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是缺少方法吗?

我们真的是缺少方法吗?

跟随周国平校长访学新加坡(14)

一转眼,又是一周的星期五。

到今天为止,我们在新加坡已经十四天了。说实话,已经开始有点想家了。所幸的是,我们的每一天都在教室、图书馆和游泳馆里度过学,习和健身是成为此行的两大主题。如此按部就班的生活,可也算是一种享受了。

每天游泳结束后,在学校里吃个饭,回到宿舍都已经接近8点半了,接着就是一天一篇的学习感受和想法,还得让我费时两个小时左右。每天如此,就像是开了闹钟一样,到点自然准时播报。

回首今天的课程,有些做法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思考的。这位来自新加坡教育部退休的林保圣老师,给我们上的专题是《新加坡学校的评估》。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作为新教师入职后,他可以从三个方向对自己进行发展规划。可以是从教师方向,也可以从专家方向,还可以从行政方向。他们不管在哪一条线上,每提升一个级别,待遇都是平行相等。今天林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张学校组织图,很清晰地呈现了教师在每一条线上成的路径和待遇。

从行政这条线上来看路径是这样的:从普通老师到级主任,到中层,到校级,再到校长,然后到校群督学,最后一直到教育部副总司长。看起来,和许多地方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细听才发现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们的提拔机制和薪金制度。校群督学相当于我们的教育学区,或者有的地方称为中心校。而校群督学,都是从优秀的中小学校长中提拔上来的,并且就像我们国内的职务晋升一样,薪金从此跨上了一个台阶。以此类推,每提高一个级别,工资就会跳到相应的级别上。给我们讲课的林老师,就是从一所学校的校长,一直到教育部教育科技署。他开玩笑地说,他工资最高的时候,也就是快退休的时候。

而且很重要的一点,在新加坡是没有“空降兵”的。也就是,所有的老师都必须一步步、一层层、一级级慢慢成长上去的。因此,在他们国家是没有二十来岁就当校长的。每一个人都要从基层开始,只有有了基层经验,才能更好地进行管理。

我觉得这样的一个设计,非常有道理——让管理者更为专业。好像是三年前,我到福建省宁化县做交流分享。接待我们的是宁化县教育局副局长,通过聊天得知他还兼任宁化县师范附小的校长,而正局长是附小的前任校长。我们当初都很惊奇,一个县城的教育局局长和副局长都是一所小学的校长提拔上去的。

这绝对是很少见的现象。后来,据福建的朋友介绍说,宁化的教育在全省都有名气。我觉得这倒是挺有意思的。虽然是小学校长,缺乏行政的历练,但是他有教育专业的背景。或许,正是有了这样的基层背景,才更能够体会和了解基层所需。新加坡的选拔和晋升制度,值得学习和思考。

(新加坡国庆活动)

早年,新加坡的教育管理也是乱七八糟的。后来由吴庆瑞报告书提出学校要评估即问责制的评估,以此来推动学校的各方面工作。每年学校要进行一次校内评估,向校群督学提交评估报告;每五年进行一次校外评估,由教育部督学组成的专家组,对学校进行三天的评估。这次评估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到校长提拔和调动。有了这个评估,新加坡的教育马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和改变。

这个评估一直被实施了20年,直到2000年,才被“卓越学校模式”所取代。这个模式源自欧洲,它被新加坡引用到了其他行业,效果较好。于是,教育部就把这一套模式,改装成了新的学校评估方式,取代了原有的评估方式。

林老师以思考-配对-分享和切片式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我们自学这套“卓越学校模式”考核办法。说实话,我没有十分明白这套模式具体操作方式和细节应用。但是类似于这样的考核方式,在国内应该会有很多。每一个地方,都会有自己相应的一套学校评估模式。我们当地教育局就出台了一个校长考核千分制,在考核校长的同时,就是在考核学校。相比过去的考核方式而言,这套考核办法是进步了很多,而且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又通过校长论坛的形式,重用了一批能干的校长,的确让许多年轻的校长发挥了自己的才干。

正如课的结尾引用的这句话一样:“问题不在于你做什么,而是你做的方法!”

一看,的确很有道理。

后来,我又想了一下,我们真的缺少方法吗?或许是这样的:

“问题不在于你用什么方法做事,而是做事的那颗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