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路——沈凭
从这里出发,从这里回家。
由此有梦想,由此有牵挂。
这是我年轻时,习作的诗句,其实,年轻时我对村路,并没有多少好感,因为那条路,有时太不像一条路了。
我们这里,是长江边的沙洲。路是沙土质的,松软,含水。有牛脚印,车轮印,下雨就积水,积水就泥泞不堪。
春天雨水多,有时一个月,没有好路。虽然夏天太阳烈,把路晒成了好路,但是,下一次阵雨,就像开了一次搅拌机,就和出了一路稀泥。只有秋天,稍微好一点,最糟糕的是冬天。冬天的路,难干,上午的太阳,就把结冰的路面,晒成了烂泥滩。
路不好走,人们就从地里走。深一脚,浅一脚,把庄稼踩不见了。所以,俗话说,村前地,路边地,都是二折一。
在地里,有人还从这条路,斜穿到那条路。有人带了头,后来就成了《故乡》里写的一样: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为了拦住行人一一在路边挖沟,拉铁丝网,写标语:再走斜路,就会短寿一一都不管用。好多年,都是那样。
现在,可不是那样了。
我在工地,只过了一个春节。第二年回家,突然发现,小村变了,变得太快了。
村路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栽了四季常青的行道树,安了路灯,装了监控。最主要的,还建起了一座凉亭。凉亭,是小村有史以来,第一个地标性建筑。小村沿革史里,应该有它,重重的一笔。
让我心酸的是,我的父母,看不到这些变化了。在他们的墓前,"家祭无忘告乃亲"我把这一切,都告诉了他们。
那年,我家建房,拖石子的汽车,在路上越陷越深,只有把石子卸在路上。是父亲,半车半车地,七八天,才把石子拉回家。“泥泞沉车毂,农输绝苦心”,父亲腿脚不方便啊,那一次,真是太辛苦他了。
农村上了年纪的人,都有在泥泞路上行走的经历。经历过,才知道平坦道路的难得与可贵,所以,我们应珍惜,我们越走越宽的路,越来越好的生活。
——2019,9,于深圳地铁工地
作者简介:沈凭(原名沈松平),男,1958年7月14日生。散花镇鲁屋村人。当过村干部,村小学校长,后在外打工。黄冈市作协会员,在《诗刊》《长江文艺》《诗歌报》《散花》《文学青年》《黄河诗报》等报刊发表作品近百首(篇)。其中,《忧患小村》获《鄂东文学》"赤壁杯"全国大赛三等奖。
关于我们
特邀顾问:程云海(诗人推荐|程云海)、钱财宝(诗人推荐|钱财宝)、牛合群、谷雷(作家专栏|谷雷)、潘相成、赵文杰、徐传洪(诗人推荐|徐传洪)
主编:沈德炳(诗人专栏|沈德炳)
编委会:沈德炳、杨永超(小说|秦淮河畔与东莞小城——杨永超)、王峥(诗人推荐|王峥)、姜道财(诗人专栏|姜道财)、心开、岳小宏、弟弟、 姬贵新、徐鹏飞、谢金亮、马嘉泽、心在江南(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