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士董建华:我有“通胆方”,治胆汁反流,请你用心琢磨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内科学》、《中医藏象学》、《实用中医脾胃病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有人问我,文老师,你写这么多中医科普文,目的是什么?
很简单,目的在于传承经验。
中医要发展,离不开传承。当代中医,最缺少的,也是传承。
文老师,作为一个中医小白,却有一个大大的梦想:
这就是,让所有中国人,都懂一点中医。
让每一个中医从业者,都能通过文字,得到经验的传承。
我深知,这是一个堂吉诃德般的梦想。很可能,我直到咽气的那一天,这个梦想,也不会实现。
但是,我觉得这件事儿有意义,因此,值得坚持。
现在,我要说的,是我国工程院原院士,已故著名中医临床家董建华老师的一则心法。
关于什么呢?就是治疗胆汁反流。
啥叫胆汁反流啊?这是老百姓的叫法。它的学名,应该叫做胆汁反流性胃炎。胆汁,不好好呆着,去它该去的地方,非得跑到胃里头,造成患者恶心、呕吐、反酸、吐苦水。这就是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大概意思。
来吧,我给你说个真实的案例。
话说有这么一个人,年纪57岁,姓刘。
这个人,最初的时候,就是胃胀、发闷,动不动就呕吐苦水。
这个现象,已经持续3年了。医院检查,很明确,就是浅表性胃炎,加上胆汁反流性胃炎。
三年来,患者用药无数,效果都不好。
怎么办呢?患者决定看中医。几经辗转,找到了董建华前辈。
刻诊,见患者脉弦滑,苔黄腻,舌红,胃胀满不适,恶心欲呕,吐苦水,反酸嗳气。
细问得知,患者平时口干,总想喝水,大便干燥。
了解到这些以后,董师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柴胡、黄芩各10克,栀子、橘皮、竹茹、马尾连各6克,吴茱萸1.5克,佛手、香橼各10克,白豆蔻、酒大黄各3克。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用。
结果如何?患者连用7剂之后,症状明显好转,胃部胀满不适之感消失,恶心呕吐减轻,大便跟着也通畅了。
就这样,原方稍作加减,继续投用10剂,患者诸证悉平。
这是董建华老师的一则真实医案,曾刊发于1997年的《新中医》上。
现在,我想带您一起研究,这里头的学问。
关于这个胆汁反流性胃炎,现代医学认为,是胃部的幽门括约肌失调,导致包含胆汁在内的十二指肠内容物流入胃部所致。
中医,对此的认识没那么精细。但是中医非常清楚地看到一点,这就是胃气不降。
本来,你的胃气应该是往下走的。现在,你非得吐苦水,反酸、嗳气、胃部胀满,你这当然是胃气不降了呀。
那么,胃气为啥不降呢?
中医觉得,原因之一,在于肝胆。
肝胆之气,本该条达顺畅。如果肝胆之气不畅,就会直接影响到脾胃之气,使得胃气失常。
因此,调节肝胆,就成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那么,上文医案里的患者,肝胆之气平顺通畅吗?
答案是否定的。他脉象弦滑,舌苔黄腻,舌红,便干,口干,这显然是肝胆郁热啊。对不对?
好了。问题的根源找到了。患者的病根儿,就在肝胆郁热。
嗯,现在,我们就朝着清肝胆之热的方向努力。
我们看当时董师用的配伍:
柴胡、黄芩各10克,栀子、橘皮、竹茹、马尾连各6克,吴茱萸1.5克,佛手、香橼各10克,白豆蔻、酒大黄各3克。
这里头,柴胡、吴茱萸、佛手、香橼梳理肝胆之气。黄芩、栀子、马尾连,清肝胆之热。大黄,通便,使得热邪通过后门排出去。陈皮、竹茹、白豆蔻,可以降逆止呕、理气化湿。
这就是基本意图。我的解说,不一定完全正确。您有不同意见,欢迎批评指正。
总之,当患者的肝胆之气平顺,郁热消散,胃就不再受到骚扰,胃气就可以自如顺降。胆汁反流的事儿,自然也就没了。
其实,这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现代人比较多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而且,它还是一个身心疾病。得这个病的人,往往工作节奏快,饮食不规律,情绪较为紧张,或长期背负较大心理压力。久而久之,肝胆郁热越发明显,脾胃之气日益失常。病的形成,就没啥奇怪的了。
可以说,上文董师的配伍,为我们确立了一个解决的方案。用药虽然平淡,但是比较精准,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专业的读者朋友,您要仔细学习了。非专业的读者朋友,您最好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文中配伍,以确保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文老师的科普文说,仅供参考和学习,它永远替代不了四诊合参、辨证施治。这一点,您得明白。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