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灾
白灾是草原被深度超过15cm的积雪覆盖,使放牧无法进行的一种灾害。
简介
折叠定义
白灾是草原被深度超过15cm的积雪覆盖,使放牧无法进行的一种灾害。如果积雪疏松,马、羊尚有可能扒开雪层吃到牧草;如果积雪由于乍暖后又降温,雪表面结成冰壳,则牧畜不仅吃不到草,而且易受冰壳刮伤。
折叠发生的时间
一般从10月份到第二年的5月份均可有白灾发生,尤以11月和3、4月份为多。白灾的发生不仅受到降雪量、积雪深度和密度及时间的影响,同时和草场状况、牧业生产方式(放牧与舍饲)及补饲条件等紧密相关。
折叠发生的地点
内蒙古的大兴安岭以西、阴山以北牧区,祁连山牧区,北疆的部分牧区,藏北至青海南部一带高寒牧区以及川西高原牧区的西部等地常有白灾发生。
危害与损失
对畜牧业的危害
对畜牧业的危害,主要是积雪掩盖草场,且超过一定深度,有的积雪虽不深,但密度较大,或者雪面覆冰形成冰壳,牲畜难以扒开雪层吃草,造成饥饿,有时冰壳还易划破羊和马的蹄腕,造成冻伤。致使牲畜瘦弱,常常造成母畜流产,仔畜成活率低,老、弱、幼畜饥寒交迫,死亡增多。 同时积雪还妨碍交通,压损棚舍等。1966年2~4月初,新疆北部连降大雪,形成白灾,使牲畜冻、饿死亡全疆达900万头(只)以上。
灾害程度
雪灾的危害程度一般与积雪厚度、草原类型、牧草高度等有关。如积雪厚度高出牧草高度的30%时会形成白灾,超过65%则可形成重白灾。由于牲畜的采食能力不同,如马在积雪深度为20~30 cm时仍可采食,绵羊10~20 cm,牛不足10 cm,因此,在遭受白灾时,马的损失最小,绵羊损失较大,牛的死亡率最高。
霍治国等(2007)以当年10月到翌年5月,草原牧区积雪深度≥5 cm且连续积雪日数≥7天,统计为一次可能草原牧区雪灾过程。采用1961-2005年的逐日积雪深度资料,逐站逐年、逐年逐站统计了草原牧区雪灾过程的平均发生频次;分别编制了草原牧区雪灾平均发生频次空间分布图、年际变化图。?
(1)草原牧区年雪灾过程年际分布。按站数统计的平均发生次数:20世纪80年代最高,站数平均为0.39次;20世纪60,70和90年代基本持平,平均为0.36~0.37次。1953-1960年平均为0.43次,2001-2005年平均为0.45次。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站数平均发生次数呈明显增加趋势。
1961-2005年草原牧区年雪灾过程次数
(3)草原牧区年雪灾过程持续时间分布。平均持续日数:①高强度区,年平均持续日数大于30天,包括内蒙古阴山以东的北部,大、小兴安岭,北疆中北部,西藏南端;②中强度区,年平均持续日数为10~30天,包括内蒙古阴山以东的南部、新疆西部和北疆南部、藏北高原至青南高原一带、六盘山区、西藏西部和南端;③低强度区,年平均持续日数小于10天,除高强度区和中强度区以外的其他地区。
对不同地区的影响
白灾的轻重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如果积雪密度过大,或者是雪中夹有冰层,表面有冰壳,即使雪层不深,也会严重影响到牲畜的采食。
另外,由于各牧区牧草的高度不一,所以相同程度的白灾在不同的地区也会造成不同的影响。在海拔较低,气侯条件适宜的草甸草原上,牧草长势茂盛,高度一般在30厘米左右,所以,当积雪厚度不超过15厘米的时候,一般不会对牲畜的觅食造成影响,不过,当积雪超过30厘米的时候,就会形成重度白灾。而在青藏高原以及新疆北部地区等高海拔牧区,牧草长得十分矮小,当积雪厚度达到15厘米的时候,就可以封闭整个草场。再加上这些牧区的气侯寒冷,积雪不易融化,各类牲畜的放牧采食都十分困难,也常常引发重度白灾。
白灾防治
找到"白灾"成因,便不难解决。可采取以下三项措施:
1.贮草抗灾,有备无患。贮存足够的草料和牧民生活必需的粮食、燃料,瑞雪便不会酿成"白灾"。灾区调查证明,一些有远见的牧民由于事先贮存了食品、燃料、草料并修建了必要的棚圈,虽与其他牧民同处灾区,却不曾受灾,靠碟形天线,悠闲地在家看电视,风雪不动安如山。
从国外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均有大面积草原牧区,许多地方积雪比我们还厚,但并未酿成"白灾"(个别情况除外),但蒙古人民共和国就有与我国相似的"白灾"。可见成灾与否决定于有无准备。仍以美国为例,美国每年打贮草3亿吨之多(而我国只有一二千万吨)。美国草食家畜比中国少,打贮草却是中国的十几倍,而且多为优质苜蓿干草或优良青贮牧草,自然不愁"白灾"。
根据我国国情,目前尚不具备象美国那样大量打贮草的条件。但是,可以利用农区的秸秆资源(这些秸秆常常被白白烧掉,即浪费资源又污染大气)。我国牧区经多年开垦,条件好的草场已变成永久性农田;条件差、不适于耕作的正在退耕还草。如今的牧区与农耕区已是犬牙交错,可以就近利用农区丰富的秸秆、牧草等资源弥补牧区牧草的不足。由国家与牧民共同集资3~5亿元,三五年内在牧区适当地点建设150~200个贮草站,就近收集农区牧草和秸秆,压成高密度草捆或草块备用。若再辅以复合营养舔块和豆科牧草草粉,即使严寒季节,牲畜也不但可以保命,还可以继续长膘。高密度打捆、压块以及复合营养舔块压制技术,国内均已过关,有关专家可协助行政主管部门立即组织生产送到灾区,以解燃眉之急。
2.改革农业、畜牧业结构,逐步实现农牧业的系统耦合。结合退耕还草的决策,将农耕区的饲料饲草生产基地建设纳入农业结构改革,短期内即可提高生产水平两倍左右;将牧区退耕土地要建成稳产高产草料基地。同时,实施农耕区与畜牧区的系统耦合。仅易地育肥一项措施,就可使牧区获益6倍,农耕区获益10倍。这是从根本上解决牧草饲料不足问题的途径。
3.统筹草原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加强草原管理与监测。根据草畜平衡原则,控制家畜数量,提高质量,统一制订各地草原生态建设规划,确保草原生态健康,也有利于经济建设。因此,应修改并完善草原法,制订实施细则,加强草原生态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有关草原管理系统、检测信息系统。及时全面提供草原健康状况信息供决策部门参考,这是不可逾越的治本措施。
以上三项措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白灾"问题。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从现在到开春解冻、牧草返青尚有80~110天。随着牲畜膘情下降,死亡率急剧上升,灾情还将加剧,可能有数以百万计牲畜死亡。作为救急,应立即组织生产高密度秸秆(或牧草)捆和压块(体积只有常规草捆的几分之一,便于长途运输及贮存),紧急生产复合营养舔块(富含粗蛋白、矿物元素、维生素以及可溶性糖分),运往白灾灾区,防止开春牲畜大量死亡。
白灾诱因
我国草原多处于东亚季风区的尾闾,常因海洋气团势微迟到,导致旱灾,即所谓十年九旱。难得一年冬春降雪较多,土壤墒情好,来春牧草生长旺盛,畜牧业可望丰收。本应"瑞雪兆丰年",现在却成了"白灾"。瑞雪成"白灾",是大自然向我们提示其基本规律,也反映工作的疏漏。其成因有以下4个方面:
1.冷季没有足够的草料贮备。草原地区从春末到秋初,大约3~4个月有青草,牧畜膘情较好。随后便是长达8~9个月的枯草期,牲畜只能啃枯草,勉强维持生命。若遇大雪覆盖草原,牲畜连枯草也啃不到,就只有坐以待毙了。这便是"白灾"。冷季没有足够的草料储备,是酿成"白灾"的根本原因。
2.家畜饲养量过多,草原严重超载。这是草原普遍退化的根本原因,也是"白灾"的成因之一。估计全国家畜超载达45%之多。
3.草原管理失当。牧草生产与家畜生产两个系统之间存在系统相悖。不当管理非但未能协调系统相悖,反而使矛盾激化。据研究,管理好坏能使生产水平相差十多倍到三百多倍。
4.草原与农耕地区本是互相补充的两个系统,却截然分离,系统耦和不够,未能互相支持。
相关记载
1977年10月26-30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盟北部降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大雪,雪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是这些地区有气象记录以来未曾有过的。 其中锡林浩特降雪量最大,过程降水量达58毫米,超过该地1960-l976年共17年中10月下旬降水量的总和(51.8 毫米),其余大部旗县的过程降水量在25-47毫米之间。上述地区积雪普遍达5寸到1尺,局部地区达1-2尺。大雪封路,交通断绝,草场变成茫茫雪海,雪紧贴羊的肚皮无法行走。造成历史上罕见的特大白灾。大雪之后牧区气温持续偏低, 11月上旬的旬气温较常年偏低5-6°C,阿巴嘎旗11 月最低气温达零下34.6°C。雪后低温,加上11月又连下几场小雪, 12月降了几次小到中雪,致使积雪不化,牲畜饥寒交迫,牧区白灾持续发展。虽然政府组织抢救和空运,但终因范围太广、时间过长、灾情过重,仅锡林郭勒盟损失的各类家畜就达300万头(只),人员亦有冻死、冻伤。
内蒙古白灾严重的原因
一是降雪厚度。30厘米厚度的雪,在牧区基本建设条件好的地方,不一定成灾;但是在条件差的牧区,白灾就不可避免。
二是下雪季节。春天下雪,两三天就融化了;秋天降雪,问题也不大;下雪的季节,最怕的是在11月、12月,降大雪后,就形成了成灾条件。
三是雪后天气变化。下完雪,不剧烈降温,不形成暴风雪,成灾的可能性就小。
四是雪的持续时间。降雪不化的时间越长,白灾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