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桶原理的误区
木桶原理的误区
作者:李广生
“木桶原理”又称“短板效应”,通常表述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它形象又智慧的说明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和状态起决定作用”这一哲学原理。“木桶原理”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商业营销、团队建设等各个领域,在学校管理实践中也颇受青睐。
笔者多次在不同场合听到教育管理者对“木桶原理”的推崇,并介绍自己应用“木桶原理”推进工作的经验。不可否认,“木桶原理”有助于转变管理者的思维方式,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关键部门甚至关键的人,从而实现整体工作的优化。但是也不能忽视“木桶原理”本身的局限性和“线性思维”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据说有一位管理者,工作一旦出现问题,立马查找“最短的木板”,应用“木桶原理”实施“末位淘汰”,导致人心惶惶团队关系紧张。这就是理解和应用“木桶原理”的误区。
“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和状态起决定作用”是有条件的,离开具体的条件,决定木桶盛水多少的并不是最短的木板,也不是最长的木板,甚至和木板的长度没有关系。例如,木板的组合方式和贴合的紧密程度。方形的木桶和圆形的木桶盛水量不一样,贴合不紧再多的水也会漏掉。因此,只有当组合方式一定、木板之间严丝合缝这些条件都具备的时候,木桶的盛水量才由最短的木板决定。应用“木桶原理”一定要注意它的局限性,不可以机械套用。
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决定教育不可能像企业和商业那样通过业绩进行严格的定量评价。对于一个销售团队来说,确定谁是“最短板”非常容易,看看销售业绩就清楚了。可是对于一个教师团队来说,确定谁是“最短板”相当困难,仅看成绩绝对行不通。如果无法确定“最短板”,“木桶原理”则无法应用。因此,应用“木桶原理”进行教师管理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首先,不要轻易确定“最短板”。有什么样的管理就有什么样的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育工作客观上要求教育管理充满教育性、淡化强制性。武断地、片面地、强硬的确定哪个部门、哪个教师是“最短板”,不仅不会促进教师提高,还会打击教师的积极性。当管理者以看“最短板”的目光看待教师的时候,教师也会拿看“最短板”的目光对待学生,导致教育走向歧途。
其次,避免“直线思维”。所谓“线性思维”就是,因为木桶盛水量取决于最短板,所以提高盛水量就要加长最短板或干脆换掉最短板,这样一种简单的思维方式。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教师各具特色、各有特长,不可能一刀切,所以最短板总会存在,发现了就换掉,则会导致管理工作陷入绝境。
借鉴“木桶原理”要充分考虑到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系统性和教育性,认清“木桶原理”的局限性,运用系统思维的方式对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一,结构决定功能。金刚石坚硬无比,石墨质地松软,但稍有化学知识的人都知道,二者是同一种物质,他们是碳的同素异形体,都由碳原子构成,区别在于碳原子的结构方式不一样。不同的结构方式造就了金刚石的坚硬,也造就了石墨的松软,结构决定功能。一所学校,大小几十名或几百名教师,按照不同的方式组合,也会出现强弱不同的战斗力。有的学校蒸蒸日上,不一定人才济济,有的学校人浮于事,不一定都是平庸之辈,关键在于配置是否合理。把学校比做一个桶,教师是组成这个通的木板。有的教师“长”一点,很好,可以用来做桶壁;有的教师“短”一点,没关系,可以用来做桶底。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合理配置、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才能实现整体功能的飞跃。作为管理者,不应该首先看到谁最短,应该首先想到谁最适合在什么位置。树立全局观念、合理搭配结构,一般情况下比修补最短板重要。
二,团结就是力量。板与板联结的紧密程度也是管理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水没有从最短板的缺口处流走,反而从木板间的缝隙漏掉,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这时候真正“最短板”并不是长度最短的那块板,而是木板之间那不引人注意的可能是微小的缝隙。有的学校兵强马壮、师资雄厚,但部门之间、教师之间彼此隔阂、明争暗斗,学校工作步步下滑。表面看,他们组成的“桶”很大、很高,能装很多的水,但是全部漏掉了;有的学校基础薄弱、条件一般,但部门之间、教师之间团结和睦、同舟共济,学校工作步步攀升。表面看,他们组成的“桶”不高、也不大,但结结实实、滴水不漏。应用“木桶原理”,不仅要看“最短板”,还要看板子的结合部位。一般情况下,教师的差异、部门的差异不会很大,板子的长短远不如板子的结合重要。
借鉴“木桶原理”必须牢记这两点:结构决定功能,团结就是力量。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