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行有执亦有信,师令徒慢步唯艰
这周周日,轩源来了。先与兴隆小珠相约到丰顺轩喝早茶,几人坐下聊了几句,恰是近日所纷纭。
轩源道:“你们也学了这么些年,总体都在进步。但我最近观察,大家似乎到了一个瓶颈口,很难突破。我就想为什么?为何直指太极大道,却还是那么难做到?是方法问题?心念问题?还是人性使然?我想就这个问题,在我们这个小圈子中展开讨论,大家都说说真心话。”
小珠想了想,说:“师父,现在我的看法是,知道上月球好,我却只有拖拉机的发动机头,如何能上月球?虽然有为法,终为泡影,问题是我们连知身控身这一步都不能清晰感知,那如何摆脱身体对自己的挂碍?”
轩源:“摆脱身体对自己的挂碍,我总结了一个方法,也许可以帮助大家。我在花湖公园,和几位拳友交流,我让他们尝试用百会,两劳宫,两涌泉这五点打拳,或推手,就能解决身体的挂碍,大家都松了。如果只在身上求松,在各关节部位求松,绕来绕去纠缠在枝末上,是求松不得松的。”
小珠:“师父,这似乎就是一个矛盾点。您说只要五点,我能理解这个五点的大背景和必要性,但目前我们的问题是,运拳或推手中,总是集中不了在这五点上,往往还有肩点、肘点、膝点胯点未能如心所控,如肩耸了,肘亮了,胯紧了,膝扯了等等。”
“且这些问题归结来说,是天地轴在身体上还未真正建立起来,弓坐步的天地轴运行有软塌丢的现象,或者说我们对天地轴的理解仅停留在思想意识上,身体的执行度打了很大折扣,该拉紧没拉紧,该整体没整体,便产生一系列问题。是不是在这个阶段,先要求大家该练轴的练轴,该走步的走步,检验一下大家的轴成轴没有?走步的虚实交换成立没有?这些虽是身相法相,但也是成像的先题,继尔才能空了、舍了、自然了,而合于太极之象吧?”
“有师兄这样说:大家都知道,举起一百斤的东西,都能体会到很重,但你能告诉我什么是重吗?松、空其实也一样,你知道就知道了,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想知道慢慢体悟去吧!看再多的经典引用再多的名家语录,也没用!”
“所以在身知这个层面,讨论是讨论不出实质的,就以实际练习为证,练没练到,这是一看一试就知道的。没练到,或哪里练错了,您给指出来,这样一步一步地走,就算走得慢,心里也踏实。”
轩源接着说:“练习是必须的,但为何碰到瓶颈?我总结了一下,就是我执太重了。练轴,有了轴,就执着于轴,放不下了。而没有想到有了轴,就要虚化,与天地相联,不是死撑的,是活性的。”
“你们现在有了轴,就死死守着那条轴,那不就'有’了吗?'有’,就被人发动。拳架中,轴一到四十五度,就归零。一归零,又四十五度……是源源不断,一环扣一环的。执着轴,弓步就弓死了,没有变化,这点,小珠你要从对轴的执着中走出来。”
“如果这个练到什么就执着什么的思想惯性走不出来,那么练了五点,就执着在五点上,又变成'有’了。在与对方互动的过程中,被人一刺激,一挤迫,就要了五点或一点。一要,就卖出身相了,还是被打被发。”
“太极拳的总纲,是十方虚空。兴隆,你就执着于外三合。外三合内三合这些都没错,但不能停留其间,你守在某个点,执着某个法,就封闭禁锢了自己。三合不仅是自己合,更重要的是与天地合啊!”
“还有执着于无,执着于空,那是执于空相。身体是神意的物质基础,是心意的外显。不能说心想松,身体却是呆滞的,表达不出松的信息,这就是信息缺失啊!”
“为何执着?人性中的五毒:贪、嗔、痴、慢、疑,就如孙悟空被压在这五指山的山根下。一路西行取经,一路降魔伏妖。降得心魔,才能取真经。”
小珠听着,心海平静,却有波澜跃动,沉思片刻,道:“您指出的是很关键,是许多人易忽视的角度,从修养的角度,修心的角度,是需要您所指的品质:感恩,向圣人学习,要忏悔,要真疑在前,不断拷问自己,方可不断进步。”
“但是,身也要修的,佛家有戒定慧,在太极拳的戒,我觉得是要让身体从心所指,士兵要听司令的命令。目前阶段就是将您对拳的身法、运行规律的基本要求做到,心法才可以体现。但我自觉,我的身架还是有漏有缺的,执着中轴是不对,但我是以中轴为抓手,将拉紧、延伸、重心集中一点这几点做到。五点打拳,是不是已对全身有通透的感知,才可只要五点?”
轩源道:“练轴,只是一个法门,是为正身所需要。练轴的本意,是忘记身体。如果执于练成轴,身体就出现了。凡有相皆为假,不能执着于轴的。”
小珠:“我也不知我的轴练成没有,练对没有。对比师父所要求,觉得只是着在外形上,还没达到师父您真正的要求。即是轴还没成呢,放下什么呢?我只是想将我自己作为实验室,将您要求的付诸行动。我在您身边这些年,师父您是讲了很多身法步法手法的,但需要身心全体执行的,身知犹如上山负重,真明白才可放下的吧……”
轩源:“练拳、推手,要感知天地轴,感知到就不执着了,不要用比量的方法刻意求做到。我指的轴,是你与天地相联系,相沟通的信息交换,不是一根轴那样具象实体的,要明白这个去练,才不会南辕北辙。”
“至于打五点、拉筋成网、丹等等,也是一样!感知到五点,感知到网、丹,就不执着在五点、网、丹上。”
“不在外,不在内,在心啊。心是无处不在,遍布法界的。有物有心,无心无物,物是心的物质基础,表现效果,心物要一致。”
“你们总是强调,先有了,才能无。但是,有和无不是割裂的,我从来没有否定过太极拳的武术功能,没有否定身形步法这些基本功的训练,我强调的是:要知道有从无中来,有是无的显示而已。如果没有对无的理解,还是带着那实有的、功利性的思想去练太极拳,是练不到真正的东西的。”
话题铺展中,不觉已来到练功场,如常大家打了招呼,略作热身,轩源再与众人讲讲运五点打拳的心要,才开始集体打拳。
小珠便把注意力从丹粘实脚涌泉转化出来,尝试五点在球壁上的抹划……
轩源则观察众人的拳态,他的神色有点严肃,看得出众人与他所期待达到的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异。
拳毕,轩源再与众人重复一次早茶时谈到的内容,并指出各人的问题。
谈到小珠时,轩源说:“小珠,你打拳时的掌形不够明确,掌是有开合的!这个没有体现出来,显得手部僵硬、欠缺活意。你看这个揽雀尾划出扇形的时候,五指是收拢的,聚气于劳宫。划下弧回来时掌要展开。提手又聚拢五指,立掌再张开……”
“都是开、合、开、合的,不是像你们这样一直张开着手掌,那就呆板了嘛,没有活意了嘛!”
小珠问:“就是说,手上这两点是有开合,有变化的。我还以为是展指为主。”
轩源:“是啊!开合就是变化!但请问,聚拢五点,与张开五指,有什么不同吗?只是形态不同罢了。”
小珠再问:“手这两点,是在所有身法步法要素都具备的基础上,特指手两点吧?”
轩源:“是啊!脚上也有开合,开合于一点嘛。反反复复,来来去去都是说同一件事而已。”
但当轩源与小珠推手,小珠的感觉又迷糊了。什么轴呀、丹呀、重心呀、五点呀……在轩源手上连站稳都没有机会,这些东东更被甩到不知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