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课堂,你啥都不是

离开课堂,你啥都不是

李广生

最近一段时间“教育人生”在非法定节假日发布几篇与教育没有直接关系的文章,朋友们表示奇怪甚至有人怀疑我是否对“生命课堂”失去热情和信心。其实没那么复杂,热情和信心乃自家特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唯一的原因是杂务缠身无暇深入课堂。离开讲台已经8年的时间但从未离开课堂,从一名课堂的实践者转型为一名观察者,我游走在课堂中用思考和文字实现我的课堂的存在。也正因为如此,“教育人生”才有源源不断的关于教育教学的话题。离开课堂,我几近失语。

二十一年前,我有幸成为一所学校的教务主任,曾请教我的师傅如何做好工作,师傅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深入课堂——他这样告诉我,怕我悟性太差,最后还叮嘱一句:离开课堂,你啥都不是!

在随后的工作中我谨遵师傅的教诲,但毕竟更加侧重管理工作,也必须要面对课堂评价等问题,发生了一件小事令我至今难忘。对一位数学老师的课我象征性的提出两条优点,谁都能看出是敷衍,然后针对我所认为的不足指手画脚。当我意兴正酣之际对方突然甩出一句:你行你来上!顿时我哑口无言,四下望望大家也都低下头去。后来我们成为很好的朋友,可谓是忘年交,但因工作调动逐渐失去联系。不久之前听说他病逝在养老院,甚是惋惜。他曾解释自己的行为说不是故意刁难只是为了敲打敲打我,告诉我不要忘本。非常感谢他让我知道教育之本在课堂,从这一刻我开始明白,离开课堂连基本的话语权都没有。离开课堂,你啥都不是——这里的“你”指的是教师本人。

在教师群体中如他这般不给面子的人不多,但采取消极应付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人不少。教师并非如有些人所言油盐不进,实在是他们所听到的和他们要面对的差距太大。理想的课堂和实际的课堂、观念的课堂和具体的课堂之间确实存在一条断层,它是可以逾越的,但只能在课堂上逾越。离开课堂,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专家学者和任课教师就只能是隔空对话或自说自话。话语权可以让渡给别人,但一线教师把听与不听的自由和真听与假听自由偷偷的保留下来。离开课堂,你啥都不是,谁还会听你的呢?——这里的“你”指的是教育教育者的人。

课堂带给我的灵感远远超过任何一本教育著作,但我并不反对教育阅读,教育阅读如果脱离课堂实践的话连阅读的最基本的消遣的功能都无法实现。陶行知、杜威、苏霍姆林斯基、巴班斯基、加德纳、布卢姆、佐藤学、范梅南,这一串鼎鼎大名的中外教育家或教育学家的代表作我都认真读过,我不否认他们带给我丰厚的精神上的和思想上的滋养,但我更加感谢那些把鲜活的课堂无私的奉献给我的一线教师。如果没有他们,我只是一只学舌的鹦鹉而已,在一堆自己都不明白的术语和名词中做文字游戏;因为有了他们,我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有了最真切的观察和思考,不仅使我具备了言说课堂的资本,而且让我有了提出自己见解的底气和勇气。做真实的教育、做自己的教育、做原创的教师、过原创的人生,所有这些主张都来自最真实的课堂,也指向最真实的课堂,并期望在最真实的课堂得以体现和落实。离开课堂,你啥都不是——这里的“你”指的是那些迷人的理论。

约十年前我在一所学校推广自己杜撰出来的“五步教学法”,以适应当年轰轰烈烈的教学模式改革之风。虽然至今都觉得自己发明的这个教学模式在科学性上没有硬伤,套用一句当年时髦但如今少有人谈及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符合新课改理念。十年之后仅就教学模式来看它并不过时,但大量的真实的课堂摆在我面前之后,自己便打了退堂鼓——把那些活生生的课堂装进一个固化的教学模式之中,不仅伤害了课堂,也伤害了真实。所以来到新的工作单位之后我非常审慎的谈模式,既不激烈的反对,也不大张旗鼓的推进。课堂教学模式必须要尊重教师,尊重真实的课堂。离开课堂,你啥都不是,更不要说模式了——这里的“你”指的是那些惊艳的教学改革。

昨天下午,观摩了另一种课堂,也是课程改革的新兴产物——社会大课堂。说它是个新事物其实是种误解,因为社会大课堂的理念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说源远流长,只不过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人们选择性的把它忽略了。如今重新拾起来必然有物是人非之感,也必然会带有当代教育文化的深深烙印,导致社会也不是真实的社会、课堂也不是规范的课堂,或社会还是社会、课堂还是课堂。被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大课堂表面风光实则尴尬的挣扎于中小学课程体系之中。我尊敬的北京教科院刘老师的话非常中肯,她说“大视野小天地”是开展社会大课堂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我理解:大视野在社会,小天地在课堂、在常态的教学工作中。离开课堂,你啥都不是——这里的“你”指的是那些丰富多彩的课程。

我亲耳听到有人说自己喜欢教师这个工作但厌恶课堂,如果不上课可能会更加喜欢教师职业。课堂正在演变为教师职业热情的屠宰场,让人痛心的是有人纷纷逃离课堂。离开课堂之后他们真的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快乐吗?如果是的话我坚信这种快乐与教育无关,和隔壁大妈从菜市场买到便宜的新鲜蔬菜所得到的快乐大体一致。教师的快乐建立的职业尊严的基础之上,离开课堂职业尊严就成为无源之水,快乐因缺少尊严的支撑和滋养而很快的枯萎。我接触过不止一个这样的同行,他们想尽办法逃离让自己焦虑的教学岗位,一段短暂的轻松之后又变得牢骚满腹。逃离也许不是最好的选择,离开课堂固然有所得,也必然有所失,得失之间,还需反复权衡。离开课堂,你啥都不是——这里的“你”指的是我们苦苦追寻的快乐。

欢迎关注·感谢分享·期待留言
关注生命 致力原创
微信号:jiaoyu_rensheng
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