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上清华,可是我连养老院都住不起

 01 

网上有一篇比较火的文章,题目叫《我俩儿子上清华和人大,可我还是进了养老院》。

文章中说,李老今年70岁,老伴儿68岁。退休前,李老夫妇都是省城电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李老的两个儿子,一个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一个毕业于清华大学,之后继续深造并取得了高学历。

如今,两个儿子都在北京定居,都买了150平米的大房子,称得上功德圆满。

刚退休的时候,老两口经常出门旅游,甚至在丽江,他们还租了一间民房,连续3年都在那边过的夏天,自己买菜做饭,就像居家过日子一样,过得逍遥自在。

只是,随着老两口的身体越来越差,终于双双因病住院,需要有人照顾。

虽然他们并不差钱,但请的保姆总是难遂心愿,而两个儿子虽然都住着150平米的大房子,却都没有主动请他们去家里住,最后,老两口还是决心住进了养老院。

 02 

老两口的晚景让人唏嘘,从他们身上,仿佛看到了我们自己的未来。

但理性地说,李老夫妇的晚年,已经是很多人能够达到的最理想的结果。

身体健康的时候游山玩水享受人生,跑不动了住进养老院请人照料,这一切都得益于他们经济上相对宽裕,有养老金可领。

其实,这样的晚年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得到。

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有一对普通的农民夫妇培养了一位上清华的儿子,他们的儿子毕业后也留在了北京,相信他们晚年生活远远不及李老夫妇。

如果他们也能写成文章,题目该是“我儿子上清华,可是我连养老院都住不起”。

 03 

前两天媒体还报道过,一位本科、硕士、博士都是清华毕业的大学老师,月薪不过6000元。就算再加上其他的福利,也不会太多。

这样的收入,即便有北京户口等附加值,让自己和下一代能够在北京立足就已经不错,想对上一代进行反哺,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退一步说,就算收入足够高,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和工作节奏,也难以做到天天在父母膝下承欢。

比如李老夫妇,即使住进了北京儿子的家里,他们同样也还是“空巢”老人,他们的孩子每天要赶着上班,不可能时时陪在家里。

如果他们生活不能自理,还得请保姆照顾,如果生病住院,时间长了的话还需要请护工,这是非常客观的现实。

孩子上不上清华,和老人住不住养老院,真的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不管孩子是上清华还是上北大,都没有能力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更解不开当前养老的困局。

 04 

在国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传统的居家养老情结,老人更需要的是情感的慰藉。

正因如此,当李老夫妇生病住院,孩子们出现在病房门口的时候,“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情感上的满足,那一刻,我居然有些伤心,就好像自己受了什么天大的委屈一样。老伴儿更是哭得一塌糊涂,孩子们越安慰,她哭得越凶。”

但居家养老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慢节奏、低压力的生活,最好,子女再多一些。

比如在农耕社会里,就更容易出现四世同堂的生活,几代人的工作生活都离家不远,甚至有人会时刻在家,不用出去工作。

这样,只要经济条件允许,老人在家里就能够得到较好的供养,他们能够经常看到孩子,满足感情上的需要。

而现在,这样的生活已经越来越不可能。子女太少,工作节奏太快,生活压力太大。

即使老人有钱,也买不来子女的时时陪伴。

 05 

人到中年,和朋友们在一起时,难免会经常讨论将来老了的问题。

大家得到的一致答案是,指望不上孩子。

一般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最多的两个。而他们,很可能会要不止一个孩子,也不可能像我们这一代一样有一份稳定而清闲的工作。他们哪儿有时间和能力照料我们!

我们能够做的,只能是多攒钱,同时锻炼好身体。在能自理或半自理的时候,能够和孩子们保持“一碗汤的距离”,既不相互麻烦,又能够经常见到。

等真的到了不能自理的时候,有什么经济条件,住什么样的养老院,不管我们内心愿意或不愿意,都是同样的归宿。

真的,传统的居家养老正在逐渐成为过去。而且,孩子也不仅属于我们,我们能够选择的,只能是放手。

作者:遗君明珠,教师,时评人,自媒体平台作者。侧重于教育、美文、人生感悟。多篇文章创造千万级阅读。微信公众号: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

(0)

相关推荐