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寒 苏德:普职联动劳动教育共同体的理论模型与实践逻辑

构建普职联动劳动教育共同体是时代的必然之举、决胜之举。本研究以布迪厄实践理论为基础,尝试建构普职联动劳动教育共同体的理论模型,在认识论层面上思考两大迥异的教育系统共同参与开发劳动教育的起点逻辑,在方法论和行动论层面上参照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分析框架,解读普职联动劳动教育共同体的架构逻辑以及行动逻辑,对构建普职联动劳动教育共同体的实践逻辑加以理性透视,以期为劳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决策提供参考。

一、构建普职联动劳动教育共同体的理论模型

普职联动劳动教育共同体涉及两大教育系统共建共商的联动关系,呈现“选择性亲密”状态,是诸种客观力量被调整定型的特殊场域,是被赋予了“特定引力”的关系构型,这种引力被强加在所有进入该场域中普职两大教育系统的每一主客体和行动者身上。循此而论,充分利用场域运行的规则,巩固和维系普职联动的合作关系,成为提升新时代劳动教育质量的关键,必须在挖掘其系统内部普职联动逻辑起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保障、激励和具体运行之间的逻辑关系,明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各实施主体在劳动教育共同体中的职权边界,充分发挥机制建设的规约效应,形塑构建普职联动劳动教育共同体的理论模型,实现“共同体内知识充分共享、共同体外知识边界外溢”的联动效果。

二、构建普职联动劳动教育共同体的起点逻辑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将“结构”视作一种关系式理解,即独立于个人意识和个人意志而存在的社会客观关系。构建普职联动劳动教育共同体是一种现实的社会行动,必须将其置于现实理解之上,挖掘共同体构建的起点逻辑,在以极致分工、追求全息和人工智能为特色的时代背景下,探寻构建普职联动劳动教育共同体的起始范畴,在认识论层面上澄清普职联动劳动教育共同体构建的必然要义。

三、构建普职联动劳动教育共同体的架构逻辑

1.场域结构:确立共赢的联动关系。劳动教育共同体有其自身的行动逻辑和权力分配,构成了特定的运作场域。教育作为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产品,劳动教育共同体场域内的普职教育主体更加强调联动双方的共赢关系。具体而言,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劳动教育共同体中建立共赢关系的前提在于“有需”和“能为”的需求互动,在利益分配过程中两大教育系统均因其在劳动教育共同体这一特殊场域中“有益可谋”,最终才能形成长期稳定的联动关系。

2.惯习倾向:塑造共担的联动理念。惯习受场域形塑,既是场域内行动者历史关系的呈现,也彰显了制度化结构自身再生产的过程。普职联动劳动教育共同体的构建是强制性同形、模仿性同形和规范性同形三种发生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场域结构与惯习倾向相互耦合的作用原理为分析视角,共同体中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系统中具化到个人的各级承担主体必须在认知理念上与场域内的集体规约达成一种本体论层面的契合。

3.资本占有:整合共享的联动资源。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以各自独具特色的自组织逻辑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甄别、汲取与融合,以各自诉求为导向形成了庞大有序的资源库。共同体运行过程中,普职教育两大系统不断对各自持有的资本要素(如人力、信息、社会关系等)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有机整合,实现劳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构建普职联动劳动教育共同体的行动逻辑

1.优化场域结构:构建“全方位”保障机制。为维护劳动教育共同体各主体共赢的联动关系,必须聚焦于共同体构建的终极目标、过程属性和潜在风险以及普职教育系统在场域中的角色定位及其内在诉求,以“决策层优化顶层设计、执行层强化过程管理、承载层优化服务协同”为宗旨,构成法治规约、行为约束、监督评价三维嵌合的“全方位”保障机制。

2.强化惯习倾向:设计“全向度”激励机制。在多元治理视角下,聚焦职业院校参与劳动教育改革创新的内部动机,从政府治理、院校变革、环境渲染等动力因子入手,系统设计实施“全向度”激励机制模型。职业院校参与劳动教育改革创新项目的内部动机是激励机制构建的逻辑原点,以政府治理、院校变革、环境渲染为切入点,三者相互联结、耦合,构成财政补贴、业务拓展、社会美誉三维联动的“全向度”激励机制模型。

3.整合资本要素:搭建“全供补”运作机制。“资本是一种积累起来的劳动要素,是具有物化形式的社会能量。”普职联动劳动教育共同体作为政策导向的非自发性合作体,一方面需要充分激发场域内各行动主体社会能量的自我供给,维持系统的稳定运作;另一方面需要外在力量的补给,支撑普职联动劳动教育共同体的有序运行。

注:1.本文已经发表在《教育与职业》2020年第24期(原文字数:11047)

2.作者简介:薛寒(1992- ),女,山东菏泽人,中央民族大学在读博士;苏德(1960- )男,内蒙古锡林郭勒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8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