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8.4【2017-1-11】
#每日学论语#8.4【2017-1-11】
【原文】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yuǎn)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yuǎn)鄙(bǐ)倍(bèi)矣。笾(biān)豆之事,则有司存。”
【译文】
曾子患了重病,孟敬子去探望他。曾子说道:“鸟儿快要死的时候,它的鸣叫之声十分痛楚悲哀;人快要死的时候,他的肺腑之言非常和善诚恳。君子所注重的交往之道有三个方面:庄严自己的容颜仪态,这样就会避免粗暴傲慢;端正自己的神态风度,这样就能取得别人的信任;说话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辞和口气,这样就能够避免鄙陋悖理。至于祭祀仪式上的具体细节,自然会有主管祭祀的官吏负责。”
【微言微感】
为人处事,什么才是根本?
曾子说:“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
容貌这件事,身材的高矮,皮肤的黑白,眼睛的大小,五官的美丑,很多是先天遗传的,那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大部分是父母给的。西施和东施的容貌是没有可比性的,武松和武大郎虽是一母同胞,容貌天壤之别。
当然,凌峰说:“我很丑,但是我很温柔。”他的光头,他的五官,和他的歌声比,和他的才华比,似乎我们只记得他的温柔。
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长相丑陋,黄头发,黑皮肤,奇丑无比,但是因为才华横溢,一样让风流潇洒的诸葛亮一生敬重。
《水浒传》上的王婆,据说年轻时候也很标志,但是后来在社会的染缸里混,见风使舵,阳奉阴违,欺软怕硬,恶贯满盈,伤天害理的事情做多了,看见有钱的西门大官人,就像热情的苍蝇,看见穷人郓哥,就像发了疯的恶狗。王婆之丑,不是因为长得丑,而是因为表现出来的“势利眼”让人作呕。类似的还有很多,《红楼梦》中的斤斤计较的赵姨娘,《天龙八部》翻脸无情的慕容复,《笑傲江湖》的“伪君子”叶步群,《岳飞传》中蛇蝎心肠 的秦桧和王氏……
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容貌之美,在端庄,在乖巧,在清纯,在朴实,一个“动”,表明了是心有所感,形有所动。美,由内而外;情,自然流露;善,发自肺腑。
回眸一笑百媚生。打动人心的,不是笑容,而是笑容背后的优雅,妩媚,天真,圣洁。如果内心是肤浅的,龌龊的,充满了暴戾之气,嫉妒之心,斤斤计较,蛇蝎心肠,那呈现出来的,很可能就是粗暴的,傲慢的,小人得志的,阴森可怖的。
由此可见,容貌也是可以后天修炼的。灿烂的笑容是美丽的,端庄的举止是可敬的,得体的淡妆是优雅的,真诚的态度是温馨的,天真烂漫是可爱的……这些东西,不靠遗传靠修炼。动容貌,不卑不亢,不骄不躁,远离暴戾,远离媚俗,远离粗俗。
曾子说的“出辞气 ”,强调的是说话的言辞口气。盛气临人,咄咄逼人,显露的是粗鲁和无知;阴阳怪气,脚酸刻薄,显露的是小肚鸡肠,心胸狭窄。反之,说话不慌不忙,有板有眼,显露的是自信和自尊;说话推心置腹,语重心长,显露的是为人的豁达,内心的善良。
一个人,做到了“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就实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这是修为的极高境界。
曾子为什么要给孟敬子说这些?
孟敬子的曾祖父是孟熹子,是“三桓”之一,本事不大,位置不低,相当于宣传部长,曾和国君出使齐国,因为不懂礼,被人家羞辱。孟熹子死的时候,让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学习礼节。
孟懿子和孔子一度关系还不错。曾问孝于孔子,孔子说:“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的儿子叫孟武伯。也曾多次求教于孔子。孟武伯问孝,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对鲁哀公有不臣之心。孔子对他颇有微词。
孟武伯的儿子就是孟敬子。这时候,孔子已经去世,他和曾子的关系如何,难以考证。曾子快死了,他能来看曾子;曾子马上就要死了,还能直言不讳,告诉他做好君子的三件事,由此可见,他们应该还是有交情的。但为什么曾子答非所问呢?明明孟敬子问的是“笾豆之事”,曾子却告诉他如何做君子。这里面一定有玄机,当然,你懂的。
曾参的弟子是子思,子思的弟子是孟子。孟敬子的孙子孟子,后来成了儒家学说的“里程碑式”人物,成为儒学的集大成者。
这个信息很重要。当年孔子不能点化孟熹子、孟懿子、孟武伯,而机缘巧合,曾参临死劝谏孟敬子,孟敬子的孙子居然成为后来“孔子学院”掌门人。
这次谈话的重要性,于是就不言而喻了。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曾子对孟敬子的临终遗言,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