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绝境中悟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儒家追求的最高道德理想,以此来形容“心学大师”王阳明的一生也不为过。
王阳明的一生非常坎坷。他能够文事武功双全,实现“立功、立德、立言”这样的大成就,得力于其人生中绝境重生的一段经历——“龙场悟道”。如果不是那样的苦难磨砺,也不会有光耀后世的心学思想。
细看王阳明的这段经历,正是做到了以下两点才能逆袭重生,对我们的人生同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01

正视人生的苦,永不放弃追求,才能超越苦难

“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你要知此苦,还须你自吃。”

——王阳明

这个世间,每个人活着的苦都不一样,彼此人生境遇不同,没有哪一个人能完全理解另一个人的苦。当你羡慕那些所谓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却不知道他们的生活一样也有你看不到的苦。
无论贫富贵贱,每个人活得都不容易,都有自己的苦。正如王阳明所说,苦瓜到底是怎么个苦法,只有自己吃了才明白滋味,别人是没法解释的。
苦,其实才是真实人生的常态。这一点,佛法看得最透彻,佛说人生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七苦。

王阳明的人生,虽然名扬四海,辉映后世,却也逃不过这七苦;而他在被贬龙场的时候,也迎来了人生几乎面临绝境的时刻。
前后考了三次才考中进士的王阳明,在刑部当了六年主事。因为在朝直言得罪了大宦官刘瑾,王阳明被“廷杖四十”后关进了大牢,生死难料。
当时正是冬天,寒冷阴暗的牢狱里,王阳明冻得夜夜难眠,唯有在思索圣人之道中忘却肉体的痛苦。
后来,一纸贬书将王阳明贬到了贵州龙场驿当驿丞。
以为侥幸逃出大难的他,却不知道这也是刘瑾的奸计,在京中不好明着动手,派了杀手在途中追杀王阳明。凭着警觉机智,王阳明假装投水自尽,终于逃过了奸人的耳目,自己却随着一艘船偷偷来到了福州。
好不容易等船靠了岸,四周却是荒山野岭,王阳明翻山越岭,走了很久才看到一座寺庙,只见庙里有位道士,竟然是自己二十年前遇到过的道士。
与道士一番长谈,王阳明倾吐了心中的郁积,又恢复了英姿勃发、斗志昂扬的面貌,写下一首传世名诗: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人生最难的时候,最需要勇气抉择,往往再挺一下、再忍耐坚持一下,光明就在后面等着你,可事实上却是很多人都经受不住考验,半途而废。
一个真正内心强大、活得通透的人,必然首先能清醒认识到人生的苦,知道人生本来就有很多坎坷,才能有更强大的心理去过好这一生。
而一个人内心有真正执着不改的抱负和追求,才能在经历苦难的时候专注于内心,淡化那些苦难对身心的磨砺侵蚀。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吟出“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的豪迈气概。
 其实,苦是乐的源头,乐是苦的归结。吃过大苦的人,才能享受大福报。

02

耐得住等待和寂寞,才能苦尽甘来,成就伟业
明朝的时候,贵州完全就是一片蛮荒之地,毒瘴蛇虫、山高险峻。且龙场四周都是高山,人迹罕至,偶尔碰到苗彝等少数民族的人,也语言不通没法交流。在这里生活,王阳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寂寞。
更惨的是,这个驿站已经房屋倒塌,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不过王阳明很快转变了想法,没有被恶劣的环境吓倒,振作了起来,和仆人们一起自力更生,伐树建茅屋。
他们后来找到了一处石洞住了下来,并将之命名为“阳明小洞天”。王阳明又带领大家在四周开荒种地,每天汗流浃背,心里反而感觉轻松自在了很多。
时间长了,王阳明也和当地的少数民族熟识起来,慢慢也能沟通。大家非常喜欢王阳明给他们讲中原发生的故事,认为王阳明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人。
看到这样的能人住在冰冷潮湿的山洞里,少数民族乡民齐心协力,不到一个月就建成一所构造齐全的大房子;再加上王阳明学识渊博,吸引了远近八方很多读书人前来拜访。
在龙场的生活虽然艰苦,却也有苦有乐。由最初的孤独失落,到后来的逐渐坦然充实,王阳明从来没有放弃自己一生的理想——对圣人之道的追求。
在这样忘掉自我,忘掉苦乐的悟道途中,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半夜,还在苦苦思索的王阳明突然灵光一闪,意识到一直在追求的,所谓的天道与人性之间并没有什么鸿沟,而是联成一体的。
天道为何物?其实就是宇宙万物的规律,而每个人天生就具备体察万物的本能。天道就在人心中,通往圣贤的道路上,需要不断挖掘自己的内心,突破重重精神境界方能达到。这正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得悟至道,王阳明以之与“四书”“五经”的内容相印证,发现豁然贯通。
在正德四年,贵州提学副使邀请王阳明到贵阳书院讲学,王阳明欣然答应,他所讲授的,正是在龙场悟出的思想,也就是他最有名的“知行合一”学说。王阳明所悟的“心学”,也真正由此传播开来,光耀当代后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