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自救指南丨讨好是带不来爱情
请设想一下
你已经连续加班半个月了,身心都很累。刚好周末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但是这时朋友却邀请你周末一起去爬山,你并不想去。这时,你会如何处理这件事?
如果你放弃让自己休息的机会,选择成全朋友,答应和朋友一起去爬山。又或者你会纠结很久,临近约定时间了才告诉对方不想去。
那么你大概率是讨好型人格。
有条件的爱
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的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对你而言,最简单高效的社交方式就是:不麻烦你,不得罪你,让你高兴,这样就可以高枕无忧。这一切都源于在你的大脑中,认为爱是有代价,有条件。
因为你觉得爱是有代价,有条件,所以你的所有行为都带着强烈的目的性。给别人的感受是,你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人,不真实,不纯粹。你企图用自己的【讨好】,去换取别人的【爱】。从而绕过了深刻了解对方这道坎。
你越讨好,就越会理所当然地觉得对方应该也对你好,当对方没有给予你相对的反馈后,你将会爆发地越歇斯底里,你就像一个爱的乞讨者,卑微又可悲。
你认为所有的爱,都可以通过【讨好】来获得,从某种角度上来看,你反而是一个情感冷漠的人。一个人对你好,你会很开心。但是一个销售对你好,你会很反感,因为销售的目的性很强。
而你在别人眼中,则是一个通过【讨好】手段去销售自己的人。众所周知,销量高的产品都是通过自身的品质来吸引别人。
你从不相信会有人喜欢真实的自己。在你的观念里,你一直坚信,我必须足够好,别人才会喜欢我,爱我。如果我做得不够好,别人就会讨厌我。而产生这个心理的根源在于:你从来没有享受过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一般是在小时候,从父母身上获得。父母会尽可能满足你所有的需求,无论是物质上的需求还是情感上的需求。这会让你形成一个信念:我是值得被爱。
我不需要通过做点什么,就能获得爱。我天生就值得被爱。从小在【无条件的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充满自信,从不讨好别人。
如果别人不喜欢自己,第一反应是,他眼光不行,居然不喜欢我。而不是,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他讨好我。
有一些孩子,因为父母不能在小时候很好地去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留守儿童缺少陪伴,严格的父母总是打压孩子等。这类孩子总是需要做点什么,才能得到父母的爱。长大后不可避免地延续了这种相处模式。认为自己需要做点什么,才能得到对方的爱。
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幸运的人,正是无条件的爱,让你避免了成为一个爱的乞讨者。
你有权让人失望
那么讨好型人格有可能改变吗?答案是可以。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
之前的我,可以说是活在了满足别人的世界里。我总是想尽办法去避免让他人失望。我总是优先满足别人的需求,再来考虑自己的感受。
以前跟伴侣吵架时,无论是什么矛盾都好。我总是第一时间道歉,我希望可以通过道歉来平息这次的争吵。我天真的认为,只要去【讨好】,就能拯救这次危机。
到了现在,我的这种讨好型人格几乎已经不存在。我是如何成功改变?物极必反,一直处于压抑状态的我,总想着去突破这个困局,而破局则得益于一次小小的测试。
正是开头那个提问:“你已经连续加班半个月了,身心都很累。刚好周末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但是这时朋友却邀请你周末一起去爬山,你并不想去。这时,你会如何处理这件事?”
因为我当时确实累到不行,当时觉得怎么整个世界都和我对抗,一生气,索性直接拒绝了朋友,直接说,太累了,不想去。发完消息之后,倒头就睡。
睡醒后,打开手机准备迎接朋友的责骂和吐槽。然而却收到了朋友的关怀:“那你好好休息,我们爬完山给你带点好吃的”刚看完消息,家里的门铃就响起了。
正是这次的拒绝,我突然有了新的认知,原来我是可以拒绝别人,并且我拒绝后也不会受到什么毁灭性打击。懂得这个道理,我多次利用这个办法,去一点一点地试验,直到现在,讨好型人格已经不复存在了。可以说,我真的成功地改变了我自己,并且只用了不到2个月的时间,已经有了明显的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