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昨天双11参加人文经济学会和水库的联合年会,有幸跟茅老、欧神、薛兆丰教授等人一起共进午餐。

茅老今年90,马上就要过九十大寿,精神状态很不错,饭前聊了几句,拍了合影。

饭桌上茅老说话不多,静静地看着我们这帮中年小朋友「混战」。

一帮研究经济学的人坐一桌,饭没吃几口就进入正题,没多久就「杠」上了,当然「杠」的氛围还是克制和友好的。

当时的讨论,欧神、布老师、薛教授,集中在三个问题上互不同意,最终暴力、无政资,以及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最终暴力和无政资这两个话题上,各有各的理论和依据,很难互相说服。

所以我尽量把话题往经济学的方法论上拉,在这个问题上,我跟薛教授、欧神也互相略有不同,这里简单一说。

薛教授后来在会后点评的时候坦诚,他受三个学派影响,一个是奥地利学派,一个是芝加哥学派,另外一个则是弗吉尼亚学派。

弗吉尼亚学派其实就是公共选择学派,只是为了和前面两个学派以一个地点命名相对应,所以称作弗吉尼亚学派。

薛老师认为理论的正确性,是需要数据和观察来验证的。这个研究方法借鉴,或者说类似于物理学,理论的正确性要靠实验来检验。

在经济学的方法论这个问题上,我的看法原来是和薛教授相同,认可张五常教授,也就是芝加哥学派的研究方法。理论解释现实世界,统计和观察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方法,其中也包括卡尔·波普尔提出的可证伪之说。

但在奥地利学派这里,并不是这样。

奥地利学派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基于公理的理论体系,以基本公理为出发点,通过逻辑的推理演绎,得出一系列的结论。

所以要想反驳和推翻奥派的结论,不是不可以,但需要从两方面下手。

第一,从它的出发点,也就是基本公理切入,否定这个公理。而这个公理就是「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否定这个公理并不是那么容易。

第二,从它的推理过程切入,来寻找推理过程中的漏洞。

如果第一它的出发点公理没有错,第二它的推理过程没有错,那么它的结论就不会错。

这两点说明,理论推理的正确性,可以不依赖于统计数据来验证。这就像在欧氏几何中,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是我们通过演绎所证明的,而并不需要真的去测量一万个三角形才认为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这两点细究下去,还要面临更深层次的哲学问题,暂且不谈。

但这里需要增加第三个角度的思考,那就是假如我们允许用事实来检验经济学的推论,比如最基本的,要用统计的方法来获得数据,然后用数据来验证理论。

那么需要面对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那就是,所谓的事实、能够统计的,都是那些已经发生的事实和现象。

那些未曾发生过的事情怎么办呢?答案是没法统计,只能脑补。

这就是薛老师经常提到的,经济学教会我们,既要看见「看得见的」,也要看见「看不见的」。

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问题,是巴斯夏提出的。但问题在于,我们怎样才能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东西呢?只能凭想象或者说推理。

我们能够进行统计的只有看得见的,而看不见的那些东西是永远无法统计,也就无从验证。

比如最低工资问题,支持和反对的双方,双方各自都有很多的数学模型和统计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论战几十年,还是一笔糊涂账,全球各地都在出台或者升级最低工资制度。

再比如「破窗理论」,更准确的说是「破窗谬误」。

这个谬误说的是,一个小偷把街上一家小店的玻璃砸破了。正在店主悲伤的时候,围观的人群里突然有人说,这事儿要辩证的看,虽然玻璃碎了,但玻璃厂就要多生产一块玻璃,就要多向上游产业进购一些原材料,这样从全国来看拉动了内需,增加了GDP,是好事,不全是坏事,有它好的一面。

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一听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如果说这话的是个领导,那该热烈鼓掌、欢心鼓舞了。就连自己玻璃被砸的店主,说不定都会热泪盈眶,感叹遇到了好领导,虽然玻璃破了,但自己毕竟还为国家的GDP提高贡献了一份力量。应该高兴。

但是我们都知道,「破窗理论」之所以称为「破窗谬误」,那就是因为它是错的,错的彻彻底底。

我们看得见的、能够统计到的是,破窗之后,玻璃制造厂,去新生产玻璃,重新卖给小店主。

我们看不见的、永远无法统计到的是,这块玻璃假如没有被打破的话,这个小店的店主好好的,原本计划去买双高档皮鞋,或者正准备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无论如何,他的计划被打乱了。那些无法成行的计划深藏于他的内心,永远无法展现在我们的统计报表上。

我们把「破窗谬误」放大来看,推理到极端,那就是战争。

很多人认为战争是技术的催化剂,因为他们看到、听到人们都说,最尖端的科技都用在了战争上,都是在战争中出现的。

这个谬误,不过是破窗谬误的放大版,本质上没有不同。

我们看得见的,是先进的尖端技术在战场上率先使用,好酷好牛B。

但我们看不见的,是经济遭受破坏、资本被强制投入到与战争有关的技术领域,因此而被耽误的、在民用领域、改善提高我们生活质量上,那些资本和技术的研发投入。

假如真的有领导,在小店玻璃被砸之后,大言不惭的讲一通辩证法,说什么坏事也是好事。

任何一个不愚钝的店主,心里定有一万只羊驼飞奔而过,草泥马,砸的不是你家玻璃啊。

然而假如,在那些历史上惨烈的战争中,多少家园被破坏,多少工厂被炸毁,可能都不是自己家的,而是别人家的。

所以,当更大的领导,站在更高的台子上,用更好的话筒,更加煽情的说出「多难兴邦」时,有多少人感动的一塌糊涂。

认为战争促进技术的发展,和被多难兴邦所感动的逻辑是一致的,也和支持最低工资的逻辑相一致。

那都是因为,「邦」是别人的,「店」才是自己的,支持最低工资,反正也不是自己出钱。

切身之痛那是切的别人,不是自己,再痛也很难传递到自己身上。

扯远了,本文主要是讨论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这里是说,当我们想用事实来验证一个经济学的理论或者推论是否正确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问题」,能够统计的,只有看得见的、已经发生的数据,而那些未曾发生的,却永远也无法统计。

这就是经济学不同于物理学的地方所在。

最低工资是这样,破窗谬误也是如此,它们所造成的伤害,我们只能脑补。

如果说坚持要用事实来验证经济学的理论,恐怕连「破窗谬误」都验证不了。

「破窗谬误」的错误所在,这点现在应该已经是很多人的共识,最低工资问题还在争论不休,认为战争推动技术进步的人却还大有人在。

所以我们说科学远未普及的原因就在于此。

2018年11月12日

——————

(0)

相关推荐

  • 薛教授:万物皆可经济学 红豆理论

    --让我住进你心里-- 小时候收到人家送的巧克力总是小心翼翼地藏在口袋里,最后全都融化. 长大后见多了不经意间路过的风景,无意间抿到的美酒,没有留下电话号码的人. 学会了从第一眼到最后一眼,把人爱够, ...

  • 要学经济学,先懂“理性人”

    ▽ 来源:橙先生的商学笔记 ▽ 本号宗旨:专注投资理财.知识整合与个人能力提升 写在前面: 写这篇文章,完全是因为看到身边朋友自学经济学的时候,在犯一些我以前思想走弯路的错误,所以,希望我的经验对他们 ...

  • 看得见的付出  看不见的成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一首劝学诗旨在劝诫年轻人读书.其实也在告诉所有人,付出是看得见的,而成长却是悄无声息的. 君不见三更灯火,那是勤奋的人儿伏案苦读,在其他 ...

  • 胡盼:看得见的尊重 看不见的成长

    昨天下午放学,带上幼儿园的闺女回家,看到好多个孩子手里拿着小奖状一蹦一跳地往父母身边奔.待闺女慢悠悠的走到我跟前时,虽然她是笑着跟我打招呼,且快速的拉住了我的手,但她手里没有那张"小奖状&q ...

  • 育儿观点 | 父母最大的不幸是:眼中只看得见孩子,看不见自己

    休假回老家,听奶奶讲了一件让我震惊的事情:村子里的刘家婶子因为上初三的儿子逃学打游戏,喝了农药.幸亏邻居发现及时将她送医院抢救,她才捡回一条命. 由于二叔常年在外跑运输,自从有了儿子,婶子就把工作辞了 ...

  • 看不见的历史, 买入的时候要考虑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历史所有路径,把这些所有可能路径集合在一起。这个集...

    看不见的历史, 买入的时候要考虑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历史所有路径,把这些所有可能路径集合在一起.这个集合路径是一个篮子,可能有3种或者有30种,甚至300种可能路径.最后你如抓彩票般的抓住一种路径.这种 ...

  • 北京楼市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北京楼市异常诡异. 今年楼市的成交数据引来颇多争议,这种情况过去没有,但今年一季度特别是春节后的这种现象非常明显.争议的焦点在于数据背后呈现的矛盾性. 比如说,从新房维度,一季度环比去年四季度成交套数 ...

  • 石冰教授谈谈【174】唇腭裂手术效果的一半看得见,一半看不见

    唇腭裂手术效果的复杂性或可变性,不仅患者或家长难以理解和想象,就是医者,有时也琢磨不透,完全理解者甚少.其原因都是唇腭裂复杂多变的畸形特点所导致的.先天性缺陷,越早恢复其正常形态和功能,无疑对患儿身心 ...

  • 《相对宇宙》S1E3:看得见欲念,看不见思愁

    今天中午才发现<相对宇宙>周日更新了,这不是意味着即将到来的"周一满档"有解了吗? 首先要更正上周那篇评论中的一个失误:我把"主教"利用艾米莉有毒瘾 ...

  • 不出名却文采过人的3副对联,才华看得见,水平看得见

    对联俗称对对子,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只不过,时间匆匆,一些好对联因为各种原因而被埋没,不被广大读者熟知.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喜欢对联的读书人.关注我,一起来欣赏不出名却文采过人的3副 ...

  • 我的青春 | 看得见的成功,看不见的努力

    "揉"出来的世界冠军 (原载<辽宁青年>202010期) 来自安徽芜湖的95后小伙蔡叶昭,初中刚毕业时,他特别迷茫.父母觉得他年龄太小,应该继续求学.然而,他却有着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