明的,也有愚蠢的,既有能力强的,也有能力弱的,参差不齐,但他们都是同一个父亲所生。难道聪明的、能力强的因为事务繁忙就不用守制,愚蠢的、能力弱的就理应回家守丧吗?”
曾国藩既将自己归为“无能”之列,左宗棠索性顺水推舟批评他道:“如果聪明能干的人能破坏规则,而要愚蠢无能的人遵守规则,这样会寒了多少聪明人的心啊。”
再说:“就算你曾国藩愚笨一点、废物一点,你还是应该有一分力便尽一分力,老百姓不会因为你的成绩作为衡量你人品的标准,而会因为你坚持不辍敬佩你。真正的忠臣,不会因为无法挽回败局就放弃。你现在这样的做法,就是不忠不孝之人。”
至于曾国藩的第三个理由,左宗棠骂得更凶了:
“曾国藩你不是说自己没什么本事吗,实话告诉你,我也这么认为。你本事虽微末,但是,你却可以留在江西继续为国家做事,我对你的要求不高,只要你一直在做就好,不求你做出多大成绩,但是,你的人品一定要过关。哪个同事都没想到你竟以自己的能力当成理由,一声不吭的跑回家,把江西的工作甩给同僚,从这点来看你这人忒不仁义了。”
劝人有很多种形势,左宗棠在这封信中对曾国藩冷嘲热讽,自然不是为了过嘴瘾,左宗棠的根本目的就是戳穿好朋友微妙的心境。左宗棠心里清楚,曾国藩曾在江西受了委屈,缺少朝廷的支援无法办事。左宗棠自然能够理解朋友的出警,但是,却不赞同曾国藩的做法。
左宗棠认为:曾国藩应该将江西的窘境如实转达给皇帝,而不是借口替父守丧逃回家中,即便父亲去世是事实。可惜的是,曾国藩最终并未回复这封信,也因为左宗棠的激烈言辞选择与其绝交。左宗棠也明白自己虽然在理,但方式欠妥,与曾国藩撕破了脸皮。
左宗棠脾气很倔,始终不肯正视自己的错误,反倒向刘蓉、胡林翼等人发问:“我劝曾国藩这番话在不在理?”而官场同僚都知道左宗棠这人“忠告而不善道”,这家伙讲话的方式让人难以接受,只能告诉他:“国藩这段时间很讨厌你,你最好别再招惹他。”
其实,后来左宗棠曾谈到他和曾国藩绝交的原因,他说过:“错在曾文正者七八,而己亦居其二三。”这话不无道理,曾国藩太看重自己的名声,而左宗棠一贯语无遮掩,这是他们关系破裂的根由。但是,同为一代名臣,始终不因个人恩怨而在公务上掣肘对方。
但名臣毕竟是名臣,当曾国藩离世时,人们纷纷猜测左宗棠可能不会致祭,左宗棠却给曾国藩送来了他的挽联,挽联上写道:“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这是左宗棠对曾国藩和他们两个关系由衷而做的评价。
参考资料:
【《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九》、《乱世英雄:湘军崛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