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晋遗音: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

汉晋遗音: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
作者:云间一笑
杂诗 
左思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
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
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简析:
魏晋人写诗都比较实在,所谓诗歌中的魏晋风骨,从根本上讲,是人的风骨。无论 “直寻”,还是“用事”,文字上大都比较容易索解。
这首《杂诗》,拆开来看,一句一句很好理解。秋天风起,霜露降下,柔条变枯了,绿叶变黄了,这是外物,是气候的变化。月出东山,巡行于云中,皎皎月光下泻人寰,仍然是外物,秋高气爽,月光较为明亮而已。
及至“披轩临前庭”,人出场了,相机开始对焦了。则知此前闻风起,感霜露,近看黄叶枯枝,仰望明月流光者,均是这位披轩步于庭中之“我”。“嗷嗷晨雁翔”,复闻晨起的大雁,在空中飞鸣,庭中之人,方猛然惊觉:天光已亮!“我”甫出场,便见奇崛。
何以“我”在霜露中听风看月,竟至于通宵达旦呢?且往下看:
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
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答案很快就揭晓了,一点都不含糊。何以通宵不寐?原来“我”志向远大,四海尚以为局促,不意竟独守穷庐!且人到中年,时至岁暮,怎能不情绪激昂,心情难平呢?“壮齿”,强仕之年,此际当横行天下,却“恒居”,即常守空庭,此即心情难以平静之原因。
钟嵘以为,古今胜语皆由直寻,无贵乎用事。本诗“白露为朝霜”句,给《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后一句添上个“朝”词,便似摹写眼前情景,词如己出,所谓“浑化无际”,于用事而言,大约指的就是这种吧。至于“流光”“云崖”“披轩”“慨慷”等雅语,一时通用之词汇,无所谓用事不用事,倘作笺注,不免多引前人用例,以互相参证,倒也不为多余。
此诗含义,似乎说得很“尽”,又似乎难以确指何以如此,看似意尽于言,而言外仍有意在。雅词和文言用法(如“局”字),透露出高古之气。当今之世,以白话俚语、现代文法作古风者,何不于此多望几眼呢?
左思以《三都赋》而致“洛阳纸贵”驰骋文坛,同时以五言组诗《咏史》垂名后世。这首《杂诗》,在其创作中不是特别有名,亦如魏晋其他作者题作《杂诗》的作品多为抒发怀抱一样,或有难言之隐不便明说。胡乱联想一下,大约有似于李商隐的《无题》系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而读者感兴趣的,恐怕多在诗中景物,古今无异,在诗中的郁勃不平之气,足以感荡胸怀,而不会斤斤于何以如此的本事吧?若要寻绎本事,也当于诗外求之。
大量日记体诗,长题、长序并不厌其烦自注者,何必如此辛苦去写诗?干脆写日记去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