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城市博物课-4苹果
石榴这一课,完成百分之五十了,算是弄好了。剩下百分之五十就看课堂生成了。上课并不是非要按预设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也勿施于人,在课堂上,老师教学生,学生也在教老师,有时学生一个意料之外的回答或提问,往往会带来新鲜。毕竟他们知道的少、被污染束缚得少,所以敢想敢说,我们长大了不自觉地就随心所欲不逾矩了,沉浸在安全区,徜徉在旧世界。而新,需要对旧的打破。至少要敢于尝试才有可能新。
这次做城市博物课,对我来讲,也是尝试。
有读者好奇我买了哪些书?把已经到货的,拍照片给大家看。
不可能逐字逐句看,看看目录,看看序言,大致翻翻,挑我所关心的需要的内容。一本书,就是一个体系,作者都是花了不少功夫的,也是搜寻了很多资料的。我可以沿着书中的注引,慢慢拓展开去。比如我先看到了《植物在丝绸的路上穿行》,在里边看到了《中国伊朗编》,就下单了。《植物在丝绸的路上穿行》《中国伊朗编》《人文草木》这三本,我会看得比较认真。
要准备苹果的内容了。
我们今天在水果店里买到的苹果,是1871年后才来到中国的。从山东烟台开始的。那年,美国长老会成员约翰·倪维思夫妇,把现代苹果引植到烟台毓璜顶东南山麓,建了园子,取名"广兴果园"。
中国苹果源于新疆,历史很久很久了。古书里的柰,就是中国苹果(绵苹果)。口感怎么样呢?我们可以看看《群芳谱》的记载,“苹果,如梨而圆滑,生青,熟则半红半白,或全红。光洁可爱玩,香闻数步,味甘松,未熟者食似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惟八九分熟者,最佳。”
读书时学过界门纲目科属种,苹果属,“约有35种,广泛分布于北温带,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均产。我国约有20余种。”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不同的种是不分的,或说分不清楚。
比如柰、苹果、花红、海棠果、山楂等,都能跟苹果二字扯上关系。苹果亚科下面有山楂属、枇杷属、木瓜属、梨属、苹果属等。一颗山楂,放大十二三倍,也像苹果吧。
柰,以前可以载种在汉武帝的上林苑里的。“上林苑,柰三,白柰、紫柰,绿柰。”按颜色分东西,就简单多了,红苹果、白苹果、黄苹果、紫苹果、青苹果。我们在语文书里读到曹冲称象,读到曹植七步诗,曹植有《谢赐柰表》流传至今,“即夕,殿中虎贲宣诏,赐臣等冬柰一奁。柰以夏熟,今则冬生。物以非时为珍,恩以绝口为厚,非臣等所宜荷之。”——虽然是冬天的柰,相当于是大棚水果了,珍品,但他收到时已经有些质变了,绵苹果不易保存,不易长途运输。这表是上给他侄儿的,一箱烂苹果“非臣等所宜荷之”,从这里看他的处境,也不好啊,七步诗活了命,他也步履薄冰,小心翼翼啊。
中国苹果,柰,小苹果;外国苹果,苹果,个头大些。这是一个粗略的区分。苹果这个名字来自哪里?又从什么时候把柰和苹果作了区分?
苹果之名来自印度的频婆果,后来加了草字头——蘋婆果,后来变成了苹果。我看资料说,明朝时候,人们对柰和苹果有了区分。但我在元代贾銘的《飲食須知》里,看到了柰,也看到了苹果——“柰子,味苦甘酸涩,性寒,微毒,多食令人肺寒胪胀,凡病人食之,尤甚。苹果,味甘,性平,一名频婆,比柰圆大,味更风美。”
关于苹果就聊这些了。以前胡诌过一段《苹果的果子》,这里有很多苹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