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碑以北魏时期的最早,而以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时期的数量最多,说明其最盛期在北朝晚期。至隋代日趋衰落,唐代仅偶有发现,唐以后便没有出现。《东魏李道赞率邑义500余人造像碑》——此造像碑雕刻构造精美,形制巨大,历来被视为造像碑之冠。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比邻龙门宾阳洞皇帝礼佛图。规格:H. 308 cm; W. 112.4 cm; D. 30.5 cm此造像碑为扁平长方形,蟠螭纹碑额,四面满覆造像;表现手法上以浅浮雕为主;碑的主体部分为“问疾品”,其余三面为千佛题材。雕成于南北朝时期东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是造像碑中的极品,此碑被誉为“魏碑之冠”。▼碑正面——全碑内容可分:上螭首,下碑座,中造像。●螭首蟠螭纹碑额,螭首已毁,螭——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是一种没有角的龙。虽螭首已毁,但不难想象,常见的造像碑螭首如下图。●中部造像螭首下环绕释迦牟尼坐像。释迦坐像下层,头顶着帷帐的力士、手舞足蹈的骷髅仙、两位跪坐手捧莲花的供养人、两只护法狮子、最外侧两尊持法器的护法。主题层中间层为此碑的主题,讲述“维摩诘与文殊辩论”的故事,取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文殊的郑重其事,和维摩诘的悠然自得,两者相映成趣。满座的僧、俗听众,表情各异,有的在静听,有的在凝思,有的交头接耳。两者正中菩提双树,树侧有优美的飞天……▼碑背面——石碑背面的千佛小龛。两侧面亦千佛小龛。▼碑座——八位神王碑座四面各一幅图像,北魏到初唐,在中国曾流行神王造像,一般是兽头人身,也有人形类似天王装束的神王,一般位于造像的最底层,起着守护佛法的作用。此碑底座四面也有8神王(每面二神王)碑座四面刻山神王、树神王、风神王、珠神王等共八位神王。虽然神王的来历尚不清楚,但它们的作用就是守护佛法。它们与天王的区别是,天王守护四方,而神王守护本领域,如海神王守护大海,风神王则是风的统帅。正面外侧的珠神王和风神王两神王中间有七余尊造像,中间佛龛释迦牟尼趺坐,两侧有二胁侍,及二力士与众菩萨,下有拖坐力士与两只伏狮及狮童。背面树神王和山神王神王上面刻有忍冬纹和莲花。碑两侧面的四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